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黔北麻羊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黔北麻羊的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200头6月龄黔北麻羊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黔北麻羊UCP2基因的SNP位点,并将其与黔北麻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P2基因在黔北麻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UCP2基因存在4个SNPs位点,分别为:g.29614172 A>G、g.29619320 G>T、g.29619721 C>T和g.29620037 A>G,均产生3种基因型,其中g.29619320 G>T和g.29620037 A>G为错义突变,g.29619320 G>T突变导致甘氨酸(Gly)变为半胱氨酸(Cys),g.29620037 A>G突变导致苏氨酸(Thr)突变为丙氨酸(Ala)。多态信息含量显示,4个SNPs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 < PIC < 0.5)。χ2检验结果表明,g.29614172 A>G、g.29619721 C>T和g.29620037 A>G突变位点在黔北麻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g.29619320 G>T突变位点极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g.29619320 G>T和g.29619721 C>T位点具有强连锁效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UCP2基因在黔北麻羊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在肺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脏、肝脏和心脏,其余组织表达量较低。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29614172 A>G位点AG和GG基因型个体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胸围及管围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g.29619320 G>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胸深、胸围及管围均显著高于GT和GG基因型,g.29619721 C>T位点CT基因型个体体高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g.29620037 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体重、胸深及管围均显著高于AG和AA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结果初步揭示UCP2基因对黔北麻羊部分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发现的4个SNPs位点可作为黔北麻羊经济性状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强浩  梁鹏  孟科  荣轩  冯登侦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5):1765-1785
【目的】 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遗传变异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肉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 利用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得IGF1R基因在杜泊羊、小尾寒羊和滩羊共91只羊中的变异位点,筛选出品种间差异显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针对筛选出的位点利用飞行质谱对3个绵羊品种杂交后代383只绵羊进行检测,并与初生及3月龄绵羊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3个绵羊品种IGF1R基因共检测到347个突变位点,其中外显子SNPs共8个:g.7628315 T>C、g.7628528 T>C、g.7628690 C>T、g.7833817 C>T、g.7836687 C>T、g.7840691 T>C、g.7855904 C>G、g.7872277 C>T,在群体中均表现出多态性,χ2检验结果表明,除小尾寒羊g.7628690 C>T位点外其余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7628528 T>C和g.7872277 C>T位点在3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g.7833817 C>T位点在3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其余5个位点表现为在1或2个群体内的中度多态。单个位点关联分析表明,g.7628528 T>C位点与F2代的3月龄体重、胸围,H2代的初生胸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7628690 C>T位点与H2代的初生胸围呈显著相关(P<0.05);g.7833817 C>T位点与F2代的3月龄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g.7836687 C>T位点与F1代的3月龄体重和胸围、F2代的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55904 C>G位点与F1代的3月龄胸围、F2代的初生胸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72277 C>T位点与H1代的3月龄胸围,H2代的初生体重、体高、胸围及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关联(P<0.05);g.7628315 T>C位点与F1代的3月龄体高、体斜长,H2代的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40691 T>C位点与生长性状无显著关联(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g.7628315 T>C-g.7628528 T>C和g.7833817 C>T-g.7840691 T>C形成了2处强连锁,均构建出3种单倍型,组合后均形成6种基因型,其中优势基因型分别为H2H2和H5H6。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发现,H3H1基因型个体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H3H2基因型(P<0.05);H2H2基因型个体3月龄体高显著高于H1H2基因型(P<0.05);H4H5基因型个体3月龄体斜长显著高于H4H6基因型(P<0.05);其他生长指标在各组合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IGF1R基因的遗传变异对绵羊的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8个SNPs位点可作为绵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候选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可为IGF1R基因在肉羊中的选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为肉羊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基因g.13504098 C>T位点、核受体辅抑制子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6 group A member 1,NR6A1)基因g.11204707 A>C位点和α-甘露糖苷酶(alpha-mannosidase,MAN1A1)基因g.18795097 C>T位点的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为高产乌珠穆沁羊分子选育提供新的遗传标记。运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乌珠穆沁羊DGAT1、NR6A1和MAN1A1基因的3个多态位点g.13504098 C>T、g.11204707 A>C和g.18795097 C>T进行检测,同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基因型与其4、6月龄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这3个位点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具体为:g.13504098 C>T位点的基因型为:CC、CT和TT,优势基因型为CC (0.49),优势等位基因为C (0.70);g.11204707 A>C位点的基因型为:AA、CA和CC,优势基因型为AA (0.54),优势等位基因为A (0.73);g.18795097 C>T位点的基因型为:CC、TC和TT,优势基因型为TC (0.51),优势等位基因为C (0.55)。