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圆仓安全储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我国浅圆仓发展过程及安全储粮研究现状.在简要介绍我国浅圆仓应用概况同时,简单总结了浅圆仓安全生产要素,包括对浅圆仓的检查、粮食入仓要求等;针对前人总结的浅圆仓储粮性能及其发展,相应地总结了浅圆仓安全储粮配套设备及相关应用技术.随着浅圆仓储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必将朝着仓储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针对浅圆仓的仓型特点及储粮特性,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浅圆仓储粮管理情况,结合储粮安全生产要素,总结了浅圆仓配套设施及氮气气调、空调控温、动态气体隔热墙等储粮技术综合应用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对浅圆仓配套设施的小改革和相关储粮技术的小创造,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优势互补,实现了安全高效绿色储粮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三种防护剂用于浅圆仓储粮的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丹英  陶琳岩  王大枚 《粮食储藏》2003,32(2):26-28,32
本文对比了凯安宝、储粮安和硅藻土3种防护剂用于浅圆仓储粮的防护效果,并结合经济成本分析了防护剂用于浅圆仓储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浅圆仓是国内粮食仓储业近几年新启用的一种仓型,与之配套的储粮技术尚处在初步的试验、探讨过程中,本文通过磷化铝自然潮解和钢瓶气两种不同施药方式的对比试验,对环流熏蒸杀虫技术在钢屋盖浅圆仓储粮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圆仓储粮在国内已初具规模,总的仓容量达到100亿斤,但是与之配套的浅圆仓储粮技术却很不成熟,尤其是储藏中一些应急处理技术更加缺乏,也正是这些因素阻碍了浅圆仓储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本文对应用谷冷技术应急处理浅圆仓散装玉米局部发热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并将共同机械倒仓作了客观综合比较,肯定了谷冷技术在应急处理浅圆仓粮食发热问题中的效能,从而为浅圆仓储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粮食储藏》2004,33(1)
1998年开始的500亿斤中央储备粮库建设项目中,辽宁省各库的仓型绝大部分为浅圆仓,并配套使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我们朝阳市城郊粮库就是其中之一,我库浅圆仓直径30m,单仓容量8340t.在几年来的浅圆仓储粮实践中,我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科学管理,在减少入仓破碎、延缓陈化,降低储粮成本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数据,确保了中央储备粮在我库的安全储藏.以下简略谈一谈我们对浅圆仓储粮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根据西北地区生态条件,在浅圆仓综合应用环流熏蒸、内环流控温和氮气气调三项储粮技术(以下简称:“三合一”储粮控制技术)。研究了“三合一”储粮控制系统在浅圆仓中控温、控虫和控制品质变化的效果。通过2022年对入库新粮进行环流熏蒸,冬季择机通风蓄冷,2023年度先进行内环流控温,再进行氮气气调,探索研究在当地浅圆仓中合理有效使用这三项储粮技术的最佳使用路径。“三合一”储粮控制系统在浅圆仓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低温、低药量储粮,延缓储粮品质劣变,在储粮控温、控虫和控制品质变化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三合一”储粮控制技术充分发挥了三项储粮技术的各自优势,为浅圆仓绿色储粮探索出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浅圆仓储存粳稻在云南地区尚属首次,缺乏有效的储粮管理经验。在粳稻实际储粮管理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严把入库质量关,在入仓前及入仓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储粮控制措施,严格加强储粮期间科学管理,确保粮情稳定,实现准低温储粮,经过一个储粮周期,粳稻相关质量指标无明显变化,品质良好,实现了大型浅圆仓粳稻长期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9.
冬季,使用谷物冷却机对浅圆仓储存玉米进行冷却通风试验,探索在华南地区气候特点下,浅圆仓储存玉米的冬季保水降温通风方法。结果表明:粮堆温度降到了16.0℃左右,达到了准低温储粮的要求;粮堆的高温点消除,明显降低了粮层温差,粮温均衡;平均单位能耗0.18kW.h/(℃.t),远低于浅圆仓冷却通风E≤0.65kW.h/(℃.t)的要求,通风降温效率高;较好地保持了储粮的水分,平均水分变幅为-0.1%~0.0%,达到了保水通风的目的,提高了储粮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计算机粮情测控技术、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等储粮新技术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储粮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探讨这些储粮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办好《粮食储藏》和《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杂志 ,更好地为推广储粮新技术服务、为科学保粮服务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分会和《粮食储藏》杂志社于 2 0 0 1年 10月19~ 2 3日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储粮新技术研讨会暨杂志通讯员、联络员工作会议。来自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  相似文献   

11.
