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抗生素与致病大肠杆菌来诱导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考察黄芪提取液和益生菌联合应用对小鼠肠道菌群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服氨苄西林钠(浓度为250 mg/m L)0.3 m L/只,处理8 h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液0.3 m L(1.0×108CFU/m L),制备腹泻模型成功。联合组与益生菌组和黄芪提取液组相比,联合组腹泻显效率率为90%,抑制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促进肠黏膜损伤的恢复,增加肠道绒毛长度48.94%(P0.01)和131.52%(P0.01),降低隐窝深度8.47%(P0.05)和29.70%(P0.05),促进小鼠免疫机能恢复,最终降低腹泻率。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几种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本实验选取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穿心莲、板蓝根、马齿苋、杨树花、大蒜为试验对象,体外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观察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体内试验选取健康Balb/c小鼠,先试验确定使小鼠半数致死的最小细菌浓度,然后将72只大小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分为9组,8只/组,实验组灌胃各种中药(中药浓度为0.5g/mL),剂量为0.5mL/只,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连续5d,在第5天灌胃后2h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大肠杆菌液,观察小鼠致死及发病情况。结果表明,8种中药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金银花、杨树花、蒲公英、板蓝根、马齿苋、穿心莲、大蒜。体内抑菌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金银花、穿心莲、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杨树花、大蒜。提示:在所选几种中药中,黄芩、金银花对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较好,可以为兽医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而且中药的体内、体外抑菌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在进行临床用药时要结合体内外抑菌试验效果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4.
副干酪乳杆菌LC-01是一株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的益生菌菌株,为评价该菌株的润肠通便作用,实验通过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LCS对照组和3个副干酪乳杆菌LC-01给药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经口灌胃0.1mL/(kg·d)(以体质量计)质量分数10%的脱脂乳.选取代田乳酸菌LCS及干酪乳杆菌菌株LC-14作为对照菌株.代田乳酸菌LCS对照组灌胃1×108CFU/mL的菌悬液0.1mL/(kg·d),LC-14对照组和LC-01给药组分别相应给予低、中、高剂量(1×106、1×108、1×1010CFU/mL)的活菌液0.1mL/(kg·d).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副干酪乳杆菌LC-01给药7d后,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缩短,排便粒数和质量明显增加,粪便水分含量提高:连续15d灌胃副干酪乳杆菌LC-01,便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也得到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C-01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诱导的子宫内膜炎的损伤机制,将24只8~10周龄、体重30~35 g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3个炎症模型组分别使用留置针向小鼠子宫内灌注1×106、1×108、1×1010CFU/mL的大肠杆菌25μL,对照组向小鼠子宫内灌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进行剖检,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炎症通路核因子κB(NF-κB)的水平。结果表明:1×1010CFU/mL大肠杆菌可使子宫内膜层与肌层无明显界限,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增加(P<0.05),促进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P<0.001),促进炎症通路NF-κB的激活(P<0.05)。综上,使用1×1010CFU/mL大肠杆菌灌注小鼠子宫24 h可成功建立子宫内膜炎模型,为进一步探究由大肠杆菌诱导的子宫内膜炎的损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及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研究黄芪总黄酮对体内不同炎症的抑制作用。设立空白组、黄芪总黄酮5、25、50mg/kg剂量组和地塞米松阳性组,灌胃给药,连续5d或7d。结果显示,黄芪总黄酮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增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芪总黄酮具有体内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乳酸菌对玉米果穗青贮饲料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添加1.0×107CFU/kg植物乳杆菌(LP);Ⅲ组添加1.0×107CFU/kg戊糖片球菌(PP);Ⅳ组添加1.0×107CFU/kg布氏乳杆菌(LB);V组添加5.0×106CFU/kg植物乳杆菌和5.0×106CFU/kg戊糖片球菌组(LP+PP);Ⅵ添加5.0×106CFU/kg植物乳杆菌和5.0×106CFU/kg布氏乳杆菌(LP+LB)。裹包青贮30 d和60 d后开封,进行感官评价、发酵品质、饲料营养价值和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30 d时,各组评价等级均为优等,其中Ⅵ组综合评分最好;60 d时,试验组评定等级均为良好以上,且Ⅵ组为优等,综合分数最高。(2)30 d时,试验组乳酸和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组和Ⅵ组氨态氮含量较对照组降低12.20%和12.20%(P<0.05)。...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凝结芽孢杆菌应用于人工饲料育家蚕,对家蚕生长发育及养蚕成绩的影响,以普通的家蚕人工饲料为对照,参照畜禽添加量,分别添加4×104CFU/g、4×105CFU/g、4×106CFU/g、4×107CFU/g、4×108CFU/g、4×109CFU/g凝结芽孢杆菌,分别开展小蚕(1龄期添饲)和大蚕(5龄期添饲)饲育试验。小蚕饲育结果显示,除4×104CFU/g和4×105CFU/g试验组,各试验组家蚕的24h疏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07CFU/g试验组的72h就眠率和2龄起蚕率高于其他组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1龄眠蚕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养蚕成绩显示,添饲凝结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虫蛹率(P<0.05),降低家蚕死笼率(P<0.05);添饲4×104CFU/g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78-2383