卡方检验显示,g.13504098 C>T、g.11204707 A>C和g.18795097 C>T位点在乌珠穆沁羊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这3个位点在乌珠穆沁羊种群中属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13504098 C>T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6月龄的体重、体高、胸围、管围及6月龄的胸宽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g.11204707 A>C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6月龄的体高、体斜长及4月龄的体重、6月龄的胸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6月龄的体重、管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18795097 C>T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月龄的体高、6月龄的胸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4月龄的体重、胸围以及6月龄的胸宽均呈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DGAT1基因g.13504098 C>T、NR6A1基因g.11204707 A>C和MAN1A1基因g.18795097 C>T位点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羊群体部分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可以作为乌珠穆沁羊遗传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溶质载体家族8成员A1(solute carrier family 8 member A1,SLC8A1)基因多态性对长顺绿壳蛋鸡蛋壳品质的影响,为今后改善蛋壳品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鸡SLC8A1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52534.1),使用Primer Premier 3.0软件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直接测序法筛选SLC8A1基因SNP位点,并利用SPSS 22.0软件检测SNP位点不同基因型蛋壳指标的差异。【结果】在SLC8A1基因外显子11上共发现3个新的SNPs:g.16085681 T>C、g.16085766 C>T和g.16085781 T>C,共存在3种单倍型:H1(TCT)、H2(CTC)、H3(TTC),以及6种双倍型:H1H1(TTCCTT)、H1H2(TCTCTC)、H1H3(TTTCTC)、H2H2(CCTTCC)、H2H3(CTTTCC)、H3H3(TTTTCC)。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SNPs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g.16085681 T>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蛋壳强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16085681 T>C位点和单倍型H2(C16085681T16085766C16085781)对SLC8A1基因mRNA二级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g.16085766 C>T位点CC基因型个体蛋形指数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双倍型H1H1、H1H3个体蛋形指数显著高于H2H3,H2H3个体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均显著高于H1H3,H1H2、H2H2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H3H3(P<0.05)。【结论】g.16085681 T>C位点可作为影响蛋壳强度的标记位点,g.16085766 C>T位点可作为影响蛋形指数的标记位点,双倍型H2H3可能是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的有利双倍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梅花鹿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B3(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B3,MSRB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茸重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高、低产茸量的梅花鹿各8只,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位点。采用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314头24月龄梅花鹿MSRB3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梅花鹿茸重性状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在梅花鹿MSRB3基因中共发现6个SNPs位点,其中2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且突变均未引起氨基酸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其余4个SNPs位点均存在于内含子区域。分型结果显示4个样本未分型成功,其余310个样本进行后续分析。各位点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基本一致,g.44455582 T>C、g.44455759 C>T、g.44414424 T>C、g.44350306 T>C及g.44340836 G>A等5个位点的杂合度较高,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g.44340734 G>C位点杂合度较低,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g.44455759 C>T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他5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对6个SNPs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梅花鹿茸重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44455582 T>C位点的TT基因型个体茸重极显著高于CC和TC基因型(P<0.01)。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g.44340734 G>C和g.44350306 T>C、g.44455582 T>C和g.44455759 C>T位点存在强连锁,各产生3种单倍型,在Block 2区块中单倍型TC茸重显著高于单倍型CT (P<0.05)。【结论】 MSRB3基因与梅花鹿茸重性状密切相关,g.44455582 T>C位点和单倍型TC可作为筛选高产梅花鹿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挖掘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2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遗传变异奠定基础。试验以乌蒙凤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FGF23基因进行SNP位点筛查,并进行遗传特性、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双倍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仅在乌蒙凤鸡FGF23基因启动子区域检测到3个中度多态的SNPs位点,分别为:g.73424341 C>A、g.73424417 A>G和g.73424701 T>A,每个SNP位点均产生3种基因型。χ2检验结果发现,仅g.73424417 A>G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和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SNPs位点中仅g.73424417 A>G和g.73424701 T>A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共发现4种单倍型和8种双倍型,双倍型H1H2频率最高,其次为H3H4,频率最低的为H2H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F2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很可能在-400~-300 bp处,本研究发现的3个SNPs位点不在核心启动子区;突变前g.73423055~g.73425055区域总转录因子数为293个,突变后为300个。g.73424341 C>A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不变,均为ICSBP;g.73424417 A>G位点突变使转录因子由GR转变为C/EBPalp;g.73424701 T>A位点突变前后均没有转录因子。推测SNP位点对调控启动子功能元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肌细胞增强因子2C(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C,MEF2C)基因多态性对黔东南小香鸡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方法】试验以251羽300日龄黔东南小香鸡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技术对MEF2C基因全部(15个)外显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运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不同SNPs位点所对应的基因型与黔东南小香鸡的体重、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黔东南小香鸡群体中仅在MEF2C基因外显子12上发现3个SNPs位点:g.1819 T>C、g.2426 T>C和g.2543 C>T,在其他外显子中未发现多态位点。