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湖北林业科技》2015,(6):11-13
通过诱木堆释放花绒寄甲,比较分析了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野外寄生松褐天牛幼虫的效果及防治成本。结果显示,从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来看,花绒寄甲卵卵+成虫成虫,从防治成本来看,达到相同的寄生率,花绒寄甲卵成虫卵+成虫。因此,释放花绒寄甲卵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且寄生率随着卵的增加而上升。当释放3 000粒卵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到64.52%。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有效寄生距离以及野外越冬花绒寄甲翌年寄生效果,采用在室内设置卵带,距离卵带50,100,150,200,250,300 cm处分别放置松褐天牛幼虫,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于虫害株下或在虫害株距离地面1.5m处钉卵卡的方法研究了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有效寄生距离.野外越冬情况研究采用虫害木野外罩笼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结果显示:在室内,花绒寄甲幼虫最远可寄生距离卵带150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距离卵带50,100,150 cm处的松褐天牛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8.86±2.71)%,(36.85±7.22)%和(6.15±6.15)%;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最远垂直寄生距离分别为7.5和9m,平均寄生距离分别为3.9和6.4m.花绒寄甲成虫在安徽省全椒县野外试验地可以顺利越冬,翌年平均校正寄生率可达(62.52±13.74)%.  相似文献   

4.
花绒寄甲是寄生天牛的重要林木天敌昆虫,为了解花绒寄甲在林间的寄生防治效果,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来寄生松褐天牛,根据松褐天牛被寄生率和虫口减退率,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019年校正虫口减退率平均值为46.20%,寄生率高于50%的占66.7%;2020年防治效果为 33.18%,寄生率为 34.91%,由此可见,释放花绒寄甲对松林松褐天牛防治效果较明显,寄生情况良好,治理区域内松褐天牛数量有所减少,对松褐天牛危害区具有较好的种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6个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林样地,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的卵和成虫。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单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室内和林间罩网寄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在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对当年松褐天牛的寄生防治效果显示: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均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5~8cm胸径的木段中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著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木段的49.52%和49.06%;分别在5,7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的寄生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5月份释放天敌效果最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海拔800m处通过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释放的花绒寄甲卵对松褐天牛平均寄生率为75%,明显高于2015年5月10日的45.5%;2015年5月20日释放的花绒寄甲成虫平均寄生率为69.3%,高于5月30日的51.1%。为提高当年花绒寄甲释放的寄生效果,在泰安地区生产上规模应用花绒寄甲,在海拔800m左右松褐天牛发生的林分,卵首次释放时间可在5月下旬末,成虫在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7.
林间开展了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4∶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31.25%;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8∶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62.77%;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最佳益害比为1∶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70.69%。天敌释放区诱捕器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明显少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释放花绒寄甲卵对马尾松立木上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进一步探索经济有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措施。【方法】在林间设置直立木诱木,后在诱木上按5∶1、10∶1、15∶1(寄甲卵数量∶松褐天牛侵入孔数量)3个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松褐天牛以明确最佳释放比例。另在一年中6个不同时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以明确最佳释放时期。此外,在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林场6个小班释放花绒寄甲卵开展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以明确大面积释放天敌的防治效果。【结果】释放卵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5∶1时的校正寄生率最高,室内为85.17%,林间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2.20%。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马尾松诱木树干释放卵卡,以4月上旬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82.37%。在林间每株直立诱木上释放4 000粒花绒寄甲卵,越冬代松褐天牛防治效果58.04%~87.39%。【结论】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最佳时间在4月上旬,偏南应提前约10天,而偏北地区则应推迟约10天。  相似文献   

