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温州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瓯海经济开发区工业和商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隐患就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但由于环保措施落后,截污纳管滞后,整个瓯海经济开发区工业废水除少量有排入河道外,基本达到截污纳管。但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河道的现象随处可见。以山垟街道黄屿村内山前河为例,排污口达98处之多,黄屿村内生活污水及沿边少量工业废水沿排污口排入山前河内,山前河黑臭严重。针对温州地区的这种情况,根据多年工程设计经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复合处理方法及技术,并在此作了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龙口市黄水河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山东省龙口市黄水河湿地地理位置、水源、生物多样性、景观文化资源等概况。分析认为,黄水河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客水补给逐年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地下水源过量开采造成水位下降,水质面临着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废弃物污染的威胁,对黄水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资源补给不足。藉此提出黄水河沿岸截污、回灌补源、河道底泥疏浚、河道曝氧等工程以及环水库水土保持林带建设和水禽栖息地建设工程等生态保护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黑臭水体一直是各大城市主要的环境治理重点,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仅给老百姓带来极差的城市生活体验,也更多地反映在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上,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已迫在眉睫。以河南民权县城区内部10条河道为对象,分析了河道水体现状、对黑臭水体进行识别分级以及分析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底泥处理、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和维护预防举措等管理手段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城市内湖水质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解决河流水域污染已成为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以长沙市龙王港梅溪湖为例,针对梅溪湖水质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①滨湖截污干管渗漏严重;②上游小区分流不彻底;③现状雨水净化区容积较小,初期雨水污染无法得到完全净化。采用工程措施对截污干管进行了重建和修复,对初期雨水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根据初期雨水相关设计标准,合理设置智能截留井和初雨截留管,截留后初雨储存在调蓄池后转输至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减少梅溪湖水质污染,对解决梅溪湖水质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保障城市水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老场缺乏有效雨污分流措施的问题,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新的雨污分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实现雨污分流的几点措施,主要有:①改造老场截洪沟,同时针对新场扩建库区修建合理可靠的截洪设施,尽可能减少库区范围外地下水进入填埋库区;②结合填埋场地形条件,合理划分填埋库区,科学选择地表水排水工艺,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进入填埋作业区;③合理划分填埋作业单元,填埋作业过程中及时进行日覆盖、中间覆盖与封场生态修复,尽量减少暴露面积;④结合填埋作业发展规划,合理修建永久性、半永久性、临时性地表水导排沟渠,有效导排进入填埋库区的雨水等。在填埋场扩建工程中,通过对现有截洪沟的改造,以及截流、分区、覆盖、导排等“堵”、“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最终实现了扩建后填埋场的良好雨污分流,证明了以上措施对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达到了设计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国垃圾填埋场改建以及雨污分流的措施探讨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四方井水库为例,分析了水温垂向分布,结合工程开发任务和布置剖析了发电尾水在下游河道的升温情况,对比天然水温,阐明了低温水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房山区X村目前仅有雨污合流管线,污水通过管线直接排入马泉水河,严重影响了马泉水河水质。采用新建截污管线、截流井、一体化提升泵站等措施,以解决污水随意排放入河的问题,工程实施完毕后,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的问题。为保证首都水质安全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8.
姚远 《技术与市场》2023,(11):99-102
针对大崩涌黑臭水体治理截污工程顶拉管工作井施工,提出了前期采用钻井法施工,并在顶拉管施工完成后将工作井改造成检查井作为永久工程一部分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具有地面化、机械化等特点,可保证工程在快速、安全完成施工的同时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9.
《广东园林》2006,28(1):I0009
沙河涌截污工程的景观设计以“风之谷”为主题概念,在高度城市化的广州城区中,恢复从白云山麓至珠江的连续性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滨水区带来清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创造街区与自然共生的[风之谷]。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河道是否畅通,对当地的水利工程有很大影响。分析了河道治理类工程对水环境、空气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河道治理工程的环保措施,以期减少河道治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分析拉市海流域生态现状,对其生态进行评价.结合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要求,提出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位的植被恢复、环湖截污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措施.从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9年太湖无锡沙渚、锡东饮用水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供水安全保障、保护现状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但总磷持续高位波动、面源污染存在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控源截污、湖底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性措施,拟采取的健全管理制度、科学实施调水引流、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倡导全民参与水源地保护等非工程性措施和建议,以确保饮用水得到长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河道治理中植物选择与配置等问题,以河北省滦平县两间房乡水景观提升工程为例,阐述了植物配置的原则和配置手法,并按照河流浅水(滩)区、生态驳岸区、河岸带、河岸高地区这4个区域,分析河道治理工程中详细的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可为今后类似河道景观绿化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苍南县城中心区北片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河道现状的分析、解读,提出了创新景观布局及主题设计,运用生态河岸布置手法,结合滨水景观的植物造景,营造自然生态、舒适宜人的滨水绿带景观。并就河道综合治理给出了几点思考,探究了浙南城镇狭长型滨水绿带的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盘龙江罗丈村桥段水质进行监测,研究了盘龙江罗丈村桥段不同区域的水质情况及昆明市对滇池"湖外截污措施"是否有一定的成效,在盘龙江罗丈村桥段上中下游分设一个采样点,分别采用称量法、高锰酸盐指数法、分光光度法,监测了悬浮物、溶解氧、氨氮,从而对盘龙江罗丈村桥段水质得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均能达到Ⅲ类的要求,基本达到Ⅱ类,是昆明市对滇池"湖外截污措施"治理的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鄂尔多斯东胜经济开发区内部昆独龙景观河的规划设计案例"进行了介绍,对这类干旱城市的自然行洪河道的改造利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再结合当地水纹特点进行科学利用,形成了一条水体相对稳定的城市内河。方案中对河道的行洪布置,雨洪吸纳,驳岸处理和河道纵断面整理都有设计,在该基础之上结合河道两侧城市地形及用地状况,利用园林手段对河道及河道两侧绿化进行美化处理,全面打造一条美丽的城市景观河道。这类改造提升后的干旱城市的河道景观园林符合现代城市空间的需求,以多元的景观形态应对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城市不同斑块对其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萱花河中下游河段由天然河道变成超长弯曲涵洞,形成了洪灾的隐患,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萱花河河道及附近建筑物情况,分析洪灾隐患成因,为工程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河道整治的措施及要求,指出了数字化地形图的意义,根据白龙江灾后重建河道的综合治理实践,探讨了数字化地形图在堤防工程定后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了城市排水体制以及昆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市主城二环路内庭院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主要对主城二环路范围内须采取工程措施,实现雨、污水主管网的全覆盖,庭院排水管网完全雨污分流并对应接入市政雨污水管网。并介绍了在设计和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工程改造后的建议和措施。即要完善城市排水法规与管理条例,还要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为一系列太湖长江水系引排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建设主要为改善望虞河西岸地区排涝条件和水环境影响的重要工程之一,工程通水运行后对与其水系沟通的主要支流及工程本身河道水质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工程建设前及建成通水后主要支流及工程本身河道水质进行了对比调查,并对该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同类型水利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