χ2检验结果表明,3个SNPs在黔东南小香鸡群体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1819 T>C位点TC基因型个体体斜长、胸深和胫围均极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体重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TC基因型个体胫长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龙骨长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2426 T>C和g.2543 C>T位点互为连锁平衡位点,对胫围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黔东南小香鸡MEF2C基因外显子具有较强的保守性,g.1819 T>C位点可以作为黔东南小香鸡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参考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牦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G蛋白调节诱导神经突增生家族亚型因子3(Gpri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以西藏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申扎牦牛及四川的麦洼牦牛5个类群260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池筛选技术检测CTGFGprin3基因SNP位点,分析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纯合度及杂合度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牦牛CTGF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T1537A、C2195T和C2421T,均位于内含子区,其中T1537A位点在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C2195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C2421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牦牛Gprin3基因共发现4个SNPs,分别为G310C、C414T、C1100T和G1213A,其中G310C、C414T及C1100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其余4个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10C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C414T和C1100T位点在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处于中度多态,在其余牦牛类群中为低度多态;C414T位点与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而在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中C1100T位点与其胸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牦牛CTGFGprin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CTGF基因T1537A、C2421T位点及Gprin3基因C414T、C1100T位点均与牦牛体尺性状有关,可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基因座用于牦牛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泌乳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了ME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繁殖和泌乳性状的相关性。通过混池测序法在70头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公牛中扫描目标基因的SNPs,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对其后代1 160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部分SNP的基因分型,基于连锁不平衡分析获得双倍型信息,并采用线性模型对SNP及其双倍型与5个繁殖和6个泌乳性状的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s,EBV)进行关联分析。随后,针对位于功能区域的SN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其潜在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在MET基因中共检测到19个SNPs,说明该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就其中7个SNPs进行了基因分型,分型结果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7个SNPs与多个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关联;位于上游调控区的g.51737889T>C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初产日龄、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同时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另一个位于上游调控区的g.51736640A>C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初产日龄、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但乳蛋白率、乳脂率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繁殖性能较好,但泌乳性能相对较差;此外,位于第6外显子的g.51660569G>A位点TC基因型个体初产日龄的EBV较低,青年牛首末配种间隔、经产牛首末配种间隔、体细胞评分的EBV最低,说明该基因型个体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该基因的7个SNPs形成2个单倍型块,其双倍型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进一步表明,单倍型块1中H1H3个体的繁殖性能较好且泌乳性能中等,单倍型块2中H4H4个体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均较优秀,为两个优势双倍型;此外,H1H3包含g.51660569G>A位点的TC基因型,H4H4为g.51737889T>C、g.51736640A>C两位点GG基因型的组合,其关联分析结果与单个位点的结果一致。基序分析结果表明,g.51737889T>C与g.51736640A>C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G可富集到与基因激活、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且两位点GG基因型的MET基因表达量均最高,其双倍型H4H4表达量也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关联分析结果。综上,本研究获得了中国荷斯坦牛MET基因的多态性图谱,并通过关联分析、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并验证了MET基因与繁殖、泌乳性状的遗传关联,为中国荷斯坦牛高产高效选育提供了可用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β(PIK3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关系。【方法】 通过混池测序对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筛选,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ASP)技术在1 160头健康泌乳中国荷斯坦牛中进行SNP分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采用线性模型进行SNP与11个繁殖和产奶性状基于单位点和单倍型组合的关联分析。【结果】 在PIK3CB基因中共检测到了17个SNPs,筛选出7个SNPs用于后续分析。关联分析发现,7个SNPs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联(P<0.05;P<0.01);位于外显子区域的g.130433743 A>G位点AA基因型个体和位于可变剪接区域的g.130448069 G>A位点GG基因型个体,其经产牛首末次配种间隔、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低,体细胞评分最高,上述基因型个体具有较短的首末次配种间隔,而产奶性能相对较差;g.130387717 G>A位点AA基因型个体,其初配日龄和青年牛首末次配种间隔最低,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高,该基因型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均较好,上述3个SNPs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候选位点重点关注。