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扩增奶牛隐花色素昼夜节律调节因子1(cryptochrome circadian regulator 1,CRY1)基因全长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奶牛CRY1基因的表达谱,为后续探究CRY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奶牛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CRY1基因CDS区,将其与酶切线性化的pcDNA3.1-3HA空质粒以同源重组法连接,重组质粒命名为pcDNA3.1-3HA-cCRY1;利用在线软件对奶牛CRY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空质粒pcDNA3.1-3HA和重组质粒pcDNA3.1-3HA-cCRY1转染至HEK293T细胞,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奶牛CRY1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RY1基因在奶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试验成功获得1 764 bp的奶牛CRY1基因CDS区序列,且成功构建pcDNA3.1-3HA-cCRY1真核表达载体。奶牛CRY1基因与牦牛、山羊、绵羊相似性在98%以上,且遗传距离较近。生物信息学...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脂肪酸脱氢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s 2,FADS2)基因在奶牛乳腺细胞脂肪酸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对FADS2基因进行过表达和干扰,研究FADS2基因表达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及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针对FADS2基因的CDS序列设计siRNA和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转染奶牛乳腺细胞检测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和干扰片段,转染细胞后具有良好的过表达和干扰效果。FADS2基因过表达后,1-酰基甘油磷酸酰基转移酶(AGPA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3-磷酸甘油转移酶(GPAM)、脂肪酸延长链5(ELOVL5)、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脂肪酸脱氢酶1(FADS1)、二酰基甘油转酰基酶1(DGA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脂滴蛋白2(PLIN2)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FADS2基因干扰过后可引起AGPAT1、GPAM、ELOVL5、ACAA1、PLIN2和FADS1基因显著上调(P<0.05),脂肪酸合成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极显著上调(P<0.01),DGAT1和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甘油三酯检测结果显示,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均可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综上所述,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FADS2基因能调控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脂质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FADS2基因在奶牛乳腺细胞中的过表达和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脂肪酸脱氢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s 2,FADS2)基因在奶牛乳腺细胞脂肪酸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对FADS2基因进行过表达和干扰,研究FADS2基因表达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及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针对FADS2基因的CDS序列设计siRNA和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转染奶牛乳腺细胞检测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和干扰片段,转染细胞后具有良好的过表达和干扰效果。FADS2基因过表达后,1-酰基甘油磷酸酰基转移酶(AGPA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3-磷酸甘油转移酶(GPAM)、脂肪酸延长链5(ELOVL5)、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脂肪酸脱氢酶1(FADS1)、二酰基甘油转酰基酶1(DGA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脂滴蛋白2(PLIN2)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FADS2基因干扰过后可引起AGPAT1、GPAM、ELOVL5、ACAA1、PLIN2和FADS1基因显著上调(P0.05),脂肪酸合成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极显著上调(P0.01),DGAT1和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甘油三酯检测结果显示,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均可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综上所述,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FADS2基因能调控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脂质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构建猪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β_2adrenergic receptor,β_2AR)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在HEK293T细胞中的表达。通过猪基因组DNA克隆猪β_2AR基因,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其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β_2AR,加入c-myc标签后命名为myc-pcDNA3.1(+)-β_2AR。以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构建突变体myc-pcDNA3.1(+)-β_2AR-D130N、myc-pcDNA3.1(+)-β_2AR-C285S和mycpcDNA3.1(+)-β_2AR-D130N/C285S,并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和突变体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其表达。结果显示,猪β_2AR基因已正确重组入pcDNA3.1(+)载体中;经测序鉴定,猪β_2AR的第130位天冬氨酸成功突变为天冬酰胺,第285位半胱氨酸成功突变为丝氨酸。