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坡位对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坡位对杉木闽楠人工混交林生长的影响,对中亚热带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中杉木和闽楠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不同坡位上杉木和闽楠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不同坡位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也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且在不同坡位杉木生长量都大于闽楠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陈清堤 《绿色科技》2019,(9):125-127
对引进闽南地区永春县麻竹移栽母竹苗、侧枝苗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枝苗各性状表现优于移栽母竹苗,造林成活率高出30.48%,差异显著;当年新发笋株数高出0.2个/株(丛);成竹率高出4.91%;当年新出笋直径,侧枝苗超出移栽母竹苗27.9%。生长状况表现为下坡谷地Ⅰ级地>中下坡Ⅱ级地>中上坡Ⅲ级地。不同坡位造林对麻竹出笋数、成竹率、竹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4年开始,在海拔900~950m高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采伐迹地中引种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栽植后对其生长量在不同山体坡位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光皮桦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1.77%;保存率平均达87.50%,中坡的成活率、保存率为最高,不同坡位对光皮桦的造林成活率影响极显著、保存率影响显著。造林第3年的胸径生长量平均达2.13cm,树高生长量平均达432.53cm,不同坡位胸径、树高生长量是山体下坡最高,不同坡位之间的胸径和高生长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光皮桦可考虑作为杉木人工纯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树种加以推广,但应选择中、下坡位,土层深厚的地段为好。  相似文献   

5.
2014-2015年,在浙江省缙云县对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闽楠(Phoebe bournei)、木荷(Schima superba)3种树种进行容器苗和裸根苗在上、中、下3种不同坡位造林试验,并研究其对造林成活率、地径及树高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容器苗造林后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及造林成活率均显著高于裸根苗;坡位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和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不同树种之间,木荷在各坡位造林的成活率均高于赤皮青冈、闽楠,闽楠则在地径生长量和树高生长量上优势最明显。试验表明容器苗造林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下坡造林有利于幼苗更好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将乐县6 a生樟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从人工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樟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林分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樟林分总生物量最高,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樟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  相似文献   

7.
黄甜竹对立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对不同坡位的黄甜竹笋用林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甜竹在不同坡位造林,其成活率、出笋成竹率及竹林生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山坡下部造林效果明显好于山坡中部和上部.  相似文献   

8.
闽北山地坡位对闽楠生长和林下植被丰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坡位对闽楠人工林生长和林下植被丰富度的影响,选择闽北山地不同坡位的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生物量以及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坡位显著影响了闽楠人工林的生长和林下植被组成,不同坡位上闽楠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蓄积量均为下坡位大于上坡位,不同器官生物量除细根的生物量为下坡位与上坡位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下坡位闽楠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均大于上坡位,在选择闽楠造林地时,应尽量选择下坡造林,不宜选择上坡造林。  相似文献   