为探讨中药组方对动物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了预防用中药组方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血清中Th17及Treg型细胞因子的影响。选取6只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记为-72h)。另选取252只精神、体况接近的小鼠,按照性别、体质量分为6组:Ⅰ、Ⅱ、Ⅲ组为中药组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相当于生药含量,按0.1mL/10g灌胃)分别为20,10,5g/kg;Ⅳ组为药物对照组,按66mg/kg灌胃黄芪多糖;Ⅴ组为模型组及Ⅵ组为健康对照组灌胃同体积蒸馏水,均1次/d,连用3d。试验第4天,Ⅰ~Ⅴ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7×108 CFU/mL大肠杆菌液(0.1 mL/只),Ⅵ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0,3,6,12,24,48,168h,每组分别选取6只小鼠处死获取全血及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测量血清IL-17、IL-23、TGF-β、IL-10的含量,并计算IL-17/IL-10的比值。结果显示:用药后3d,中药组方组小鼠血清IL-17、IL-23,高剂量组的IL-10,中、低剂量组的IL-17/IL-10比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5);在感染3h中药组方的IL-10均显著低于感染组(P<0.05),IL-17/IL-10比值均极显著高于感染组(P<0.01),高、中剂量组的IL-17均高于感染组(P>0.05),IL-23、TGF-β均低于模型组(P>0.05)。在试验期间,感染3h后中药组方组的IL-17、IL-23均低于黄芪多糖组,而TGF-β、IL-10和IL-17/IL-10比值部分高于黄芪多糖组。这表明预防用中药组方通过影响感染小鼠血清IL-17、IL-23、TGF-β、IL-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h17及Treg细胞亚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中药复方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治疗效果,试验以灌胃方式给予不同剂量中药复方,观察中药复方对小鼠增重、脏器指数及小肠的影响。结果表明:0.02 mL/g组与0.03 mL/g组和0.01 mL/g组比较,增重效果最好;各剂量复方组小鼠的脏器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0.02 mL/g组虽然绒毛间质仍有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但肠黏膜绒毛明显变细长,层次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说明该中药复方对肠绒毛修复保护作用显著,3个剂量中以0.02 mL/g的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E.coli)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体外炎性损伤,探究大肠杆菌引发炎性反应的最佳浓度、作用时间及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1×106、2.5×106、5×106 CFU/mL)诱导刺激细胞3、6和9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D450 nm值,检测大肠杆菌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3、6和9 h,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最后,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6和9 h,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1×106、2.5×106和5×106 CFU/mL大肠杆菌组细胞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L-1β、IL-6、IL-8和TNF-α极显著升高(P<0.01);大肠杆菌感染细胞6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和IL-6均极显著升高(P<0.01),5×104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和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可以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反应,且当细胞与5×105 CFU/mL大肠杆菌作用6 h或与5×104 CFU/mL大肠杆菌作用9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为模型,探究辣木叶总黄酮(MOLF)对UC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DSS组(模型组)和MOLF-L(25 mg/kg)、MOLF-M(50 mg/kg)、MOLF-H(100 mg/kg)处理组,每组10只。小鼠通过饮用4% DSS诱导UC模型,各MOLF处理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0.2 mL,对照组和DSS组灌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每天记录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在末次给药的次日经眼眶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内毒素(LPS)含量;小鼠脱颈处死后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PAS染色观察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IL-10、HMGB1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闭锁连接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UC小鼠造模成功,DSS组小鼠体内LPS、炎性因子含量、cleaved-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剂量MOLF均可以改善UC小鼠体内炎症状况,尤以MOLF-H组效果最佳:与DSS组相比,DAI评分以及血清中LP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HMGB1含量和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cleaved-caspase 3和Bax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Bcl-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此外,MOLF可以改善结肠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维持杯状细胞数量及其形态,增加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量,且这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MOLF对DSS诱导的UC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并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中药水提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电导率仪以及相关试剂盒检测评估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作用不同时间后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含量及菌体内ATP含量的变化;通过SDS-PAGE和蛋白含量检测评估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形态变化。