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48%毒死蜱乳油在杭白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植株直接施药-定期采样-样品提取净化-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8%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杭白菊胎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并在室内探讨了不同温度对干胎菊中毒死蜱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0.48和0.72 kg/hm22个施药剂量下,毒死蜱在杭白菊土壤和鲜胎菊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24~10.82 d和2.94~4.22 d;不同温度下,干胎菊中毒死蜱的半衰期在12.64~27.39 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消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杭白菊上分别以有效成分0.48 kg/hm2(推荐高剂量)和0.72 kg/hm2(1.5倍推荐高剂量)的剂量喷雾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21 d时,毒死蜱在干胎菊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58和0.89 mg/kg,均低于我国制定的毒死蜱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1 mg/kg)。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嘧霉胺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各年龄段居民97.5%位点的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评估了嘧霉胺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嘧霉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12%之间;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 3.2 d。嘧霉胺按有效成分360 g/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 d,药后3、5、7、10 d 时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为 0.18~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在膳食消费量97.5%位点处,蓝莓中嘧霉胺残留对各消费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小于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嘧霉胺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虫螨腈及其代谢物溴代吡咯腈在芥菜中的残留行为与膳食摄入风险,在山西、北京、吉林、河南、安徽、贵州6地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快速、简便的检测芥菜中虫螨腈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方法及检测芥菜中溴代吡咯腈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研究了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在芥菜中的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并就两种农药对中国不同人群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0.01~3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9%~105%和97%~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在2%~4%和1%~3%之间;两种化合物在芥菜叶和根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虫螨腈在芥菜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2~5.9 d;溴代吡咯腈的消解动态因拟合曲线符合性太差无法进行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100 g/L虫螨腈悬浮剂以推荐最高剂量(有效成分105 g/hm2)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5 d、采收间隔期14 d,膳食消费量为97.5%位点处,芥菜叶中虫螨腈残留对3~5岁儿童和普通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49%和2.47%,说明通过芥菜摄入虫螨腈及其代谢物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芥菜叶中虫螨腈对中国1~6岁儿童和普通人群均存在不可接受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且对1~6岁儿童的风险远高于对普通人群。选择不同施药方式下的最终残留量数据进行评估,将可能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施药剂量或施药次数的增加会大幅提高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建议可通过延长采收间隔期的方法降低农药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和山东开展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在芹菜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在室内进行了土壤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基于苯醚甲环唑的残留试验数据和毒性端点值,就苯醚甲环唑对中国不同人群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和对土壤生物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茎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8.8 d、8.0~8.2 d和13.6~15.0 d。苯醚甲环唑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120 g/hm2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5 d,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收获时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叶片中的残留量高于MRL (3 mg/kg,中国),在茎和整株芹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MRL。普通人群和1~6岁儿童的短期摄入风险商 (RQa) 值分别为0.09和0.10;对于不同人群,芹菜中苯醚甲环唑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的贡献率 (RQc%) 为9.4%~19.8%。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环境中的土壤生物风险商 (RQe) 值为0.368~0.890,不会产生初级急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采用QuEChERS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HPLC-MS/MS) 联用技术检测了烟草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并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1 mg/L范围内,丙硫咪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8。在0.02、0.2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回收率为94%~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2.7%;在0.01、0.1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回收率为85%~104%,RSD为2.0%~8.1%。丙硫咪唑在干烟叶和鲜烟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分别为0.01和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4~16.1 d。以有效成分90和135 g/hm2的剂量分别施用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3次,于末次施药后7 、14和21 d时,干烟叶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分别为0.14~3.04、0.33~2.20和0.17~1.85 mg/kg。推荐其残留限量为 2 mg/kg,按照农药合理准则规范使用农药,于末次施药后21 d,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残留量小于2 mg/kg,残留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5年在广东和上海两地进行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节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4.98~5.84 d;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WG),分别按有效成分75和112.5 g/hm2 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3、5、7 d 采样测定,节瓜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422 mg/kg和 <0.010~0.020 mg/kg。膳食摄入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商值 (RQ) 为0.044,表明噻虫嗪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MRL) 标准,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MRL值暂定为1 mg/kg。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茄子中多效唑残留的分析方法,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多效唑对茄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对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5.0 mg/L范围内多效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在茄子中的定量限(LOQ)为0.02 mg/kg。在0.02、0.10和0.2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多效唑在茄子中的回收率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为5.1%~6.9%。其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5 d,正常收获期茄子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2 mg/kg。多效唑可矮化茄子植株,增加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g/hm2,喷施2次。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对中国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暴露量为0.70~1.9 μg/(kgbw·d),仅占ARfD的0.70%~1.9%,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宁南霉素在人参上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水平,于2019年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延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4地进行了宁南霉素在人参及其植株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PLS+PXC固相萃取柱净化,XSelect? HSS T3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测定。结果表明:在0.1、0.2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鲜人参和人参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99%和92%~94%,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4.7%~5.6%和4.0%~5.6%;在0.2、1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干人参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5%,RSD为1.4%~10%。在鲜人参与人参植株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 0.1 mg/kg,在干人参中的 LOQ 为 0.2 mg/kg。白山、桓仁两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人参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77和0.76 d。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鲜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在人参植株上的最终残留量为相似文献   

10.
