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圆仓进粮过程中,会发生较严重的自动分级现象,大豆杂质聚集于落料点下方,杂质集聚区因带菌量大、破碎率高,极易发热,这些部位又因孔隙度低,无法得到有效通风,是大豆保管工作中的难点。研究了通过多点均衡落料布料器分散杂质落料点,以改善其杂质分布不均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使用散粮器减轻高杂质大豆入库自动分级现象,与对照仓相比,试验仓粮面各测点表观风速标准差S从0.00734m/s降低到0.00468m/s,粮堆表层各测点0.5m处大豆的水分含量标准差S从0.5227%降低到0.3894%、杂质含量标准差S从0.401%降低到0.186%,各测量数据比对照仓波动小,均匀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多点布料器和多功能中心管对大豆散落分级性能进行探究,探索浅圆仓大豆入库的动态过程变化,同时为多点布料器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多点布料器和多功能中心管开展实仓试验,以杂质分布、水分变化、粮情稳定性和成本费用为指标,对比研究两套设备对浅圆仓大豆入库过程的分级影响。试验确定了适合浅圆仓大豆入库使用的分级设备,结果表明,多点布料器与多功能中心管相比更适宜浅圆仓大豆入库分级条件,其中多点布料器稳定性较好、比多功能中心管仓杂质指标低5.4%,且分布点较少,布料器仓单吨费用为3.69元,是中心管仓的57.48%,布料器仓粮情稳定性具有明显优势。使用多点布料器使得浅圆仓大豆入库过程中表现出的自然分级现象得到改善,并为大豆储存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国别、不同质量进口大豆入仓杂质分布的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进口大豆产地和杂质含量对杂质的均布有一定的影响,且杂质含量的影响大于产地国别影响;大豆入仓自动分级后杂质大多数聚集在中心直径10m的圆形区域内,其中杂质中的大杂是主要的贡献因子,小杂次之,鉴于此提出浅圆仓防分级设备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大平房仓储存的大豆在度夏期间,上层粮温上升快、幅度大,仓墙周边、杂质聚集区内的储粮易生虫、发热等问题,利用粮堆的"冷心"资源,通过对现有环流熏蒸系统的保温密闭改造,进行整仓环流通风,实现了上层粮温可控和全仓粮温的相对均衡,在不损失水分的前提下确保了大豆安全度夏。  相似文献   

6.
李素梅 《粮食储藏》2000,29(3):46-46
最近河南濮阳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的高大平房仓5万t压仓粮入库工作已全部结束,现根据入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1 入库粮质情况 入粮过程中,大批来粮质量把关很重要,从各项指标来看,水分、杂质、容重、不完善粒都有规定标准,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把握。但要达到新仓装新粮的要求,却存在小麦的新陈鉴定很难准确掌握的问题,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够研制和提供新陈小麦快速鉴定仪或快速鉴定方法。2 入粮机械情况 目前,用于高大平房仓的装仓机械都不能解决多点卸粮和自动分级问题,入仓时还要动用大量的人工在仓内扒堆和摊…  相似文献   