9.
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林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林间试验,得出了松墨天牛在新干县被寄生死亡率64.6%,花绒寄甲生物防治效果明显。实验还说明,花绒寄甲寄生老龄幼虫。而且花绒寄甲是一种自然分布的生物天敌,可以在自然界繁殖,释放后随着时间推进,其种群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亦不断扩大,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用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性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是松材线虫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重要寄生性昆虫,研究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性对采用花绒寄甲进行生物防治有指导意义。通过在松墨天牛幼虫上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将花绒寄甲成虫释放到林班、在受害松树上挂放花绒寄甲卵块观察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接种寄生率为92%,对林班中受害木内松墨天牛幼虫、蛹的寄生率为46%。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是一条优良的、长效的措施,花绒寄甲是控制松褐天牛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优势天敌。为评价花绒寄甲林间应用效果,于2020—2022年在江西部分疫区开展了“疫木不砍伐或不清除,只释放花绒寄甲”试验,通过对林间松褐天牛种群密度监测、花绒寄甲寄生率及病死树下降率调查,研究了花绒寄甲林间种群增加量、松褐天牛种群下降率与病死树减退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最高寄生率达94.19%,平均寄生率由2020年的13.19%增加到2022年的72.44%,提高5.49倍;病死株数量在前2 a下降不明显,直至第3 a之后,病死树数量才急剧下降,病死树校正减退率平均为68.00%,其中马尾松纯林的校正减退率为72.37%,显著高于松阔混交林的校正减退率(59.26%);松材线虫病的病株率随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降低而降低,呈显著正相关;与防治前(2019年)相比,2022年的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下降58.43%~98.67%,平均下降了89.43%,而花绒寄甲的种群数量却呈现急剧增加,3 a平均上升221.03%,这说明,在疫木不清除条件下,通过3 a的天敌释放,能大幅度提高林间自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武威绿洲区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释放方式、不同时期、释放不同数量和种源的花绒寄甲,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直接释放和打孔释放的防治效果无差异;6月初释放的防治寄生率比9月下旬释放的高14.17个百分点;随投放数量的增加防治寄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投放数量达4头以上时,寄生率增幅趋于平缓;湖南种源和北京种源的花绒寄甲防治寄生率无差异。武威绿洲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可于6月初按4头/株直接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能达到既节约成本又实现高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防控信阳新县松墨天牛的为害,通过采取挂诱捕器、施放花绒寄甲、及时清理死松树等绿色防控措施,开展了松墨天牛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大幅提升,平均寄生率达62.73%,死松树数量和林间松墨天牛成虫数量逐年大幅下降,防治效果显著,绿色防控方法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16.
采取在不同时期释放不同数量的花绒寄甲成虫和卵的方式,探寻适合本省实情的松褐天牛生物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习性: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昆虫,成虫是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态,寿命可达3a;幼虫期极短,为1周左右;蛹期为20-30d。花绒寄甲幼虫可外寄生于如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等多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寄生率达70%-98%。应用虫态:防治中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幼虫(卵卡)。释放时间: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天牛蛹期(天牛成虫羽化之前)或7-8月的天牛幼虫期。  相似文献   

18.
花绒寄甲是多种林木蛀干性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替代寄主(大麦虫蛹和黄粉甲蛹)和寄主(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及不同饲料(松墨天牛幼虫粉、大麦虫幼虫粉和黄粉甲幼虫粉)饲养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及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大麦虫蛹,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77.22%;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松墨天牛幼虫,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62.08%;单个大麦虫蛹及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出的花绒寄甲数量分别为4.63头和2.48头;而黄粉甲蛹由于表皮硬化过快,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无法寄生。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相比于松墨天牛幼虫,大麦虫蛹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一年的生长中存活率良好,两者单雌虫年均产卵量基本无差异。对以两者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分别喂以不同饲料,各处理一年内成虫死亡率之间和全年产卵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大麦虫蛹是非常理想的花绒寄甲替代寄主,且大麦虫幼虫粉、黄粉甲幼虫粉和松墨天牛幼虫粉均可作为花绒寄甲成虫的饲料。  相似文献   

19.
人工繁育花绒寄甲种群的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rstarcus helophoroides是松材线虫病主要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其在松褐天牛适生区的越冬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翌年的种群基数和防治效果。本研究在山东威海和青岛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内设置笼罩,释放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翌年调查其越冬存活率和越冬场所。结果表明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在青岛和威海均能够成功越冬,平均存活率在50%以上,主要以单头成虫在树皮下和树皮缝内越冬。本次调查结果为明确花绒寄甲在山东省内人工移殖或引进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试验、野外套笼、小范围林间释放试验,综合评价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探究花绒寄甲不同释放量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室内试验中,花绒寄甲对高龄松墨天牛幼虫有较高的寄生龄和寄生偏好性,平均寄生率为53.5%,花绒寄甲对不同龄期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选择差异显著(P 0. 05)。室内套笼寄生率高于野外套笼,以寄甲卵数量︰侵入孔数量为20︰1的释放比例进行室内套笼时寄生率最高为44. 12%,被害木虫口减退率为24. 59%,寄生效果随花绒寄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间释放的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不理想,寄生死亡率仅为7. 06%。花绒寄甲在室内条件下对松墨天牛幼虫有较好的寄生效果,但其在林间的应用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开展试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