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均可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猪β_2AR野生型的真核表达载体及2个单点突变和1个双点突变的突变体,并验证其在HEK293T细胞中正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猪β_2AR蛋白表达及其药理学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猪神经介素B受体(NMBR)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猪Leydig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NMBR基因过表达在猪睾丸间质(Leydig)细胞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猪NMBR基因(GenBank登录号:KM058699)CDS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酶切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猪NMBR CDS全长序列,构建pMD19-T-NMBR质粒;通过Xba Ⅰ和EcoR Ⅰ对pCD513B-1和pMD19-T-NMBR质粒双酶切,构建pCD513B-1-NMBR重组质粒;将pCD513B-1-NMBR重组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转染48 h后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情况,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获得猪NMB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并通过倍比稀释法测病毒效价;然后将猪NMB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转染猪Leydig细胞,转染48 h后观察细胞中GFP表达,收集细胞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B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RT-PCR成功扩增获得猪NMBR CDS全长序列,大小为1 173 bp;pMD19-T-NMBR重组质粒双酶切为2条特异性条带,条带大小分别与pMD19-T质粒和猪NMBR CDS序列片段大小一致,表明成功构建pMD19-T-NMBR质粒;通过双酶切获得线性化的pCD513B-1和NMBR序列;RT-PCR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pCD513B-1-NMBR;pCD513B-1-NMBR转染48 h后,HEK-293T细胞中呈现大量绿色荧光,表明病毒包装成功,病毒效价约为4×106 TU/mL;NMBR基因慢病毒转染猪Leydig细胞48 h后,80%以上细胞有GFP表达,表明大部分细胞成功转染慢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转染慢病毒后能够极显著增加NMBR mRNA的表达(P<0.01)。【结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猪NMBR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并证实猪NMB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能够增加猪Leydig细胞NMBR基因的表达,为研究NMBR基因过表达在猪Leydig细胞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敖汉细毛羊BMPR1B基因的表达载体及转染成纤维细胞后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以敖汉细毛羊为研究对象,采集40日龄的胎羊。首先,提取RNA并反转录成cDNA,参照GenBank中BMPR1B基因序列信息以及pcDNA3.1序列设计1对含有同源臂的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获得BMPR1B基因片段、利用SoSo试剂盒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鉴定pcDNA3.1-BMPR1B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其次对敖汉细毛羊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cDNA3.1-BMPR1B转染成纤维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MPR1B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酶切、测序鉴定pcDNA3.1-BMPR1B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且转染成纤维细胞后BMPR1B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且转染组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敖汉细毛羊BMPR1B基因表达载体,并且成功转染成纤维细胞,基因在细胞中过表达,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诱导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猪成纤维细胞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方法分别从pGL3-Mx1载体上和pcDNA3.1(+)载体上扩增猪Mx1启动子和BGHpolyA;利用重叠PCR方法获得猪源的Cre重组酶基因,并从pGcFRT2NeoR上用Xhol Ⅰ和Sal Ⅰ酶切得到FRT2NeoR盒子.将上述4个片段利用SOE-PCR及T5 DNA连接酶连接,然后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Cre表达载体Mx1-Cre-BGHpolyA-FRT2neoR.用LipofeetamineTM2000介导转染猪成纤维细胞,G418筛选阳性细胞,PCR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诱导性表达Cre重组酶表达载体Mx1-Cre-BGHpolyA-FRT2neoR,并成功整合到猪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中,获得了诱导性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猪成纤维细胞,为最终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诱导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RNA解旋酶DEAD-box家族蛋白DDX1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感染猪回肠上皮细胞(IPI-2I)期间发挥的作用,为揭示DDX1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参照GenBank中猪源DDX1基因序列(登录号:XM_021087822.1),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DDX1基因全长并连接至pMD19-T克隆载体,双酶切鉴定成功后连接至pcDNA3.1表达载体;连接产物转化后筛选阳性菌落;培养IPI-2I细胞,取传代2次的细胞铺于6孔板内进行后续试验,将阳性菌落的重组质粒转染至6孔板培养24 h后收集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检测DDX1转染效率;以感染复数(MOI)为1.0的PEDV感染已转染pcDNA3.1-DDX1或PBS(对照)的IPI-2I细胞,建立PEDV感染细胞模型,PEDV感染12 h后分别收集细胞总蛋白质和RN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细胞水平上PEDV N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EDV N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EDV N蛋...