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建设生态宜居名城,是辽宁省大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标准就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大连市已经全面启动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力争到2010年,把大连建成为具有中国北方海滨风光特色的宜居城市、浪漫之都。  相似文献   

2.
正森林公安是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兼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保障,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城市生态环境林的营建对于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以中国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法则,建立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点线面有机统一、具有立体多层次格局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力求表达最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环境林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1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作工作报告。张建龙说,森林城市建设15年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森林城市建设加快了城乡生态建设步伐,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城市建设紧紧贴近百姓、服务于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拥护、支持的民生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森林城市建设已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把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发展划分为起步探索、规范推进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分别从管理层、建设层和规划研究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为推动中国国家森林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鹏 《新疆林业》2014,(1):15-17
国有林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是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国有林场的森林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护的主体和骨干,点多面广,并形成了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国有林场又是国家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而且还是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种苗等重要生产基地和宣传林业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缺林少绿、生态承载力低已成为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举办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取得了可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为改善城市生态、增进人民福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卢燕华 《广西林业》2012,(10):47-47
自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以来的30年间,中国森林公园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国家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森林生态文化、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9月19日,在中国森林公园发展3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局对广西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30个森林公园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这批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富有特色,保护和利用规范有效,具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对林业的认识十分深刻,主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森林提高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国家象征的特殊地位,并确立了生态立国的思想。从政府到国民都具有强烈的林业和生态意识,无论是制定法律、政策,还是制定具体的生产活动都体现了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而森林资源是构成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过度追求其经济价值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公平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立法不健全、市场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应该抓住机遇,构建开放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机制作为支撑,加快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  相似文献   

11.
蛇是人类的朋友,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大部分的野生蛇类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非法猎捕、买卖都是违法行为。但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分子仍然把魔爪伸向了蛇类。坚决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是森林公安的神圣职责。日前,湘乡市森林公安干警成功侦破了一起非法狩猎蛇类特大案件。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森林储备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人类需求的增长,我国木材的缺口越来越大;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对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草木复合高中密度纤维板产业,可以增强林农造林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和核心,分析其生态精神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有利于指导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和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分别从认知、情感及行为响应三个层次解读森林精神文化的层次和内涵,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个人、政府、企业的森林生态认知、森林生态情感和应有的森林生态响应,倡导个人、政府、企业对森林要有科学的认识、真挚的情感和积极的生态响应,从而形成健康的森林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重大而持久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生态优先"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加大林业的科技开发和应用力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国家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并对林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广泛深入地开展林业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始终秉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森林建设之路。目前,全国有25个省(区、市)的140多个城市开展了"创森"活动,有5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践证明,创建森林城市、发展城市森林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成为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7.
<正>森林资源及森林防火工作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秩序稳定。目前,各省都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火工作出台了指导文件,森林防火工作部门的职责划分更加明确并共同构建起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辽宁省大连市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这里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茂密的森林,将这座城市装扮得绚丽多彩。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大连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城市绿起来、美起来,2007年,大连市提出了构建富有大连特色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生态宜居滨海名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2008年,大连市编制了《大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江河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高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是重要的生态源,也是重要的生命源。分布在这一区域的森林植被,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维护着江河安澜畅流,是江河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构建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进一步加快林业建设,是青海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青海被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范围,标志着青海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加快青海林业生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新时期林业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推进森林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绿色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森林文化的内涵森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