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方速生丰产林多为人工纯林,生态系统薄弱,林地产出多,施用大量的化肥,造成林地生态环境恶化,速效磷已成为南方红壤区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为了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南方林木对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开发林木微生物肥料,利用以磷酸钙为磷源的难溶性无机盐培养基从南方不同红壤区林木根际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42株溶磷菌,获得其中6株高效菌株探讨其溶磷机理,并用测序技术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所筛选得到的6株D/d值大于1.2的菌株在液体发酵条件下均有明显的溶磷能力, L205菌株溶磷量最大达到203.04 mg·L~(-1)。各菌株在发酵过程中pH值不断降低,从6.50~6.78降低到3.13~4.12,与其溶磷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16 S r DNA序列测序确定L205的系统发育地位,发现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L205菌株具有很好的溶无机磷效果,在南方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同时也为南方速生丰产林的减肥增效扩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红壤区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菌株及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 ]通过Pikovskava(PVK)无机磷培养基分离、筛选溶磷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溶磷能力强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比较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碳源、氮源、磷源条件下的溶磷能力;采用正交试验进行菌株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筛选出13株具有溶磷能力的细菌,其中P5的溶磷能力最强,在PVK培养基中溶解磷含量为196.61 mg·L~(-1)。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细菌鉴定为Burkholderia ubonensis。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较耐高温,耐低pH,正交试验结果显示P5溶磷效果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培养条件为2.0%(w/v)蔗糖,0.2%(w/v)氯化铵,初始p H为5.5,培养温度为3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基有效磷含量为268.69 mg·L~(-1),约为PVK培养基的1.4倍。[结论 ]菌株P5耐高温、低pH,溶磷能力较强,在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利用及在环境胁迫土壤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溶磷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从油茶根际分离出20株高效溶无机磷细菌,并对其溶磷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结果发现,D/d与溶磷细菌的有效磷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培养液p H与有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P<0.01)。并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系统和16Sr DNA序列分析对一株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NC285进行菌株鉴定,确定其为Bacillus aryabhattai。通过苜蓿植物模型和cbl A毒力基因测定对该菌株进行安全性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未检测到cbl A基因,对洋葱和苜蓿安全无致病性。本研究对溶磷细菌的安全应用及提高油茶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樟子松固沙林土壤中可培养固氮细菌的种类及其能力,丰富植物促生细菌菌种库,以传统纯培养方法筛选获得固氮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以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对所得菌株进行产氨和溶磷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2株固氮细菌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3个门,6个科,7个属组成。变形菌门(50.0%)为优势门,Oxalobacteraceae(33.3%)和Microbacteriaceae(33.3%)为优势科,Curtobacterium(33.3%)为优势属。菌株的产氨能力在0.118~1.639 mg·L~(-1)之间,15-17、56-2、15-8和42-4菌株具有较强产氨能力,分别为1.639 mg·L~(-1)、1.470 mg·L~(-1)、1.301 mg·L~(-1)和1.132 mg·L~(-1);有7株固氮细菌具有溶磷能力,36-5和30-3菌株均具有较强溶磷能力,分别为32.24 mg·L~(-1)和37.63 mg·L~(-1)。樟子松固沙林土壤蕴藏有多种固氮细菌,均有产氨能力且多数兼具溶磷能力,可作为植物生长促生细菌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从富磷矿区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的溶磷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溶磷条件的优化。通过溶磷圈法分离、钼锑抗比色法测定菌株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效果,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及ITS rDNA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其溶解磷酸钙的条件。结果表明:溶磷真菌MEM07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液体摇瓶培养条件下,真菌MEM07对磷酸钙、磷酸镁、磷酸铝、磷矿粉均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溶磷量分别为1242.49mg/L、1350.05mg/L、712.03mg/L、827.29mg/L。菌株MEM07溶解磷酸钙的最优条件为:碳源葡萄糖,氮源尿素,当28℃、初始pH为7.0时,溶磷量达到1489.71mg/L。  相似文献   

6.
