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松材线虫Bxy-cul-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明确该基因在松材线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为从生长发育角度探索特异性的线虫种群增长控制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克隆Bxy-cul-1基因,对Bxy-cul-1进行序列、系统发育和蛋白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探究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龄期的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明确其时空动态表达特性,采用RNA干扰技术探究该基因在松材线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xy-cul-1基因CDS全长2 292 bp,编码763个氨基酸,属于Cullin蛋白家族。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胚胎期全胚胎表达,2龄期广泛表达,3龄期和4龄期主要在肠道、体壁肌肉和尾部表达;成虫期,Bxy-cul-1基因在雌虫的卵母细胞和阴户、雄虫的腹部、交合刺和尾部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2龄期表达量最高,胚胎期次之,3龄期、4龄期、成虫期表达量依次递减。对松材线虫胚胎干扰后发...  相似文献   

2.
杨背麦蛾(鳞翅目:麦蛾科)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3.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4.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暴马桑黄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资源,三萜是其发挥药用功效的主要成分,但是目前获取大量三萜仍然非常困难。通过对暴马桑黄三萜合成途径中的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lanosterol 14-alpha-demethylase,LSD)基因进行克隆及差异表达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暴马桑黄三萜合成的调控机理,进而提高三萜产量。【方法】采用PCR扩增得到LSD基因cDNA序列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取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后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qRT-PCR技术分析LSD基因在暴马桑黄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水平差异。【结果】暴马桑黄LSD基因cDNA全长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62.26 kDa,命名为SbLSD(登录号为MN864180);跨膜区和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SbLSD蛋白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挥作用的跨膜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暴马桑黄和灵芝的LSD蛋白同源性最高,符合物种经典分类;SDS-PAGE结果证实在62.26 kDa附近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说明所获得的基因可以成功表达出蛋白;从荧光定量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SbLSD基因转录水平在不同发育阶段有差异性,并且在子实体阶段该基因转录水平最高,与羊毛甾醇合成的基因变化规律相吻合。【结论】通过对SbLSD基因的分子鉴定解析,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暴马桑黄三萜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年来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食叶害虫,为寻找其羽化和生殖行为发生规律,为生态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度(25±1)℃,光周期L:D=14:10,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黄野螟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黄野螟的羽化率为83.20%,羽化期为10 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20∶00~22∶00,雌雄性比为1.12∶1,且雄蛾先于雌蛾羽化。成虫在羽化后2 d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开始求偶,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强烈,雌蛾的求偶行为多发生在20∶00~21∶00,成虫光期未见交尾行为,成虫日龄影响交尾行为,4日龄成虫交尾率最高。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孵化率超过90%。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6.32 d和5.75 d,未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8.83 d和8.24 d,说明交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7.