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旨在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敖汉细毛羊Chordin基因表达载体,将其转染至成纤维细胞中,分析Chord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40日龄的胎羊为研究对象,采集组织样品,参照Genbank中Chordin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含有同源臂的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利用SoSo试剂盒将目的片段连接至表达载体pcDNA3.1上。鉴定后符合标准即可将pcDNA3.1-Chordin重组表达载体转至大肠杆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振荡培养。经质粒提取后将重组质粒pcDNA3.1-Chordin转染至成纤维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hordin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普通PCR反应产物经电泳检测后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位于2874处,且条带单一无杂带;表达载体pcDNA3.1酶切效果良好,经电泳检测其大小位于5428 bp处,且条带单一无杂带;连接后经测序鉴定pcDNA3.1-Chordin表达载体无碱基突变,pcDNA3.1-Chordin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成纤维细胞后,经检测,转染组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敖汉细毛羊Chordin基因的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成纤维细胞且表达,为进一步对Chordin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绵羊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long-chain fatty acyl-CoA 1,ACSL1)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ACSL1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干扰载体到前体脂肪细胞中,经过G418筛选获得转基因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绵羊ACSL1mRNA水平变化,结果发现过表达载体和RNA干涉载体Ⅰ可有效对ACSL1基因进行转录和调控。检测过表达、沉默ACSL1基因后以及未转染的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L1基因过表达后可显著提高绵羊前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的含量,抑制ACSL1表达后也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的含量;表明ACSL1基因可能在调节动物脂肪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豫西黑猪营养成分及肉质性状在不同体重阶段的发育性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平均体重约为60、75、90、105、120 kg 5个体重阶段的豫西黑猪,每组5头,共25头,每组随机选取3头进行屠宰,公母随机。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眼肌面积、背膘厚、脂肪率、失水率、脂肪酸、氨基酸和胆固醇等指标,测定肌内脂肪含量、脂滴直径和脂滴数目,采集100 g腰大肌测定熟肉率。【结果】豫西黑猪在体重达到120 kg之前,随着屠宰活重的增加,眼肌面积、背膘厚、脂肪率、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剪切力、脂滴数目和脂滴直径均随之增加。眼肌面积在105、120 kg时均极显著高于60、75 kg(P<0.01),显著高于90 kg(P<0.05);背膘厚在90、105、120 kg时均极显著高于60 kg(P<0.01);肌内脂肪含量在90、105、120 kg时均显著高于60、75 kg(P<0.05);脂滴直径和脂滴数目在75、90、105、120 kg时均显著高于60 kg(P<0.05);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以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等为主,氨基酸种类丰富,组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在120 kg时均显著高于105 kg(P<0.05)。体重与熟肉率、粗蛋白质、肉色、粗脂肪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花纹、粗脂肪、肉色、脂滴直径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结论】屠宰活重在120 kg时,豫西黑猪肌内脂肪含量适中,大理石花纹丰富,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适宜,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较低,肉色鲜嫩,胴体品质和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丁酸梭菌对高胆碱饮食造成脂代谢异常小鼠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FFA)的影响,以阐明丁酸梭菌调节高胆碱膳食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健康的雄性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8只。高胆碱饮食造模8周后,给药7 d,禁食12 h,采集血浆、肝脏、附睾脂肪垫和肾周脂肪,对肝脏、脂肪称重,利用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通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分别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脂滴沉积程度;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小鼠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血浆中FFA组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体重、脂肪增长得到显著抑制(P<0.05),给予丁酸梭菌后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减少;丁酸梭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5;P<0.01),并使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丁酸梭菌灌胃后,高胆碱饮食小鼠血浆TMAO浓度显著降低(P<0.05);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藏绵羊Krüppel样因子7(Krüppel-like factor 7,KLF7)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大脑、皮下脂肪、肾脏、背最长肌、瘤胃、睾丸和回肠)和前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第0、2、4和8天)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扩增KLF7基因CDS区序列,并将其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获得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dU和CCK-8方法分别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对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后脂肪细胞脂滴生成量。