板栗根际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板栗根际分离筛选高效解磷微生物,研究解磷微生物对板栗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磷酸钙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磷源,采用透明圈法结合钼蓝比色法筛选菌株,对所筛选菌株的解磷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回接至盆栽板栗组培苗根际土壤,研究其促生作用。【结果】培养6 d后,共筛选得到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7株。对比各菌株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菌株P6在以无机磷磷酸钙为磷源的培养基上溶磷指数为2.00,可溶磷含量达到75.98 mg/L,确定菌株P6为高效解磷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分子水平鉴定,确定菌株P6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以有机磷卵磷脂为磷源对菌株P6进行液体培养,溶液中可溶磷含量为40.30 mg/L,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比CK分别增加了16.62、24.61 mmol/(L·h)。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株P6后板栗株高、茎粗分别比CK增加了60.70%、21.67%,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含磷量分别比CK提高了53.41%、52.33%,土壤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分别比CK增加了145.54%、449.27%,表明接种菌株P6对板栗解磷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菌株P6具有高效解磷能力,回接菌株P6能明显促进板栗组培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制适用于南疆枣园的微生物菌肥提供参考。【方法】以南疆枣树根际解磷菌株P7(Bacillus,KF719307.1)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无机磷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磷源的类型和比例,测定分析发酵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和pH在120 h内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发酵液中有机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结果】随着发酵时长的增加,发酵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可溶性淀粉和硫酸铵的质量比)为35︰1时,发酵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均在培养96 h时增至最高,分别达到388.5、442.5、446.9 mg/L。当磷源为磷酸钙时,发酵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且在培养120 h时增至最高值362.4 mg/L。发酵液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其pH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发酵时长的增加,pH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均在培养96 h时降至最低。解磷菌株P7在不同营养条件下主要分泌苹果酸和丁二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马来酸和富马酸也有少量分泌。当发酵液中D-半乳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磷酸镁为磷源、碳氮比为35∶1时,发酵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达26.8~28.7 mg/kg。【结论】不同营养因子条件下,解磷菌株P7的溶磷效果有显著差异,其溶磷效果随发酵液pH的降低而升高,pH的变化与有机酸的分泌密切相关。碱性磷酸酶对解磷菌株P7溶解磷酸钙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解磷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解磷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沙漠中几种典型固沙植物根际分离所得的95株芽孢杆菌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得到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有41株,其中26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经过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获得3株高效溶磷菌:NTGB-Ⅱ-GM-2,NTBB-Ⅳ-GM-3和NTGB-Ⅲ-G-11,其解磷能力分别为对照的9.25倍,7.48倍和7.2倍,明显高于其他菌株.通过分析发现这3株菌的溶解磷能力与pH值显著相关。相关方程式为Y溶磷量=-4203.893XPH 34426.346(n=15,0.05>P=0.038>0.01,r=0.54)。另外,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测定芽孢杆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发现,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出溶磷圈的菌株,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溶解磷的能力,但是在液体培养基摇床振荡培养条件下测得的菌株溶解磷的能力与在固体培养基上采用透明圈观察法测定的结果不完全相同,液体培养可能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杂交构树根际固氮菌菌株并明确其功能特性.[方法]以Ashby培养基为选择分离条件,从甘肃天水、兰州、张掖种植试验区的杂交构树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对固氮菌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同时测定固氮酶活性、溶磷、分泌吲哚乙酸和抑制植物病原菌的能力,并采用熵权法对菌株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从远根土和根表土中...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及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揭示菌株的溶磷机制并进一步阐明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为杨树专用复合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液体培养试验分析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p H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利用抗利福平标记法筛选稳定的标记菌株,运用灌根法研究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结果】1) JW-JS1菌株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培养液pH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可滴定酸含量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8~(**));2) JW-JS1菌株分泌的总有机酸量(434.39 mg·L~(-1))明显高于CK (25.94 mg·L~(-1))(P0.05),共检测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5种有机酸,其中,草酸含量(273.69 mg·L~(-1))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有机酸,约占总有机酸量的63.01%;3)筛选出含有300μg·mL~(-1)利福平抗性的标记菌株JW-JS1~(Rif),与原始菌株相比,其菌落形态和溶磷能力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标记菌株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数量呈下降趋势,定殖动态基本一致,其中,接种50天后定殖数量分别为5.2×10~4和4.5×10~4cfu·g~(-1)。