单倍型分析发现,PIK3CB基因的g.130387717 G>A、g.130430832 A>-、g.130433743 A>G、g.130433982 C>T、g.130446073 C>T和g.130448069 G>A 6个SNPs紧密连锁形成一个单倍型块,且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P<0.05;P<0.01),其中H2H3和H2H4单倍型组合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较好,为优势单倍型组合。【结论】 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多态性与繁殖和产奶性状存在关联,g.130433743 A>G、g.130448069 G>A和g.130387717 G>A位点可作为潜在分子标记,为中国荷斯坦牛的平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内蒙古绒山羊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9.2)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突变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内蒙古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606只雌性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耳组织提取DNA并测定其体重及体高、体长和胸围等体尺数据,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与直接测序技术检测KAP9.2基因的InDel突变,检测遗传多样性指标,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在内蒙古绒山羊KAP9.2基因外显子区存在30 bp的InDel突变,产生II、ID和DD 3种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该位点在育成羊群体中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在成年羊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且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整个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但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成羊群体中,此30 bp的InDel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成年羊群体中,此突变对管围、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此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 KAP9.2基因InDel突变对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多个生长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可作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良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多形性腺瘤基因1(plemorphic adenoma gene 1,PLAG1)基因序列特征、多态性以及对山羊出生体重、体尺的影响。【方法】 以波尔山羊为研究对象,克隆PLAG1基因序列并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其在不同年龄和体重波尔山羊组织中的表达模式,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LAG1在不同体重羔羊腿肌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筛选PLAG1基因CDS和3'-UTR区SNP,并分析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波尔山羊出生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结果】 波尔山羊PLAG1基因CDS全长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PLAG1蛋白相对保守。组织表达谱显示,PLAG1基因在出生体重较大的羔羊心脏、小肠和腿肌中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出生体重较小的羔羊,在胎羊各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成年母羊(P<0.05;P<0.01);PLAG1蛋白在出生体重较大的羔羊腿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出生体重较小的羔羊(P<0.01)。在波尔山羊PLAG1基因3'-UTR区共筛选到6个SNPs位点,分别为:2664 A>G、2712 A>G、2721 T>C、2879 T>A、2990 A>T和3270 A>G。关联分析发现,2664 A>G位点AG基因型个体出生管围显著大于GG基因型(P<0.05);2721 T>C位点TT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长显著大于TC基因型(P<0.05);2879 T>A位点TA基因型个体出生管围显著大于AA基因型(P<0.05);2990 A>T位点AA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重显著高于AT基因型(P<0.05);3270 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长显著大于AA基因型,AG基因型个体出生胸围显著大于AA基因型(P<0.05)。【结论】 PLAG1基因在波尔山羊胎羊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成年母羊,发育早期的表达水平与出生羔羊体重相关。PLAG1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波尔山羊早期生长选育。  相似文献   

13.
旨在验证SMAD1基因在转录组测序中单羔组对多羔组上调的结果,并探究SMAD1基因对黔北麻羊产羔性状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健康、体重45 kg、4岁左右的单、多羔黔北麻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法检测SMAD1基因在单、多羔组黔北麻羊母羊子宫、输卵管、垂体、下丘脑及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PCR扩增黔北麻羊SMAD1基因CDS区,构建pEGFP-N3-SAMD1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EGFP-N3-SAMD1重组质粒进入卵巢颗粒细胞,分为超表达SMAD1试验组和pEGFP-N3空载体对照组,通过检测培养基中雌二醇和孕酮的浓度,利用CCK-8法和Annexin V-FITC法检测超表达SMAD1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qRT-PCR检测超表达SMAD1基因对SAMD1、GnRHRFSHRBMP4、TIMP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来探究SMAD1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SMAD1基因在黔北麻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组间比较可知,卵巢和下丘脑组织单羔组极显著高表达于多羔组(P<0.01),输卵管组织中单羔组显著高表达于多羔组(P<0.05),其他组织未达到差异显著性(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了SMAD1基因CDS序列,未发现突变位点,并将pEGFP-N3-SAMD1重组质粒转染进入卵巢颗粒细胞,转染试验组培养基中E2含量在12、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4含量在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表达SMAD1基因对细胞增殖在24 h达到显著促进作用(P<0.05),48、72 h达到极显著促进作用(P<0.01),并且发现超表达SMAD1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与SMAD1基因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具有促进的结果是相符的。SMAD1基因超表达后繁殖相关基因GnRHRFSHRBMP4、TIMP3 mRNA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表明,SMAD1基因超表达可提高E2、P4的生成,有助于黔北麻羊发情及妊娠的维持,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也极显著抑制繁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而这些繁殖相关基因都能够调控卵泡数、卵泡的发育与形成以及排卵。因此,SMAD1基因能够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致使黔北麻羊单羔组受胎率低,进而降低产羔数,这为产羔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初步认为SMAD1基因可作为探究影响山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杨娟  郭帅  韩世昌  张年  张凤  陶虎  熊琪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4):1332-1342