【结果】PCR检测14株临床大肠杆菌中肠毒素基因携带率达到78.5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2种抗生素耐药,均属于多重耐药菌株。中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黄连、黄芩、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抑菌活性较好,其中石榴皮水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五味止痢合剂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4周龄清洁级ICR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C)、模型对照组(MC)、五味止痢合剂高(W-H)、中(W-M)、低剂量组(W-L)和盐酸环丙沙星药物对照组(CPFX)。每组20只,除BC组外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构建小鼠腹泻模型,建模5 h后,W-H、W-M、W-L组小鼠分别灌胃25、20、15 mL/kg BW五味止痢合剂(相当于生药2.5、2.0、1.5 g/kg BW),CPFX组小鼠灌胃盐酸环丙沙星20 mL/kg BW,MC组和BC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次/d,连用5 d。停药后14 d计算腹泻率和保护率。另取100只小鼠按照上述方法分组和给药,分别于给药后第2天,停药后第1、7和14天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HE染色观察各组十二指肠黏膜层形态,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十二指肠α-干扰素(IFN-α)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修复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达情况。【结果】 在停药后第14天,W-H和W-M组腹泻保护率分别高达95%和90%,死亡率均为0,均与CPFX组相当。在治疗过程中,W-H、W-M组小鼠小肠绒毛逐步趋于完整,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减少,黏膜形态逐步趋于正常。W-H、W-M和CPFX组的空肠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MC组(P<0.05)。与MC组比较,在停药后第1、7和14天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抑制空肠黏膜IFN-α的分泌(P<0.05),显著提升IL-4的分泌(P<0.05);在停药后第14天,W-H组IFN-α和IL-4含量与BC组接近。在停药后第1和7天,W-H和CPFX组肠道修复因子PCNA表达量显著高于MC组(P<0.05);在停药后第1天,W-H和CPFX组肠道修复因子TGF-α表达量显著高于MC组(P<0.05),在停药后第7天W-H和CPFX组TGF-α表达与M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停药后第14天各组间PCNA和TGF-α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 g/kg BW五味止痢合剂灌胃给药能显著控制大肠杆菌引起的小鼠腹泻,保护率达95%。其主要通过显著提升空肠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充分激活免疫细胞,调节肠道黏膜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α和IL-4,有效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修复因子PCNA和TGF-α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甜叶菊绿原酸增强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免疫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评价甜叶菊绿原酸增强人工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免疫力的作用效果,为功能性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提供基础参数支持。本试验随机将1日龄、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健康海兰蛋鸡360只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0)、1.0 g·L-1杜仲素+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D1)、1.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1)、2.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2)、4.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4),预饲7 d后开始正式试验。第7天时将大肠杆菌O78通过腹气囊感染蛋雏鸡,饮水投喂药物,每天1次,连用3 d。随后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IgM、IgA、TNF-α水平;RT-qPCR检测空肠和回肠IL-1β、IL-2、TNF-αClaudin-1和ZO-1基因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种类。结果显示:1)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显著增加了蛋雏鸡死亡率(P<0.05),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EC4)蛋雏鸡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血清IgA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可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其中EC1、EC2、EC4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EC2显著降低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回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TNF-α的基因表达(P<0.05)。3)甜叶菊绿原酸可促进蛋雏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改善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对肠道屏障的损伤。4)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导致鸡肠道特有OTUs增加,增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蛋雏鸡盲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甜叶菊绿原酸可增强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大肠杆菌O78对蛋雏鸡的侵袭,其中应用剂量为2.0 g·L-1甜叶菊绿原酸的效果较好。