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沟垄集雨技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旱区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简要概述了沟垄集雨技术的概念,综合目前的研究进展,从集雨、保墒和用水三个环节总结了影响沟垄集雨技术效果的因素,分析了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沟垄集雨技术在旱作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沟种垄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对向日葵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沟播机研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了向日葵沟种垄植栽培技术,即向日葵水浇地沟种垄植技术和旱地坐水沟播垄面覆膜集雨种植技术.这项技术为农户提供了实用的向日葵栽培技术,可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以期推动宁夏种植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 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 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 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 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 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 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 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 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 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 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兴仁3~5月份经常性干旱的情况,引进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进行试验,解决播种时土壤水份不足的难题.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措施下玉米产量最高,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垄沟覆膜集雨边行玉米与中行玉米竞争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旱地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此研究从植物种内竞争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垄沟覆膜集雨玉米如何高效利用水分和提高产量。试验设有2种类型的垄沟覆膜集雨,它们的沟宽均为60 cm,而垄宽分别为30 cm和60 cm。设有高、低2种种植密度,高密度每沟种植三行,低密度每沟种植两行。裸地为对照,同样设有高低2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垄沟覆膜集雨具有聚雨保墒的作用。整个生育期间的玉米单株和单位面积生物量,以及收获时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垄沟覆膜集雨都显著高于裸地。相同垄宽的垄沟覆膜集雨,当密度较高时能明显提高玉米的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受密度效应的影响,8月15后60 cm和30 cm垄宽的高密度垄沟覆膜集雨,它们中行玉米的单株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它们边行玉米的单株生物量;收获时30 cm垄宽的垄沟覆膜集雨中行玉米的收获指数较低,导致该处理较低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产量。在所有的处理里,60 cm垄宽的高密度垄沟覆膜集雨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总之,高密度、宽垄垄沟覆膜集雨的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值得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是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的传统地膜覆盖模式纳墒与保墒不充分而提出的,是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集雨、保墒、抗旱新技术。2004年开始,该技术在甘肃省榆中、静宁、秦安、宁县、安定、通渭等县区的玉米、马铃薯、甘蓝等农作物上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集雨率达到95%以上,保墒效果达到90%以上,与常规地膜覆盖技术相比,玉米增产100千克/亩以上,马铃薯增产400千克/亩以上,甘蓝增产400千克/亩以上。  相似文献   

8.
凌莉 《中国种业》2023,(11):13-15,20
水分是陕西旱地春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当前水分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该区域春玉米生产高产高效的根本途径。从节水抗旱玉米新品种鉴选、沟垄覆盖集雨、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陕西旱作春玉米种植体系水分高效利用技术进展,并指出构建抗旱品种生物节水、覆盖深松农艺蓄水、智能灌溉高效用水“三位一体”旱作春玉米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充分挖掘陕西旱地春玉米水分生产潜力,以期为该区春玉米节水增粮增效栽培技术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北部垄膜沟植田间集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北部,采用起垄覆膜(垄上覆膜种植马铃薯,垄沟种植谷子)的垄沟间作田间集雨补灌栽培并结合增施氮、磷、钾化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有明显的集雨增墒效果,同时采用起垄覆膜种植马铃薯与垄沟种植谷子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工程集雨,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节约化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10.
