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辽风谷4号植株特矮小、生育期特短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套种花生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谷子套种花生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套种的效益显著高于谷子、花生单作,谷子套种花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对套种两种作物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瓜套种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开始.我站就进行了双膜西瓜套种花生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膜西瓜套种花生种植模式.既保证了西瓜提早上市.获得较高效益.同时又收获了一茬花生。这种种植方式在精细管理条件下。每667m^2可产西瓜4500kg左右、花生360kg左右,产值在4000元以上,是一种高产、高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罗甸县"天然温室"气候优势,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2003-2008年在罗甸县进行了秋冬四季豆栽培试验、示范及推广.通过对种植地区、品种、播期、种植模式等的研究,总结出了秋冬四季豆栽培技术,筛选出早果菜-水稻-秋冬四季豆一年三熟的栽培模式,在海拔400m以下和400~580 m的地区实施秋冬四季豆栽培,以四川架豆王1号、2号和春秋架豆王表现较好,产量在1 200~1 250 kg/667m2;在罗甸,秋冬四季豆适宜的播种期为9月上旬至9月底,最迟不超过10月初.罗句秋冬四季豆栽培技术可供同类型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京生花生是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的传统特产,种植历史悠久。为进一步促进新昌县小京生花生产业的发展,提高其种植效益,特于2022年进行了“小京生花生/鲜食玉米”种植模式的试验探讨,并依此总结了新昌县“小京生花生/鲜食玉米”间作套种种植模式及其栽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豫北地区花生种植模式以麦垄套种为主,传统麦垄套花生种植模式与农机农艺不融合,机械化种植难,不利于高油酸花生推广应用。改革传统的种植模式,推广高油酸花生麦垄套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能够实现粮油协同增产增效,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介绍了该生产技术规程,为高油酸花生麦垄套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口市花生套种玉米种植模式,近几年得到大面积推广,经济效益显著。为及时摸清套作模式的产量及效益情况,采取定点定位的系统调查方法,对花生套种玉米的5种间作模式进行了大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花生套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之间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有差异。以种植模式10行花生+2行玉米种植的花生产量最高(4 010.5 kg/hm2);以种植模式8行花生+2行玉米种植经济效益最高(22 168.10元/hm2),产投比最大(4.89)。  相似文献   

7.
菜豆是甘谷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2007年以来,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在海拔1400-2400m的南后山区,试验示范种植“架豆王”菜豆获得了成功,平均每667m^2 3000kg,效益2500元/667m^2以上。该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问题,单位种植效益是小麦的10-15倍,极大地调动了南后山区广大农民种植菜豆的积极性。该区域2008年被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认定为绿色菜豆生产基地,现将优质“架豆王”菜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莴笋-架豆王-蒜苗"是武山县渭河流域,多年来总结出的塑料大棚一年三茬高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面积已达500 hm~2以上。该模式投资低、省时、省工、收益高,深受广大菜农的青睐。该模式年收入23400~30300元/667 m~2,其中莴笋产量4500~6000 kg/667m~2,产值8100~9600元/667m~2;架豆王产量1500~2500kg/667m~2,产值4500~7500元/667m~2;蒜苗产量4500~5500 kg/667 m~2,产值10800~13200元/667m~2。已成为该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花生套种甘薯栽培技术,包括套种方式、配套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以为采用该种植模式的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吕玉锋 《河南农业》2014,(13):49-49
<正>近年来,随着清丰县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西部沙区地膜西瓜—花生套种模式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效益十分可观,一般每667m2收入达3 000元左右。其中每667m2产西瓜4 000kg左右,产值2 000元左右,花生300kg左右,产值1 000元左右。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现将该模式高产栽培要点总结如下:一、套种模式西瓜和花生均为春播,1.5~1.8m宽做1畦,每畦靠畦背南面播种1行  相似文献   

11.
小麦、花生、玉米复合群体"三八"模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品种更新、技术进步,农技人员在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沟播小麦套种地膜花生复种夏玉米复合群体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小麦花生玉米三作单产均可达到400kg以上水平,群众俗称"三八"模式。该模式集中体现了旱作农业单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塑造了理想的复合群体,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十一五"以来,阿克苏地区林果业迅猛发张,规模急剧扩大。目前面积已达30余万公顷。伴随林果业快速发展,林农间作面积也逐年增加。为有效利用林下土地面积,克服林荫条件,发展林下套种主体复合种植。为果树生长创造良好环境空间,实现农林资源共享,我中心试验枣园套种花生。2015年,在阿克苏市红旗坡二队、温宿县托乎拉乡等地种植花生667米2,取得了较好收益。现将枣园套种花生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13.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套种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花生、大豆及甘蓝套种,采取金银花+花生+甘蓝、金银花+大豆+甘蓝2种模式,以不同幅宽种植套种作物。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种植中银一号,行间套种花生,金银花与花生的间距为90 cm,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公顷效益达100 416.70元;在金银花行间套种大豆不能显著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分别对6个花生品种春播起垄覆膜、春播平地覆膜、麦垄套种、夏直播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及64个花生品系贮藏1个月、4个月、8个月后的油酸、亚油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春播起垄覆膜和春播平地覆膜种植模式花生的油酸含量平均为52.26%、油酸/亚油酸(O/L)平均为1.80,大于夏直播和麦垄套种种植花生的油酸平均含量4...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推广夏玉米—夏花生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夏玉米每亩产量稳定在500 kg左右,夏花生每亩产量150~200 kg,达到了稳粮增油的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提高了农民收入。1夏玉米—夏花生高效种植模式夏玉米—夏花生稳粮增油高效种植模式为3∶4,即玉米每一间作套种带宽2.4 m,种植3行玉米,4行花生。玉米行距30 cm、株距20 cm,种植密  相似文献   

16.
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壤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进一步优化其模式及技术,在2019-2021年开展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分析其生产成本、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与单作相比,生产成本可降低近千元,亩平均净收益为5 272元,其中西瓜占比最大,花生品种开农85收益稳定。试验结果为花生—西瓜—红薯套作栽培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使该模式更加规范合理,适合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7.
巩固  张战伟 《农技服务》2004,(10):10-10
小麦、油菜、棉花、花生间作套种是商丘市近几年推广应用的一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一般年亩产小麦400公斤,油菜80公斤,皮棉80公斤,花生200公斤,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现将该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花生玉米间作套种,对于土壤的营养以及日照和温度都能够进行良好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根据花生玉米的间作与单作两种种植方式进行的对比试验与对套种技术的分析可知,利用花生套种玉米丛播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单位面积的土地收益。选用合理的配比还能够减轻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并提高玉米的收益。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种植方式,需要大力的提倡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及种植模式对花生品质的影响。[方法]设砂土、两合土、黏土3种不同土壤质地和麦垄套种、麦后起垄和麦后起垄覆膜3种种植模式。[结果]黏土上种植花生脂肪含量、亚油含量最高,砂土上种植花生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O/L比值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中脂肪含量麦垄套种﹥麦后起垄﹥麦后起垄覆膜,蛋白质含量麦后起垄覆膜﹥麦后起垄﹥麦垄套种,且麦后起垄覆膜种植使花生的蛋白质含量和油酸含量增加,亚油酸含量下降,O/L比值提高。[结论]不同土壤质地和种植模式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择不同的土壤质地及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有关我国甘蔗间套种花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种种植模式和播期的研究以及间套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蔗地经济效益、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甘蔗间套种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