正杨扇舟蛾,又名杨树天社蛾,舟蛾科扇舟蛾属的一个物种。2龄以后幼虫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3龄以后幼虫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大发生林分可将成片杨树叶吃光,影响树干正常生长,造成树势衰弱。1分布及危害特点杨扇舟蛾,在我国除新疆、贵州、广西和台湾尚无记录外,几乎遍布全国。近几年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20毫米,翅展28~42毫米。虫体灰褐色。头顶有一个椭圆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害虫核桃举肢蛾的触角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触角代学通信系统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及其鳞片细微结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9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腹面,长曲毛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雄虫触角上。雌雄成虫的B9hm氏鬃毛分布于触角基部,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雌虫各亚节鳞片上的纵脊间距、纵脊宽度、横梁长度和小梁长度均大于雄虫。小孔主要分布于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基本的部分亚节上,小孔类型可分为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不同部位鳞片上小孔的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雌虫触角柄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雄虫丰富,雄虫触角梗节和鞭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雌虫丰富。【结论】本研究可明晰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其具体功能还需结合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编码基因CcilCSP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重点研究CcilCSP1结合二球悬铃木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能力,旨在为CcilCSP1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通过化学感受蛋白反向模拟筛选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信息素物质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CcilCSP1基因ORF的全长序列,用RT-qPCR研究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用Swiss-model构建CcilCSP1蛋白的三维结构,并通过AutoDock 4.2开展CcilCSP1蛋白与寄主植物9种挥发物成份的分子对接,用Amber 14对其中结合最为稳定的反式-β-石竹烯与CcilCSP1蛋白的复合物开展了10 000 p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进一步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反式-β-石竹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行为学影响。【结果】成功克隆到该虫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cilCSP1,且该基因在成虫中显著高表达。序列分析表明,CcilCSP1具有CSPs家族的典型特征,该基因与绿盲蝽的AlucCSP1,AlucCSP3,AlucCSP8以及苜蓿盲蝽的AlinCSP1亲缘关系较近。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发现,在二球悬铃木9种植物挥发物中反式-β-石竹烯与CcilCSP1的结合能力最强(k_l=2.63μm,Binding Energy=-7.61),通过分析二者的结合特性,推测TYR-29、GLN-83、LEU-64、ASP-30可能是CcilCSP1蛋白结合反式-β-石竹烯所需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cilCSP1蛋白能够与反式-β-石竹烯稳定结合。进一步的行为学试验表明,0.1μg的反式-β-石竹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结论】本研究克隆到在成虫中显著高表达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cilCSP1。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发现CcilCSP1能与二球悬铃木寄主挥发物成份反式-β-石竹烯稳定结合,并通过进一步的行为学试验进行证实。该研究可为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CcilCSP1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基于计算机反向筛选获得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物质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明纹侧柏松毛虫(柏科林木的主要食叶性害虫)羽化、求偶和交配行为的规律,并通过林间诱蛾试验测试雌雄蛾之间的引诱活性,以期为明纹侧柏松毛虫性信息素的提取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诱蛾的方法,观察明纹侧柏松毛虫成虫羽化和生殖生物学节律。【结果】成虫羽化集中在晚上(19:00—2:00),日羽化高峰集中在21:00。2019年与2020年的羽化期不同。2019年养虫笼内的蛹7月初开始羽化,7月底进入羽化高峰期(7月29日左右),8月中旬羽化逐渐减少;2020年养虫笼内的蛹羽化日期晚于2019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8月11日左右),之后逐渐降低。在羽化高峰期之前,雄蛾羽化数量多于雌蛾,高峰期后,雌蛾羽化数量较雄蛾多。2019、2020年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83.8%、88.5%。雌雄蛾的性别比例为1∶1.04(2019)和1∶1.01(2020)。未交配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4.05、5.84天,交配后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3.69、5.33天。雌蛾在羽化当日即观察到有求偶行为,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晚上,其中1日龄和2日...  相似文献   