【结论】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与培养液pH、可滴定酸含量和有机酸密切相关,特别是菌株分泌的草酸可能在溶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与红绒盖牛肝菌Xc是构建杨树专用功能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理解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的促生性能,实验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探究固沙林土壤可培养溶磷细菌类群及其溶磷和泌氨能力。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3株可培养溶磷细菌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个门,11个科,15个属组成。变形菌门(56.52%)、Oxalobacteraceae(30.43%)和Massilia(17.39%)分别为优势门、科和属。其菌株的溶磷能力在7.37~40.58 mg·L~(-1)之间,8-4(Cohnella plantaginis)、30-3(Bacillus aryabhattai)和30-4(Paenibacillus tyrfis)具有较高溶磷能力。有7株能够在无氮的Ashby固体平板上生长,其分泌氨态氮范围为0.118~1.132 mg·L~(-1),其中42-4(Massilia brevitalea)、8-3(Curtobacterium albidum)和42-10(Pseudoduganella danionis)具有较高泌氨能力。由此说明,樟子松固沙林可培养溶磷细菌类群丰富,包含多种溶磷菌和具有泌氨能力的固氮菌,可作为植物生长促生细菌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高效的溶磷菌,用于菌肥生产。通过Pikovskava无机解磷培养基从核桃土壤里筛选出溶磷菌,通过液体发酵试验确定其溶磷活力,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较高活力的溶磷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该溶磷菌与两种菌肥溶磷菌在不同发酵液配方及发酵条件下的发酵活力。分离得到的高效溶磷菌为芽孢菌属,适宜初始p H值范围为5~9,适宜温度范围为16℃~40℃,适宜氮源有硫酸铵、氯化铵和草酸铵、蛋白胨,适宜碳源有草酸铵、蔗糖、甘油;高浓度Fe~(3+)、Mn~(2+)对其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u~(2+)、Ni~(2+)、Zn~(2+)会抑制其解磷。在不同发酵液配方及发酵条件下,该溶磷菌溶磷能力优于菌肥2溶磷菌;在不同发酵条件下,该溶磷菌溶磷能力稳定性优于菌肥1溶磷菌。该溶磷菌添加到菌肥中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热带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溶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株从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分离出的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及1株热带根瘤菌标准菌株进行溶磷圈定性试验及溶磷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以无机磷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内,有22株产生明显的溶磷圈;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超过平均值219.13mg·L-1的菌株有9株:caf333,caf443,caf336,caf278,caf344,caf444,caf276,caf436和caf341,溶磷能力最弱和最强的菌株分别为caf438和caf341,其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80和628.57mg·L-1;同一宿主、同一属种的根瘤菌不同菌株之间溶磷能力相差巨大;在以卵磷脂作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内,24株试验菌株均未出现溶磷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CHW10B的溶磷特性及促生作用。[方法]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比较不同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温度等条件下CHW10B菌株的溶磷量,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该菌株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该菌株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及有机酸等成分的能力。[结果]该菌株分别在培养时间4 d、磷酸钙5.00 g·L~(-1)、初始p H值7.0、装液量1/2、NaCl为0.0 g·L~(-1)、温度3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将该菌株接种于1年生南方红豆杉实生苗360 d后,苗木的地径、苗高、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长了19.53%、20.14%、25.39%。该菌株能够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0.922 U·mg~(-1))和IAA(8.908 mg·m L~(-1)),并可分泌大量有机酸—葡萄糖酸(5 704.92μg·L~(-1))。[结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溶磷能力强,对南方红豆杉促生作用显著,适用于多种不同酸碱性土壤,可高效应用于南方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具有被开发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一株荧光假单胞菌的溶磷特性及其对杨树的促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杨树根际筛选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JW-JS1菌株,通过液体发酵试验研究其溶磷特性,并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杨树苗木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分别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和碳氮比为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分别达到580.72,708.34和608.97 mg·L-1;该菌株分别在温度为30℃,初始pH 7.0,装液量为1/5和NaCl质量浓度为0时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分别为562.89,594.58,638.62 mg·L-1和527.82 mg·L-1.接种该菌株可显著促进NL-895杨和美洲黑杨苗期的生长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其中,NL-895杨和美洲黑杨的苗高、地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CK增长21.96%,5.04%,57.33%,54.36%和51.66%,1.98%,150.18%,168.49%,植株体内P,K,Ca和Mg含量分别比CK增长25.16%,19.75%,17.12%,10.10%和27.55%,125.53%,55.47%,102.94%.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油茶根际解无机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对提高红壤丘陵区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油茶根际分离筛选出97株具有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采用NBRI-BPB培养基进行复筛获得5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解无机磷细菌,并测定其在NBRIP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细菌种类,确定WB38为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icularis),WB39(WB75)为杓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pripedii),WB53(WB68)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研究了解磷菌株WB38在不同条件对解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子对该菌株解磷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对其解磷能力影响最大;该菌株培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H4NO3;解磷细菌WB38解磷的最佳培养条件为A2B1C1D1,即温度28℃,初始pH值6.5,接种量1%,溶氧量25 mL.  相似文献   

17.