【结果】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皮下脂肪和肾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诱导分化第2、4和8天脂肪细胞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2 d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增殖标志基因CDK4、CyclinB1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及EdU阳性细胞数量(P<0.01);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8 d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Glut4和ELOVL6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且脂质沉积极显著减少(P<0.01),表明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结论】KLF7基因在藏绵羊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大脑、皮下脂肪、肾脏中表达量较高;诱导分化后脂肪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前,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试验结果为阐明藏绵羊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A1(CYP11A1)的生物信息功能及其在新西兰白兔卵巢颗粒细胞中对繁殖性能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为探究其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调控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兔CYP11A1基因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新西兰白兔卵巢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并克隆CYP11A1基因序列,构建pcDNA3.1-CYP11A1过表达重组载体;用Mega 5.1在线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YP11A1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蛋白互作进行预测分析。分离新西兰白兔卵巢颗粒细胞,并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的表达。设计3条干扰CYP11A1基因表达的引物(siRNA-1、siRNA-2、siRNA-3),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1条,并将其与pcDNA3.1-CYP11A1过表达重组载体转染到卵巢颗粒细胞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颗粒细胞中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1(HSD17B1)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和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等繁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克隆新西兰白兔CYP11A1基因,其CDS全长序列为1 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含量(10.6%)最高,精氨酸(7.6%)、缬氨酸(7.4%)和丙氨酸(7.2%)次之。进化树分析显示,CYP11A1蛋白序列与家鼠、人和猩猩的距离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YP11A1蛋白理论等电点为7.4,正负电荷残基数各占50个,脂肪族氨基酸指数为82.16,不稳定性指数39.54,其中氨基酸序列中亲水性残基数量多于疏水性残基;CYP11A1蛋白具有4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其中以苏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最为丰富;CYP11A1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48.31%)、无规则卷曲(40.22%)、延伸链(7.42%)和β-转角(4.04%)组成,三级结构为弯曲螺旋状。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YP11A1蛋白主要分布于线粒体(52.2%)、细胞质(17.4%)和细胞核(13.0%)中,还具有1个p450家族的结构域,并与多个繁殖性能相关的蛋白(STAR、CYP21A2、CYP17A1和FDX1)相互作用。分离的兔颗粒细胞表达FSHR,可以用于后续试验;CYP11A1基因在颗粒细胞中过表达后,HSD17B1和FSHR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5),BMP15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干扰CYP11A1基因表达后,BMP15和FSH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HSD17B1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CYP11A1是一个稳定、亲水、相对保守且具有抗氧化和类固醇激素合成功能的蛋白。CYP11A1基因可调控卵巢颗粒细胞中与繁殖性能相关的基因HSD17B1、BMP15、FSHR的表达,说明CYP11A1基因在母兔繁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分为ω-3 PUFA和ω-6 PUFA,是精子质膜脂质的主要成分,对精子抗氧化、提高精子质膜流动性、维持精子结构完整性及睾酮合成等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类型PUFA对精液品质的作用有所不同,ω-6 PUFA中的花生四烯酸(AA)能够促进睾酮的分泌,但精浆中过量的AA可能诱导氧化应激;亚油酸(LA)同样可提高体内睾酮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可降低精子的氧化应激;动物体内少量的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不仅能参与精子的运输过程,还能提高精子的抗氧化能力。ω-3 PUFA中的α-亚麻酸(ALA)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睾酮的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用与ALA相似,可提高精子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可促进睾酮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精子结构及睾酮合成具有调节作用。适当的ω-6/ω-3 PUFA比例对精子的活力、质膜结构、脂质组成和顶体反应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PUFA对精子的作用可因添加的方式、类型、ω-6/ω-3PUFA的比例及动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近年来,PUFA对动物精液品质作用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提高精液品质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作者综述了在饲粮或精液稀释液中添加不同类型的ω-3 PUFA、ω-6 PUFA及ω-6/ω-3 PUFA比例对精子的影响,以期为深入了解PUFA在动物精液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揭示miR-145-4在蛋鸭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蛋鸭卵泡颗粒细胞,转染miR-145-4相似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RNAhybrid和Targetscan程序预测miR-145-4的靶基因及其与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α,PIK3CA)3'-UTR的结合位点,分别构建PIK3CA基因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与miR-145-4 mimic和mimic-NC共转染蛋鸭卵泡颗粒细胞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45-4与靶基因PIK3CA的结合关系,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45-4对蛋鸭卵泡颗粒细胞中PIK3C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145-4后CyclinB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BCL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抑制miR-145-4后,CyclinB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BCL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预测结果显示,miR-145-4与PIK3CA基因3'-UTR存在结合位点。