11.
分月扇舟蛾ClosteraanastomosisLinn.是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做好防治该虫的基础工作,首先对雌蛾求偶特性及雄蛾风洞行为进行了观察,然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及GC-MS分析对雌蛾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黑暗8h的性信息素抽提物已具有引诱活性,雌蛾求偶在黑暗9h达高峰,求偶率高达90%;雄蛾风洞行为反应以2日龄的反应较强;比较黑暗6~9h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已烷抽提液的气相色谱图,从色谱峰的消长并综合考虑风洞试验及求偶规律,确定了活性峰;微量化学反应及GC-MS分析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为含有两个双键的C14醛.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白蛾的主要特征 成虫:身体白色,雌蛾体长9.5—15.0mm,雄蛾体长9~13.5mm;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纯白色无斑点,其前足基部是桔黄色。  相似文献   

13.
在(25±1)℃、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麻疯树柄细蛾成虫的交尾行为、交尾节律及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无论雌雄,成虫1日龄均可交尾,在1日龄时达到最高交尾率(70.12%),随着日龄的增加,交尾率降低,最低交尾率仅为5.81%,但交尾持续时间从89.33min增加到171.67min;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不同日龄成虫均能交尾,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1日龄成虫交尾率从53.33%增加到69.40%;不同光强对4,5日龄成虫交尾持续时间影响不大;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表明:在正己烷、正戊烷、二氯甲烷和乙醚4种溶剂中,正己烷是提取性信息素效果最好的溶剂;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其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逐渐下降;腺体提取比空气提取效果好;雄蛾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最低浓度为10-3FE·(10μL)-1。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镜对竹斑蛾雌、雄成虫触角感觉器的类型、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竹斑蛾成虫触角上有5种感器,分别是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芽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主要为害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了迅速准确鉴别蛹和成虫性别,通过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蛹第8腹节有1纵裂缝,两侧平坦,第9腹节和第10腹节分节不明显;雄蛹第9腹节有1明显生殖孔裂缝,略微突起,第9腹节和第10腹节分节明显。雄虫体型较雌虫略小,雌虫触角鞭节白色,雄虫黑色;雌虫腹面体毛黑色,雄虫腹面体毛灰白色。雌虫腹部末端有明显的产卵器,轻挤腹部末端,伸出1黄色囊状腺体;雄成虫腹部末端有1对黑色尾须,轻挤腹部末端,抱握器分开,阳具外突。朱红毛斑蛾雌成虫的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卵巢管、1根中输卵管、2根侧输卵管、受精囊、受精囊腺、阴道支囊、导精管、交尾囊、1对附腺、产卵器;雄成虫的生殖系统包括1个睾丸、1对输精管、1对附腺、双精管、单精管、阳茎和抱握器。  相似文献   

16.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CE和RT-PCR对白蜡虫雌成虫β1-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的cDNA全长序列为1 492 bp,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341 bp,编码44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β微管蛋白的保守区域和GTP结合位点,理论分子量约为50.20 Kda,等电点为4.75。同源性分析表明:所获得的β1-微管蛋白与其它昆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是高度同源的,该基因cDNA序列已经递交到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JF731244。  相似文献   

18.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分析触角对7种杀虫剂的电位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触角长8600~9100μm,雌雄触角均为线状,感受器主要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黄野螟雄虫的毛形感器在数量上多于雌虫。在触角电位检测中,雌雄黄野螟成虫存在差异,黄野螟雄成虫对乙多·甲氧虫酰肼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黄野螟雌成虫对苏云金杆菌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揭示杜仲梦尼夜蛾CD36家族同源基因神经元膜蛋白(SNMPs)和b族清道夫受体(SRb)的序列特征和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杜仲梦尼夜蛾SNMPs和SRb基因,对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同源建模;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杜仲梦尼夜蛾中鉴定得到3个CD36家族同源基因(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跨膜区域和1个细胞外结构域。空间结构预测发现,这些蛋白的胞外结构域包含1个主要由反向平行β-折叠构成的桶状核心和1个富含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α-螺旋;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均在触角中大量表达;OsonSNMP1在雄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虫触角,OsonSNMP2在雌虫触角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OsonSRb1在雄虫触角中大量表达外,还在雌雄虫的口器中大量表达。[结论 ]本研究发现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编码的蛋白具有与脊椎动物CD36家族受体类似的空间结构,与嗅觉器官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毛虫对兴安落叶松6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罗勒烯、S型β-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兴安落叶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理状况的落叶松毛虫对6种挥发物的7个浓度的EAG反应中,除对0.1 μg·μL-1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是未交尾雌虫>已交尾雌虫>未交尾雄虫外,对水芹烯的其它不同浓度以及其它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均是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未交尾雌、雄蛾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雌、雄蛾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已交尾雌蛾对寄主植物气味更为敏感.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水芹烯的EAG反应均比较敏感.在暗周期内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雄蛾的活跃期在20:00-4:00,与其羽化、交尾、产卵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