玉米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探讨如何科学储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最大限度地接纳一切形式(特别是一些10mm以内的微效降雨)的天然降水,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大幅度提高天然降水及灌溉水利用率和效益的问题,分析了“玉米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的优点及特点,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沟塘覆膜模式间作马铃薯产量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云南省农业生产中玉米马铃薯间作面临的突发干旱危害和低产低效问题,在云南省宣威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进行了玉米打塘开沟地膜覆盖间作马铃薯抗旱增产增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开沟或打塘+地膜覆盖间作马铃薯复合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积蓄量,玉米开沟间作和打塘间作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玉米平垄和马铃薯单作最多增加28.32%和25.16%;在玉米生育前期,玉米开沟或打塘地膜覆盖间作马铃薯措施有利于促进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开沟和打塘模式玉米株高比平垄分别增加31.94%和26.33%,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增加49.56%和25.29%;开沟和打塘措施的玉米理论产量和经济系数均高于玉米平垄间作和单作,玉米产量、复合产量和土地当量比(LER)均显著增加,打塘种植的土地当量比最大(LER=1.20),比平地处理增加10.52%,增产效益显著。所以,该措施能有效提高作物间作系统抗旱能力,增产增效,对稳定农业收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品类型,子粒用玉米收获时含水率是决定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质量、储藏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化粒收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限制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经济与技术问题。对国内外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在选用适宜子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应结合各区域不同熟期品种的精细化布局,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精准运筹方式,创新适时冠层结构调控措施,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建立生育后期子粒灌浆和脱水动力学协同关系,营造通透群体微区环境,加速子粒水分散失;收获时间调节方面,除了依据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的子粒脱水动力学进程、种植规模、市场供需格局和农机调度管理等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田间倒伏、落穗、穗腐、虫害及野生动物破坏导致的产量损失;此外,应加强与关键技术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技术应用,促进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提升玉米生产竞争力,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热带水果资源丰富,但其采收、贮藏、运输及销售全链路损耗严重,导致其商品价值降低,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梳理了国内5种产量较高的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和芒果)的产业现状,分析其生理特性,并对现阶段热带水果的贮藏保鲜技术特点、保鲜效果、应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和评价,提出未来热带水果采后保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热带水果采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实践教学在畜产品加工学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投资不足、企业的技术支持有限等问题限制了畜产品加工学实践教学的发展。企业模拟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以提高畜产品加工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On Light and Simplified Cotton Cultivation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The main contents of light and simplified cultivation (LSC) of cott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LSC development is prospected in the paper. Light and simplified cultivation of cotton refers to the simpl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of field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agronomic technologie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r good cotton variety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labor intensity during cotton farming and cultivation, a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LSC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technology for China's cotton produ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labor intensive to the light and cost-saving, which is fully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new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tt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e LSC technology system mainly includes precision mono-seeding, simplified pruning or non-pruning technique, one-time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r fertig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optimization of boll setting through regulation of fruiting distribution and grouped harvesting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optimize the planting pattern, improve 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LSC, develop new material and equipment, promote the high fusion of agronomic technology and material equipment, and provide more powerful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LSC. Improved LSC will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玉米须是由花柱和柱头组成的玉米副产品,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玉米须含有多糖、黄酮等多种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本文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玉米须采收、提取与加工工艺技术,并就玉米须加工产品的特点与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玉米须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甜玉米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骏 《保鲜与加工》2013,13(4):60-64
甜玉米作为新型果蔬食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对甜玉米的品质特性、适宜采收期、贮藏、加工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可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玉米产区跨度大、生态类型和种植模式多样、品种繁多,多数地区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是限制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有关玉米子粒脱水过程的研究文献,认为:玉米子粒脱水包括生理脱水和自然脱水两个阶段,各阶段脱水速率的主控影响因素不同,使得区域间、品种间和年际间子粒脱水特征差异显著;当前影响玉米子粒脱水动态的遗传基础及生理生态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对机械粒收技术措施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形成支撑。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玉米机械粒收工作发展的建议:加强早熟、子粒脱水快、耐破碎品种的选育;在黄淮海、东北、西北及西南四大玉米产区开展玉米子粒脱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生态联合试验,明确影响区域子粒脱水动态的主控生态因素和生理生态机制,寻找区域机械粒收技术突破口,以协调子粒成熟与降低含水率的关系为核心,充分利用区域热量资源,因地制宜,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收获期决策、栽培技术配套以及制定扶持政策等手段,推进机械粒收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现状梳理基础上,分析遥感技术应用发展的趋势和不足,提出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为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对文献、政策进行整理及归纳分析,并结合国内外进展的对比,从中国农业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应用水平、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技术支撑下,国内对农业遥感技术需求是迫切的,农业遥感技术应用也比较广泛;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取得长足的进步,发展趋势呈现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需要突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关键技术的应用普适性,加强国家宏观统筹,进一步提高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农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