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烟叶及其土壤中氯溴异氰尿酸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测定了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溴异氰尿酸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 ~91.6%、89.2% ~91.8%和89.2% ~94.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1% ~3.9%、2.6% ~5.5%和1.5% ~4.6%,方法的检出限(LOD)均为0.003 mg/kg, 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94~4.25 d和2.83~3.41d,施药后14d,其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消解率均达90%以上。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600 g/hm2(推荐高剂量)和900 g/hm2(1.5倍推荐高剂量)于烟草现蕾期对水喷雾施药3~4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21d采样,烟叶中氯溴异氰尿酸的残留量为1.47~3.52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未检出~0.43 mg/kg。  相似文献   

11.
Zineb and ethylene thiourea (ETU) residues were monitored in Bartlett pears after spraying with zineb (5.04 kg a.i./ha). Zineb dissipated seven times faster in the first 1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than in the subsequent days of the study; ETU residues ranged from 0.02 to 0.01 mg/kg over the 21 day trial. A 3–6% conversion of ethylene-bisdithiocarbamate to ETU was found upon boiling treated pears. Analysis of randomly selected commercially canned pears and baby food pear purée showed no zineb residues but LT0.05 mg ETU/kg was present in four of the six samples of baby food.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测定猕猴桃中己唑醇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法,经乙腈提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己唑醇在山东烟台、山西运城、陕西咸阳、湖北武汉、安徽宿州和重庆九龙坡6个试验点的猕猴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其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3.9~17.8 d。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己唑醇在各类食物中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为1.690 2 μg/(kg bw·d),风险商 (RQ) 值为0.338,表明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30%己唑醇悬浮剂按有效成分75 mg/kg施药3次,于末次施药后21 d收获的猕猴桃食用风险较低,推荐30%己唑醇悬浮剂在猕猴桃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13.
啶虫脒在桃上的残留消解规律与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啶虫脒在桃上的检出率高且未登记,缺少安全间隔期、用药间隔期等信息可能会导致盲目用药,增加残留风险。为明确桃果上啶虫脒的残留风险,本文通过消解试验以及模拟农户施药对其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于2015—2018年对中国9大主产区桃中的啶虫脒残留进行了调查与膳食摄入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桃果皮与果肉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2与3.14 d。模拟农户施药2次或3次后,距末次施药7、14和21 d,桃中啶虫脒的残留量均较低,且远低于其在核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值;去皮食用能够明显降低其膳食摄入风险。9大桃主产区509份样品中啶虫脒的检出率在8%~38%之间,残留量在0.001~1.348 mg/kg之间,均未超过其在核果上的MRL标准。连续 4 年啶虫脒在桃上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急性参考剂量 (ARfD) 的比值在1.520%~13.755%之间,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占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 的比值在0.021%~0.086%之间,总体膳食风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上施用后的残留行为和膳食暴露风险, 研究基于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目标农药在芥蓝上残留分析方法, 得到芥蓝中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 结合我国膳食结构不同性别/年龄组食物消费量及体重数据评估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对各类消费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分别在0.01~1.0 mg/L和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决定系数(R2)≥0.996 7。在3个添加水平下, 芥蓝中2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0.6%~113.4%,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5%, 定量限均为0.01 mg/kg。10%高氯·吡丙醚微乳剂以推荐高剂量施药, 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 半衰期分别为3.9~10.1 d和4.8~6.3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 最后一次施药3、5、7、10 d后, 芥蓝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最终残留量≤0.904 mg/kg, 吡丙醚的最终残留量≤0.20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 我国不同人群的长期慢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27.26%;短期急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67.17%, 表明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吡噻菌胺及其主要代谢物1-甲基-3- (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PAM)和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在番茄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 (PSA)和石墨化碳黑 (GCB)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吡噻菌胺、PAM、肟菌酯和肟菌酸在0.025~2 m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2。在不同添加水平下,4种化合物在番茄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8%~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小于3.9%,定量限 (LOQ)均为0.05 mg/kg。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在全国12个地区开展规范残留试验,30%吡噻菌胺 ? 肟菌酯悬浮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70 g/hm2,于番茄灰霉病发生初期喷雾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 (推荐的安全间隔期为5 d)。在分别于末次施药后5和7 d采集的番茄样品中,吡噻菌胺的残留量均低于0.26 mg/kg,肟菌酯的均低于0.33 mg/kg,均未超出中国制定的吡噻菌胺和肟菌酯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值。根据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膳食结构和毒理学数据进行了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吡噻菌胺和肟菌酯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分别为0.1382和0.2645 mg,膳食风险商 (RQ)均小于100%,说明在推荐的良好农业规范 (GAP)条件下施用30%吡噻菌胺 ? 肟菌酯悬浮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