这预示绿原酸具有抗生素替代品的功效,其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机体免疫力的积极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和维持盲肠微生物菌群稳态达到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熟地黄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熟地黄多糖用于临床治疗免疫低下疾病或开发相关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6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模型组、黄芪多糖组及熟地黄多糖低、中、高(分别灌胃熟地黄多糖50、100、200 mg/kg)剂量组(PRRPL、PRRPM、PRRPH),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80 mg/kg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造模后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药物,1次/d,连续15 d,测定小鼠体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免疫器官系数、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形态学、肠道派氏节数目等免疫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脾脏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胸腺指数降低,皮质、髓质不清,结构破坏;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γ-干扰素(INF-γ)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脾淋巴细胞滞留在G0/G1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以建立SVA抗体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SVA VP1基因序列(登录号:KY747514.1),基于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VP1基因,克隆到pCold TF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old TF-VP1。将重组质粒pCold TF-VP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通过优化诱导时间及IPTG浓度得出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His标签镍柱纯化VP1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SVA VP1蛋白与荧光微球进行偶联,偶联好的微球与阴阳性血清反应,利用Luminex 200系统上机检测背景及阴阳性血清的中值荧光强度(MFI),从而判断阴阳性,以用于猪血清中SVA抗体的检测。【结果】重组质粒pCold TF-VP1成功转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并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经诱导表达在约82 ku处出现阳性条带。当重组菌株诱导条件为16 ℃、IPTG终浓度为1.2 mmol/L、诱导时间为3 h时,VP1蛋白表达量最高;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可在82 ku处出现明显条带。将VP1 蛋白与荧光微球偶联,阴性对照(背景)的平均荧光值为17(<100)。测试孔的平均MFI为2 339.5(>2 000),证明SVA VP1蛋白与微球偶联成功,偶联成功的荧光微球可用于检测猪血清中SVA抗体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纯化了SVA VP1蛋白,初步建立了SVA抗体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噬菌体作为控制养殖环境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新手段。【方法】 本研究进行了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相应指标评估。通过双层平板法从养殖环境中分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通过电镜及酶切鉴定、温度及酸碱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其在模拟环境中的杀菌效果对该噬菌体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 分离得到的噬菌体具有正多面体的头部和细而长的尾部结构, 头部直径约98 nm, 尾部长约123 nm, 结合酶切鉴定结果初步判定该噬菌体为肌尾科双链DNA噬菌体。该噬菌体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7~50 ℃; 酸碱耐受范围为pH 3.0~11.0。当感染复数为0.00001时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 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40 min, 裂解时间为80~100 min, 裂解量为4 133 PFU/cell。从该噬菌体对模拟环境中宿主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可看出, 浓度为1×104~1×106 PFU/mL的噬菌体ФECP2-1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1~6 h, 杀菌率均在99.9%以上; 浓度为2×104~2×106 PFU/g的噬菌体ФECP2-1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5~10 h, 杀菌率均在99%以上, 该噬菌体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杀菌效果略低于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结论】 ФECP2-1符合噬菌体类消毒剂相关特征, 是一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噬菌体, 可作为一种生物消毒剂应用于养殖环境中禽大肠杆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对雏鸡肠道形态和局部黏膜免疫的影响,阐明APS减轻肠炎雏鸡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构建LPS诱导肠炎模型试验中,选取15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低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模型组(DL)和高剂量脂多糖模型组(DH),每组5只。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DL和DH组分别灌喂1和2 mg/kg BW LPS,连续处理3 d,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肠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mRNA表达量,筛选构建肠炎模型的最佳LPS剂量。在APS对肠黏膜损伤的保护试验中,将20只7日龄雏鸡分为4组:对照组(C)、脂多糖炎症组(L)、黄芪多糖组(A)和黄芪多糖抑制炎症组(A+L),每组5只。A和A+L组从7日龄到试验结束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