磷素环境与马褂木种源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难以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的需要。据统计,在全世界13·19亿hm2的耕地中约有43%缺磷,而我国耕地则有2/3缺磷(何绪生等,1998)。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富铝化作用明显,多数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磷素固定强烈,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1~2mg·kg-1(邱燕等,2003)。虽然施用磷肥的效果显著,但其利用率一般不超过10%,多为土壤固定并转变成植物较难吸收的Ca-P、Fe-P和Al-P等(熊毅,1997)。鉴于植物具有将土壤难溶态磷转化为有效态磷并加以吸收利用的能力,通过选育磷高效利用的植物品种来开发土壤中难溶态的磷素资源,可减小对施用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磷是亚热带丘陵山区毛竹林生产力提升的首要限制因子,解磷微生物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有效磷,可改善土壤磷的供应状态。应用解磷微生物是解决毛竹林磷素供应不足问题的有效生物途径之一。为深入了解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系中分离到的解磷细菌拉塔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lata PN1的解磷条件和解磷特性,以期为该菌株在生产应用中发挥最佳解磷功效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液体振荡培养法探究不同碳源、氮源、p H值、装液量和培养时间等因子对解磷菌株PN1解磷能力的影响情况,评估该菌株对Ca_3(PO_4)_2、CaHPO_4、FePO_4、Al PO_4和植酸钙5种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结果】菌株PN1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以果糖为碳源、以(NH_4)_2SO_4为氮源的条件下,该菌株的解磷能力最大,分别为234.17、142.83 mg L~(-1);在培养液的初始pH值为2.5~5.5、装液量为1/2~2/5、培养时间为3 d的条件下,该菌株对磷酸钙的溶解能力最强。此外,菌株PN1对5种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对无机磷源CaHPO_4和Ca_3(PO_4)_2的溶解效果最好,培养3 d后培养液中CaHPO_4和Ca_3(PO_4)_2的浓度分别为480.00和65.67 mg·L~(-1),培养6 d后培养液中CaHPO_4和Ca_3(PO_4)_2的浓度分别为161.00和117.5 mg·L~(-1),其浓度均显著高于菌株PN1对FePO_4和Al PO_4的溶解浓度。且菌株PN1对有机磷源植酸钙也具有较好的解磷能力,培养3和6 d后培养液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分别为82.00与5.99 mg·L~(-1)。【结论】解磷细菌B.lata PN1对不同碳、氮源和环境因子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对5种难溶性磷源的溶解效果显示,在今后的生产应用中,菌株PN1更适宜用于石灰岩土壤中,该菌株具有能适用于南方丘陵山区酸性土壤竹林的环境友好型菌肥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降解特丁津的细菌TDJ-ZJ03,菌株TDJ-ZJ03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测试结果表明:菌株TDJ-ZJ03生长及降解特丁津的最适pH值为7.0~7.5,适宜温度为35~40℃。菌株TDJ-ZJ03在培养基中对特丁津(50mg/L)的3 d降解率约为84.6%;菌株TDJ-ZJ03对特丁津也有很高的耐受性,至少能够耐受浓度为500mg/L的特丁津。将菌株TDJ-ZJ03施用于土壤中能显著促进特丁津的降解,相关结果表明,菌株TDJ-ZJ03可用于特丁津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GFP标记溶磷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及其定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利用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菌株,对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菌株在南方红豆杉根际及其根部的定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修改的反复冻融转化方法,将穿梭载体pGFP4412质粒转化进入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细胞,对该菌株进行GFP标记,筛选荧光表达强烈且稳定遗传的转化子,对转化子的细胞及菌落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以GFP基因标记和抗性标记作为示踪手段,将GFP标记的CHW10B菌株接种到南方红豆杉1年生盆栽实生苗根表面,借助荧光显微镜及稀释涂布技术,对根际土壤中GFP标记菌株进行定期回收检测.[结果]成功获得CHW10B菌株荧光表达强烈且稳定遗传的GFP转化子,该转化子及野生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G-),短杆菌,但二者在LB固体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有一定差别.野生菌株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黏稠,为乳白色;而标记菌株CHW10B-GFP2菌落表面为浅棕色,其他一致;标记菌株溶磷能力与野生菌株接近,发酵液上清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639.12和656.57 mg·L-1.GFP标记菌株在南方红豆杉根际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接种1天根际土壤中CHW10B转化子菌数为6.08×107cfu· g-1,随后细菌数量迅速减少,15天后标记细菌数量开始增多,25~ 40天菌体数量升高并呈平稳趋势.用荧光显微镜对接种40天后南方红豆杉的根部进行观察,发现在根系表面及其内部有大量发绿色荧光的GFP标记细胞存在.[结论]GFP基因标记的CHW10B菌株在南方红豆杉幼苗根际土壤中具有持久性定殖的能力;另外,该标记菌株能在根表面和内部定殖,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