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贵阳地区棕榈人工造林的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参考,以贵州省内遵义、毕节等18个市(县)的棕榈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育苗的方法进行培育。对不同种源2年生棕榈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棕榈种源进行类别划分,对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种源棕榈苗的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源2年生棕榈苗的高、地径、总根长、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及总生物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指标的变幅分别为28.78~51.09cm、8.40~21.93mm、37.41~85.02cm、14.73~41.20cm、127.13~362.82cm2、5.52~19.55cm3、902~1536、4.64~12.32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种源可分为2大类,其中罗甸、兴义、毕节为苗期生长性状表现较好的一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是低纬度和湿润地区的棕榈苗在试验区生长表现较好。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得分排序的前3名分别为罗甸、兴义、毕节种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初步评价出罗甸、兴义和毕节种源为贵阳地区首选的棕榈种源。  相似文献   

2.
对7个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种源4a生时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法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7个种源间存在分化和差异,其中15508号种源平均树高及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0.48 m、0.022 8 m3;13019号种源平均胸径和保存率表现最优,为8.09 cm和79%;种源16500号干形生长表现最优.(2)树高、胸径与单株材积三者与干形、保存率及海拔间均存在负相关;保存率与南纬、东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干形与南纬、东经呈现负相关,与海拔间呈正相关.(3)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巨桉种源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干形及保存率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267 5,0.262 9,0.266 8,0.163 5和0.039 3.(4)根据综合评分及模糊聚类,第Ⅰ类种源(种源13019、15508、15875和16500)生长表现最优,适宜在引种地种植,其余种源可通过进一步测定选择优良个体作为世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16年生马尾松生长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林分子代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马尾松优良林分4年生与16年生生长情况有较大变化。通过对各参试林分的多重比较,根据材积的遗传增益排名,选出了DLSD检验显著的7个优良林分作为林分—单株二层次选择的育种材料。对参试林分的单株生长情况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根据材积增益排名选出排在前100位的单株进入基因库作为第2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县的0.5年生旱冬瓜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旱冬瓜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苗高和地径2个因子进行逐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孟连种源,平均苗高达31.4 cm;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种源是勐海种源,平均地径为0.38 cm。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旱冬瓜种源的遗传变异有影响,苗高、地径与各种源原产地的地理经度呈负相关;采用种源间苗高、地径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5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瑞丽、孟连2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为给河北区域的黄连木优良种源筛选、培育利用提供参考,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江苏4省的13个黄连木种源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源黄连木幼苗的苗高、地径、总根长、主根长、根系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等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性状及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总生物量、根冠比等生物量数据,分析不同生长指标与种源地环...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 11 个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种源 15.25 a 生林分的生长性状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15.25 a 生红锥种源试验林平均保存率为49.61%,林分密度为825 株 ·hm-2,平均树高 12.03 m, 平均胸径 12.57 cm,平均单株材积 0.087 6 m3,平均枝下高 3.37 m, 通直度 2.96。保存率在种源间 差异不显著;种源间的树高存在显著差异,胸径、单株材积、枝下高、平均通直度差异不显著。以树高、 胸径、单株材积、通直度4 个生长性状指标进行综合性状评定,云南种源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树高、胸 径、单株材积、通直度性状指标分别超出总体平均值10.64%、5.01%、18.15%、22.64%,分别超出对照 19.05%、6.54%、31.18%、34.44%。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来自福建省3个地区的马尾松种源和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马尾松优良种源和家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福建省龙岩、泉州和南平3个种源地共92个家系为材料,通过布置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分析评价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差异规律,选育优良种源和家系。[结果]龙岩地区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18.76 m、22.23 cm和0.36 m3,其次是泉州地区种源分别为17.43 m、20.77 cm和0.31 m3,最后是低于对照的南平地区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分别为15.54 m、19.25 cm和0.25 m3。综合评价表明:泉州和龙岩材料可作为马尾松优良种源地,在家系水平上,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为3.81%~16.08%,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92个家系划分为优良、较优、中等和一般4种类型家系,相应数量分别为3、24、41和24个。家系77-561、79-569和79-568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0.61%、4.78%和17.81%,将其评选为优良...  相似文献   

8.
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种源和家系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大,苗期评价可为台湾桤木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台湾桤木的5个种源、65个家系7个月生苗木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表现较好的是双流和卫子种源。采用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并以苗高、地径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初选出13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苗高69.60 cm、平均地径4.19 mm,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12.44%和10.85%。  相似文献   

9.
北美鹅掌楸不同种源在闽北山区的生长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从美国引进的北美鹅掌楸3个种源进行苗期试验并建立测定林,在6年生时对测定林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的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6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达6.41 m、10.94 cm和0.03561 m3,与本地乡土速生落叶树种南酸枣比较,生长性状表现相当,能较好适应闽北地区的生长。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在个体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树高、胸径、材积个体水平的变异系数都约为相对应指标种源水平的4倍,从优良种源的292株个体中选择了10株优良的个体作为杂交育种或无性系利用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0.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