9.
对板页岩红壤和四纪红壤2种不同母质土壤和3种不同坡位上的湿地松林分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四纪红壤与板页岩红壤中生长的湿地松林分其生长量差异显著,说明母质对湿地松林分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位于上坡位的湿地松林分在四纪红壤中的生长表现要显著优于板页岩红壤中的,相反,位于下坡位的湿地松林分在板页岩红壤中的生长表现要显著优于四纪红壤中的。不同母质土壤的湿地松林分受坡位影响程度不同,但生长指标都一致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趋势;四纪红壤中,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分别高出上坡位、中坡位林分的10.6%和4.0%;板页岩红壤中,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高出上坡位林分的45.6%,高出中坡位林分的22.2%,差异达极显著(P<0.01)。总体上在不同母质土壤中生长的湿地松林分生长量差异显著,并且板页岩红壤湿地松林分坡位间生长量差异大,四纪红壤湿地松林分坡位间生长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在不同坡位上的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冠幅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人工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平均胸径生长和平均树高生长均表现为:上坡位与中坡位无显著差异,上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中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坡位间冠幅生长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坡位7年生杉木纯林生长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坡位对杉木纯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以胸径和树高差异最为显著,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0.59 cm,高出中坡位的11.6%,高出上坡位的20.0%;下坡位林分平均树高为7.25 m,高出中坡位的16.7%,高出上坡位的25.4%。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要远远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的,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高出上坡位的75.1%,中坡位的44.8%。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5年生红椿试验与示范林不同坡位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椿幼林生长阶段,坡位是影响其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主效应影响因素,不同坡位上红椿幼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差异极其显著(p0. 01),红椿幼林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并且不同坡位间导致的生长量差异在50%以上;其他立地因子如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红椿幼林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较小,但对林分冠幅生长有显著影响(p0. 05)。可见在丘陵或者山地进行红椿造林时,坡位是影响红椿幼林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山体中下坡营造红椿丰产林,可充分保证红椿林分的生长量,同时充分发挥红椿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厩肥、谷糠、稻草进行覆盖后,显著增加了出笋时间和出笋产量,其中以厩肥效果为最佳,笋期延长29 d;不同覆盖物对于黄甜竹的竹高存在显著影响,覆盖厚度对于竹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覆盖物及覆盖厚度对黄甜竹的胸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覆盖材料对黄甜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影响表现为:厩肥>谷糠>稻草,而且秆部生物量均大于枝叶部生物量,生物量在地上各部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各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根〉大根〉小根〉细根;地上部分皮的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随坡位变化而变化,其中干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枝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大根及中根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寿宁县2011年度山地枫香造林的成活率和高生长量的调查,对不同坡位、不同植被盖度对枫香造林成效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坡位和植被盖度对枫香造林成活率和高生长量影响较大;成活率大小顺序为坡下盖度中坡下盖度小坡中盖度大坡中盖度中坡上盖度大坡中盖度小坡上盖度中坡下盖度大坡上盖度小;高生长大小顺序为坡下盖度中坡下盖度小坡下盖度大坡中盖度中坡中盖度大坡上盖度大坡中盖度小坡上盖度中坡上盖度小。枫香最好选择下坡造林,不宜选择上坡造林,不能选择山顶造林。中、下坡植被盖度较大的,可采取挖大穴造林;中、上坡植被盖度较小的,可采取挖小穴造林。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年生格氏栲无纺布营养袋苗进行了格氏栲与杉木行状混交造林试验,比较了不同坡向、坡位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对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阴坡和下坡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最高,其中:阴坡格氏栲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达94.4%、1.07 cm、82.5 cm、56.1 cm,下坡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88.0%、1.06 cm、82.0 cm、55.7 cm。  相似文献   

17.
对马尾松采伐除治迹地造林的5 a林龄杉木楠木混交林不同坡位林木树高、胸径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楠木树高、胸径生长不同坡位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下坡位杉木、楠木的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好,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在生产实践中楠木应选择在下坡位阴湿肥沃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影响闽楠生长的关键因子,提高闽楠造林成效,对不同地形条件下闽楠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方面,闽楠在冠幅、枝下高、最大分枝基径、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指标上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在不同坡位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坡向方面,林龄4.5年的闽楠,在平均胸径指标上,东北坡向为4.78cm,东南坡向为4.77cm,均极显著高于西北坡向的3.55cm;在平均树高指标上,西北坡6.23m,东北坡6.19m,均显著低于东南坡向的6.70m;冠幅生长的情况与胸径较为相似,东北坡向的闽楠在冠幅生长上略高于东南坡向,明显大于西北坡向的1.51m;枝下高则是西北坡向(1.79m)大于东南坡向(1.69m)和东北坡向(1.28m)。在地形方面,在平均树高指标上,山谷极显著高于山脊;其他指标在两种地形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闽北山地不同坡位上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坡位对闽楠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位对闽楠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具有显著影响,31年生闽楠人工林的平均去皮胸径为下坡位(19.3cm)大于上坡位(15.3cm)。上坡位树高18.1m,下坡位13.8m,上坡位单株去皮材积0.167m^3,下坡位的单株去皮材积0.196m^3。整个生长过程中,下坡位的材积总生长量均大于上坡位,1~18年为材积生长率较快下降阶段,19~31年为缓慢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