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州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上世纪90年代蚕种年饲养量曾达到120万张,并建立了与此相适应蚕种生产基地。但进入21世纪,随着蚕种生产企业改制与本地蚕桑生产规模日益萎缩,蚕种需求急剧下降,2009年全市蚕种饲养量不到30万张,仅为鼎盛时期的1/4。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湖州蚕种业着力推动行业改革,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蚕种质量湖州市区蚕种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与奖惩制度湖州市农业局朱根生《湖州市蚕种管理办法》实施三年来,我市蚕种质量逐年提高,为我市蚕丝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产蚕种,解决缺种矛盾,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当前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氟污染...  相似文献   

3.
湖州蚕种检验室建于70年代初,是当时浙江省两家检种室之一.二十多年来为嘉兴地区、湖州市制取优质蚕种,杜绝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做了大量检验工作,对发展蚕桑生产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蚕种母蛾检验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责任重、季节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它关系到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种场的经济效益,为此,  相似文献   

4.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蚕区生产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桑螟在湖州农村暴发成灾,导致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超标,直接影响原蚕区的稳定,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0年云巢原蚕村共生产毛种110878张,无一淘汰,无毒率达到88.32%,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蚕桑通报》2015,(1):71
<正>12月29日,浙江省蚕桑学会十三届四次理事(扩大)会在湖州召开,全体理事、咨询委委员,12个蚕桑重点市县、蚕种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省种植业管理局、省农技推广中心、省蚕种质检站等单位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湖州市农业局李家芳副局长、省科协学会部周掁军先生应邀到会。李家芳副局长介绍了湖州市蚕桑生产情况;省科协学会部周掁军先生充分肯定了省蚕桑学会2014年的工作,并希望2015年在  相似文献   

6.
吴怀民 《中国蚕业》2003,24(3):79-80
湖州市是全国蚕茧重点产区,全市现有桑地面积2.2万hm~2,历史上蚕种饲养量最多的1992年高达108万张,产茧41937t。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宝宝”牌蚕种更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优异的服务赢得了蚕农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近年来,“宝宝”牌蚕种获得诸多殊荣,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2000年被认定为“湖州市著名商标”,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湖州蚕业界在蚕种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品牌战略,争创名牌蚕种的工作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江苏蚕业》2010,(4):40-40
自2009年,茧丝行情一直高位运行,蚕茧收购价格屡创新高,调动了农民养蚕积极性,特别是晚秋蚕,部分地区蚕种增养数量,大大超过了经营单位的准备数,加上部分市县出现大面积农药中毒,造成了蚕种的严重短缺,经批准同意浙江省湖州、诸暨、海盐、桐乡、金华、缙云、绍兴等7市县动用省级储备蚕种32852张。储备蚕种的使用,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湖州市是全国、全省蚕茧重点产区 ,全市现有桑地面积2.2万hm2,历史上蚕种饲养量最多的1992年高达108万张 ,产茧41937t。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宝宝”牌蚕种更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优异的服务赢得了蚕农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近年来 ,“宝宝”牌蚕种获得诸多殊荣。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 ;2000年被认定为“湖州市著名商标” ;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湖州蚕业界为了在蚕种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品牌战略 ,争创名牌蚕种作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优质蚕种繁育技术研究浙江省蚕种公司陶涛,李水林为进一步提高多丝量蚕品种繁育技术水平,控制微粒子病,我公司等单位承担了农业部“优质蚕种繁育技术推广”丰收项目的任务。1993年-1994年,在杭州、湖州、金华和绍兴市的4个蚕种场进行试点。共繁育优良多丝量...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12至13日,省蚕桑学会蚕种学组和蚕业经营学组蚕业经营研讨会在临安召开.来自省农业厅、浙农大、省在科院、省丝绸联合公司以及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衢州等市县的学会代表25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蚕茧、蚕种产销经营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蚕业生产“一优二高”这一议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讨论.关于蚕茧经营.目前,我省蚕茧经营管理体制大致有六种类型:1.农工商一体化(德清县、上虞市);2.供销社“三代”,丝绸公司管理(嘉兴、湖州等市);3.供销社经营(衢州、金华  相似文献   

11.
春季桑叶含氟量的时间分布对蚕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锡川  王建新  徐进 《蚕业科学》2001,27(4):313-317
应用积分回归原理 ,对浙江省湖州市 17年的桑叶氟污染监测数据和蚕桑生产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 :氟化物污染桑叶对张产茧量影响的关键时段是 3、4龄期 ,此时桑叶含氟量每升降 1mg/kg ,张产随之降升 0 12 3 1~0 10 45kg。降低 3、4龄期桑叶氟化物含量 ,可有效减轻蚕茧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湖州市1998年迟中秋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控制该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桑蚕低成本人工饲料蚕品种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山东省蚕研所研制的人工饲料,对湖州市现行的6对蚕品种进行了稚蚕1-2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结果全龄眠起齐一,生长发育良好,其中5对品种能获得全龄桑叶育95%以上的产茧量。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个稳固的农村原蚕区基地,开展合作制种,是提高蚕种产量质量,提高蚕种场生产经营效益,实现蚕种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原蚕区建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性要求,总结了安康市蚕种场的利好政策,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原蚕区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闹闹  尹钢  琚新丰 《北方蚕业》2013,34(1):17-18,21
针对蚕农盲目滥用抗生素添食的生产实际,引入复合活性益生菌对家蚕进行添食试验,结果表明:活力99保健液对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组织管理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但是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企业与蚕农利益分配不合理,桑蚕产业区域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通过对国内外桑蚕产业组织管理的比较研究,认为只有确立龙头缫丝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健全桑蚕产业组织管理体系,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才能提升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近三年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在海宁的繁育和推广情况。在蚕种生产上,双限性和繁育系数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蚕种生产的产质量;在农村饲养上,表现出蚕体、茧型大,全茧量高的特点,但要求较好的气候、叶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浙江蚕种业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浙江省蚕种行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蚕种产销管理办法、蚕种品牌、蚕种价格、蚕种场经营机制与体制以及蚕种标准、法规、行业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果。提出浙江蚕种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深化改革,确立蚕种场的企业地位、开展有序竞争、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蚕种产销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蚕桑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琴  张琦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11,37(4):719-724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蚕桑生产函数,对我国1991-2009年的蚕桑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蚕桑生产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发种量等因素的作用,并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对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生产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才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和蚕种质量也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认为,今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稳定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东部蚕区主要通过保持桑园面积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西部蚕区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蚕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拓宽蚕沙有机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范围,对促进蚕沙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蚕沙发酵有机肥对烟草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能够有效提高烟草植株叶片的生物量,烟叶的干质量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增加了46.16%,有显著差异(P<0.05);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可增加烟叶中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高出68.51%、59.15%、100.32%),且优化N、P、K 3种营养元素在烟草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比率,减少N、K在根和茎中的积累,提高N、K在烟叶中的分配比率;与对照相比,施用蚕沙发酵有机肥可使烟叶中的水溶性总糖含量提高30.17%,施木克值趋于适中,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趋合理。研究结果显示出蚕沙发酵有机肥在烟草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