7.
浅圆仓入仓时产生自动分级,影响通风、熏蒸等粮情处理效果。试验表明:通过多点均衡落料,降低了自动分级程度,通风均匀性好,达到了安全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空调控温储藏在中温高湿储粮区对进口大豆仓温、粮温和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调仓能较好地保持大豆的品质,抑制大豆虫害的发生,避免熏蒸,经济可行,能确保大豆安全度夏和实现绿色储藏。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减压管在立筒仓和浅圆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筒仓及浅圆仓中安装多功能通风熏蒸减压降碎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粮食入库破碎率,减少自动分级影响,减缓出库时粮堆整体移动产生的动载荷,保护仓内设施,延长筒仓及浅圆仓使用寿命.同时利用多功能减压管进行内环流熏蒸及通风降温降湿进一步完善了立筒仓及浅圆仓储粮性能,提高了储粮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自动扦样机扦样检验与现场称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入粮现场实际过筛除杂称重,查验利用自动扦样机所扦取样品的原始检验数据,用以校正原始检验结果。试验表明:实际过筛除杂与单车原始检验数据比较存在差值;全仓原始检验数据与仓内总杂质含量和实际除杂率比较存在差值。两项差值基本一致,说明自动扦样机扦取的原始样品仍不能真实反映粮食的实际含杂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南方筒仓安全储藏大豆,以进口大豆为主要对象综述了南方地区储藏大豆的特性、大豆储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基础管理和粮温监控、高浓度磷化氢熏蒸、通风降(均)温、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减缓自动分级以及强化有限空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浅圆仓储粮通风均匀性,解决因入库自动分级产生的通风死角问题,同时提高通风效率,降低吨粮保管费用,基于计算机数学仿真模拟技术,研发了浅圆仓径向通风系统。通过实仓试验发现,该系统基本解决了浅圆仓中心单点入库后的通风均匀性,以及通风过程中水分分层较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储粮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浅圆仓在冬季进行降温通风后,基础粮温较低(平均粮温5℃左右),入夏后"热皮冷心"现象比较明显,受外界高温影响,仓温、表层粮温升温明显,温度相对较高,仓温最高可达35℃以上,表层平均粮温在29℃左右,在此情况下,若储粮水分偏高,则上层粮面极易孳生虫霉,严重时可能引起表层储粮发热。因此,冬季对储粮仓房开展机械通风作业降低基础粮温进行蓄冷,夏季利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通过地槽通风口抽出,通过仓壁回风管送到仓内空间,气流在粮堆内以下行的方式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实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达到控温储粮的目的。通过采用内环流均温通风的方式,利用粮堆内部冷源降低仓温及表层粮温,从而抑制表层大豆虫霉的孳生,延缓大豆品质劣变速度。试验期间,为确保对照仓储粮安全度夏,采取了夜间轴流风机排积热、单管处理异常粮情。同时期单吨费用对比,试验仓比对照仓节约0.1元/t左右。  相似文献   

14.
海振忠 《种子世界》2007,(11):48-48
国家投资3800万元,在我市兴建了一批大型浅圆仓,该仓的优点是单仓储量大,机械化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部分库仓容的紧张局面。但浅圆仓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因粮层高装粮时容易产生自动分级现象。本项研究就是针对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按照机械通风技术的要求,选择在冬季对浅圆仓进行通风降温,以达到科学保粮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东南沿海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及气调时无法控温的问题,通过粮仓专用空调改造,实现气调和控温的综合应用,延缓了整仓粮温及表层粮温上升幅度,延长了气调周期,杀虫和节能降耗取得良好效果.该项试验对东南沿海地区浅圆仓进口大豆的安全储藏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保温性能非常差的简易平房仓进行大豆低温储藏度夏试验。针对简易平房仓保温性能差,热量容易进入粮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天气,开启通风、环流一体化系统可以将热量排出仓外,再通过地下冷源二次降温,仅环流4 d,试验仓最高粮温降到20℃以下,实现了大豆低温安全储藏。试验仓度夏期间,大豆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7.
对仓房安装空调和吊顶可以起到良好的控温效果。空调控温可以使仓温和上层粮温比普通仓低10℃左右;安装吊顶的空调仓仓温和上层粮温比没有安装吊顶的空调仓低3℃~5℃,且空调的电耗节省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粮食在入仓过程中产生的物料自动分级现象,研究了自动分级在矩形筒仓储粮装粮过程中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粮食下落运动时进行受力分析,建立物料入仓到装粮完毕在仓内的运动方程,并且根据物料下落过程中不同的受力情况推导出物料大米垂直落下与水平抛出时位移与时间关系方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物料自由下落时间,随着物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根据分析,提出有效缓解物料自动分级的措施,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针对拱板仓储粮度夏粮温偏高、分层明显和温差较大的特点,利用自来水自动循环装置对仓顶屋面进行喷水降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盛夏仓顶曝晒后的积热,缩小了仓顶与粮堆之间的温差,延缓了粮温的上升速度,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储粮在盛夏的高温环境,抑制了害虫的生长繁殖和粮食品质的陈化,是拱板仓储粮安全度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大平房仓采用粮面冷气囊(双膜气囊)密闭压盖粮面,高温季节,利用空调机循环向气囊内不断补充冷气,减少了粮堆与仓内空间的对流热交换。试验表明:高温季节冷气囊压盖粮面可使大豆粮堆上层平均粮温相比最高温下降3.5℃,仓温最高下降3.1℃,经过1年时间的储存,大豆粗脂肪酸价较常规储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