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期为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选取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11个指标,采用SOM网络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进行聚类分析,揭示了影响各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筛选了11个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给出各因素对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良  赵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290-292
从农户视角出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农民进行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东辉  程淑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65-166,182
随着安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需大量转移。笔者对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 ,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并对如何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探讨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分别探究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其次分析贵州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为促进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的流动以及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性的政策建议,旨在对缩小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帮助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7-198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基于四川省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因素、农村状况、农民自身素质、城市吸引力四方面出发,选取了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家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伟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79-17282
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地域选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选择决策的因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选择的社会效应,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外来人口的流动,陕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曾经潜在的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给陕西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本文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改善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状况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周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229-11232
以欠发达地区湖南省怀化市为例,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外推力,针对当前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涌现出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文章在客观描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以及转移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扩大时外劳务输出等一系列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策,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3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首先,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人群、地域、职业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2005—2015年统计数据做出计量分析,得出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益、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农村机械化程度、城市就业机会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0.
游钦  胡宇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49-445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分析其进城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来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