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PIK3CA基因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与突变型及空载体共转染组相比,野生型组双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说明miR-145-4能够与PIK3CA基因3'-UTR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蛋鸭卵泡颗粒细胞中过表达miR-145-4后,PIK3CA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抑制miR-145-4后,PIK3CA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 miR-145-4通过正向调控靶基因PIK3CA促进蛋鸭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进而调控蛋鸭的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抗氧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菌剂(酵母菌和乳酸菌质量比1:1)发酵穿心莲粉,根据发酵前后成分变化对其微生态功能及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将450只15日龄体重250 g左右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Ⅰ组饲喂基础饲粮,对照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穿心莲粉,发酵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和5%的发酵穿心莲粉,预试期7 d,正试期48 d。分别于16、21、42、70日龄对番鸭称重,于70日龄从每组随机选取6只番鸭(每个重复随机取1只)屠宰,采集血液、左侧胸肌样品,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及抗氧化指标、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①穿心莲粉经复合菌剂发酵后,活菌数超过2.0×108 CFU/g,粗纤维含量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发酵Ⅱ组16~70日龄的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Ⅲ组(P<0.05;P<0.01)。③发酵Ⅰ、Ⅱ组的屠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Ⅰ、Ⅱ组(P<0.05)。④发酵Ⅱ、Ⅲ组和对照Ⅱ组番鸭血清的IL-2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Ⅰ组(P<0.01)。⑤发酵Ⅱ组的血清丙二醛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P<0.05)。⑥发酵Ⅱ组的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P<0.05;P<0.01)。【结论】与基础饲粮组相比,3%发酵穿心莲粉可显著提高番鸭的生产性能、血清IL-2水平、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番鸭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此外,3%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屠宰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要显著优于同比例未发酵穿心莲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脾消导中药复方对6月龄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杂交犊牛(西杂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为193 kg±20 kg的西杂牛28头,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健脾消导中药复方,预试期7 d后连续饲喂90 d,于第91天晨饲前称重并采集瘤胃液和血液,测定瘤胃液短链脂肪酸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F/G)降低;瘤胃液pH、乙酸、丙酸、丁酸、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胆固醇(CHO)含量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胃泌素(GAS)、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胃动素(MTL)和生长激素(GH)含量虽有升高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6月龄西杂牛的饲粮中添加健脾消导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激素分泌、促进草料消化吸收、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提升西杂牛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储蓄  张军霞  王晶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0):4063-4074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黄腐酚、异丹叶大黄素、去氧紫草素和毛蕊异黄酮与丁酸钠诱导猪宿主防御肽(host defense peptides,HDPs)表达的协同效果。【方法】中药单体黄腐酚、异丹叶大黄素、去氧紫草素和毛蕊异黄酮与丁酸钠单独或共同处理猪肠上皮细胞IPEC-J2和猪肺泡巨噬细胞3D4/31,通过测定HDPs的基因表达、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的抑菌作用,评估中药单体与丁酸钠协同诱导HDPs表达的效果。【结果】黄腐酚与丁酸钠共同处理对HDPs的表达不表现协同作用;异丹叶大黄素与丁酸钠共同处理可协同诱导IPEC-J2细胞pEP2CpBD3基因的表达(P<0.01);去氧紫草素与丁酸钠共同处理可协同提高IPEC-J2细胞内pBD3和PG1-5基因的表达(P<0.05;P<0.01);毛蕊异黄酮与丁酸钠共同处理可协同促进IPEC-J2细胞内PG1-5、pEP2CpBD2和pBD3基因(P<0.05;P<0.01)和3D4/31细胞内pBD3基因的表达(P<0.05)。中药单体与丁酸钠共同处理对细胞因子表达无显著协作效果(P>0.05)。除黄腐酚外,其他中药单体与丁酸钠单独或共同处理后均可提高细胞裂解产物对ETEC的抑菌能力,其中毛蕊异黄酮与丁酸钠处理对ETEC的抑制具有最佳协同效果。【结论】异丹叶大黄素、去氧紫草素和毛蕊异黄酮与丁酸钠在诱导HDPs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和抗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