在12座浅圆仓内进行进口大豆二年保管实践,采用机械通风降温、谷物冷却机补冷、空调控温、单管风机局部处理等综合控温储粮技术,通过分析保管周期内粮情、品质变化及相关损耗、费用情况,总结控温储粮技术在浅圆仓保管进口大豆中的优势和应用要点。试验表明,应用综合控温储粮技术可以使浅圆仓中保管的进口大豆长期处于准低温的安全储藏状态,达到延缓品质劣变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粮食储藏》2004,33(6):55-56
文   章   题   目作   者期号页码专家论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靳祖训 兰盛斌 4 3储粮基础研究以粮温实测数据为例探讨低温储粮的可行性张 前 33储粮有害生物及防治技术甲基毒死蜱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张国梁 朱锷霆 陈宪明等 13植物杀虫材料在储粮中的应用实验李 炜 16论粮食霉变中的生物化学周建新 19浅圆仓储粮应用磷化氢熏蒸的建议王殿轩 高希武 庞文渌 2 3植物源农药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姚英娟 薛 东 杨长举 2 6CO2 气调储藏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 刘作伟 郭道林 严晓平等 2 10南方长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华南储粮区实仓储存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储存小麦的粮温在一个储粮周期内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小麦储存期间粮温会随气温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大的位置主要位于粮堆表层及外圈附近,粮堆内部温度比较稳定,全年平均粮温能维持在25℃以下。在华南储粮区的气候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能够在粮堆内部形成较大的、粮温相对稳定的"冷芯"。机械通风在一个储粮周期中对粮温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械通风降温主要降低的是外圈粮温。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浅圆仓储粮通风均匀性,解决因入库自动分级产生的通风死角问题,同时提高通风效率,降低吨粮保管费用,基于计算机数学仿真模拟技术,研发了浅圆仓径向通风系统。通过实仓试验发现,该系统基本解决了浅圆仓中心单点入库后的通风均匀性,以及通风过程中水分分层较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储粮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第七储粮生态区,浅圆仓作为新一轮增储扩容主要建设的仓型正在被广泛使用。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东莞直属库于2010年开始探索浅圆仓安全储存早籼稻试验,通过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富氮气调等多种储藏技术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储存安全,品质良好,实践应用表明在第七储粮生态区利用浅圆仓储存早籼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将辐射制冷材料粘贴或涂刷于浅圆仓仓顶和外壁,试验表明:试验仓比对照仓仓顶外表面平均温度低4.3℃,最高值低26.1℃;平均仓温低2.8℃,最高值低5.6℃;平均粮面温度低2.4℃,最高值低4.7℃。试验表明,辐射制冷材料应用于浅圆仓具有显著的降温效果,新型辐射制冷技术产业化的突破为粮食仓储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仓储环境提供了新材料,为实现浅圆仓的准低温储粮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开始的500亿斤中央储备粮库建设项目中,辽宁省各库的仓型绝大部分为浅圆仓,并配套使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我们朝阳市城郊粮库就是其中之一,我库浅圆仓直径30m,单仓容量8340t。在几年来的浅圆仓储粮实践中,我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科学管理,在减少入仓破碎、延缓  相似文献   

18.
多功能减压管在立筒仓和浅圆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筒仓及浅圆仓中安装多功能通风熏蒸减压降碎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粮食入库破碎率,减少自动分级影响,减缓出库时粮堆整体移动产生的动载荷,保护仓内设施,延长筒仓及浅圆仓使用寿命.同时利用多功能减压管进行内环流熏蒸及通风降温降湿进一步完善了立筒仓及浅圆仓储粮性能,提高了储粮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浅圆仓占地面积小,结构受力合理,单仓储存数量大,粮食出入库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单位时间出入库数量大,有利于实施粮食"四散"技术。但由于浅圆仓直径大、粮堆高,也给储粮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中央储备粮金华直属库从2012年3月分别对大豆、玉米、小麦浅圆仓安全储粮进行技术性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我国粮食仓储技术研究进展及推广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对我国近十年来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储温储粮技术、高水分粮的处理和保管、粮食烘干技术、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储粮业务中的应用等粮食仓储技术的研究进展、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