【目的】 研究6月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胴体性状、肌纤维直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情况,以期为2个品种山羊的饲养管理、引种改良及杂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选取8只3月龄±5 d、健康的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在统一条件下饲养3个月,饲养结束采集血液测定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14项血液生理指标及肌酐(CRE)、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糖(GLU)、总蛋白(TP)等14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体重、体高、体斜长、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等12项胴体性状;屠宰后取背最长肌肌肉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和改良油红O染色,分别检测肌纤维直径和肌内脂肪含量。【结果】 血液生理指标中,波尔山羊的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波尔山羊的总蛋白、球蛋白、血磷含量与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麻城黑山羊(P<0.01),钾离子含量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胴体性状中,波尔山羊的体重、平均日增重、背最长肌重、股二头肌重和胴体重均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眼肌面积极显著大于麻城黑山羊(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波尔山羊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麻城黑山羊(P<0.01),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结论】 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可为研究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的种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产蛋性状、蛋品质及孵化性能的关系,为选育高生产性能的种鸡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以129只拜城油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混池重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采取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相关位点分型,通过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FSHR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2个SNPs位点:SNP1(g.7640519 C>A)、SNP2(g.7640639 T>C);外显子4和5上分别存在1个SNP位点:SNP3(g.7692270 C>T)、SNP4(g.7698478 A>G);外显子10上存在3个SNPs位点:SNP5(g.7716725 G>C)、SNP6(g.7715900 A>G)、SNP7(g.7716470 T>C),除SNP6外,检出率均在90%以上。SNP1位点仅检测到2个基因型:CC和CA,CC为优势基因型;SNP2、SNP3和SNP7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SNP4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SNP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CG和G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2位点CC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蛋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入孵蛋死胚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3位点TT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5位点CG基因型个体300日龄总产蛋量极显著高于CC和GG基因型(P<0.01),300日龄平均蛋重和开产蛋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开产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低于CC和CG基因型(P<0.05)。SNP7位点TT基因型个体开产蛋重和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蛋白高度和蛋黄重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哈氏单位值极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1)。【结论】FSHR基因SNP5(g.7716725 G>C)位点CG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的标记基因型,SNP7(g.7716470 T>C)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蛋品质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银黑狐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银黑狐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MC1R基因5'-UTR区序列,利用3个在线生物学软件综合预测MC1R基因启动子活性区;PCR扩增获得该基因5'-UTR区不同长度的缺失片段,并克隆至pMD19-T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至黑色素B16细胞中,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对10个缺失片段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成功获得银黑狐MC1R基因5'-UTR区序列,软件预测显示-596/+73 bp可能为启动子活性区。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构建的10个缺失片段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均具有启动子活性,其中pGL3-MC1RP8(-520/+73 bp)有较强的活性,提示其为核心启动子区,与软件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试验确定了银黑狐MC1R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为―520/+73 bp,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毛色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梅花鹿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茸重性状的影响。【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法对梅花鹿FGFR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通过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314头24月龄梅花鹿进行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分析FGFR2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与茸重的关联性。【结果】在梅花鹿FGFR2基因中共发现1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且突变均未引起氨基酸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其余7个位点均存在于内含子区域。分型结果显示,g.80975864 T>G位点未分型成功,后续对其余11个位点进行了分析,g.80943673 T>C、g.80943683 C>A及g.80938352 C>T 3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0.25<P<0.5),其余位点均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0.25)。χ2检验结果表明,g.80998742 G>A和g.80987708 G>A 2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他9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之间的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单倍型结果显示,FGFR2基因存在5种单倍型,不同单倍型间梅花鹿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FGFR2基因的11个突变位点可能不是影响梅花鹿茸重性状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