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商洛三种不同花色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部分农艺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农艺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粉花丹参>白花丹参>紫花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均为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为白花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同时,不同花色丹参在花序长度、复叶数、叶面积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紫花丹参株高最高,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低,三种花色丹参生长势表现为紫花最好,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寒丹参机理及物质基础.[方法]以抗寒丹参和普通丹参为材料,采用大田栽培试验,利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法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愈创木酚法测POD活性、NBT还原法测SOD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多糖含量,研究抗寒丹参和普通丹参形态、叶片和根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的差异,探讨抗寒丹参机理及物质基础.[结果]在形态上,抗寒丹参叶片浓绿而厚实,受冻害地上部分不枯萎;普通丹参叶片翠绿而薄,受到冷害时地上部分枯萎.抗寒丹参叶片内的S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普通丹参叶片,而POD酶活性则两者相差甚微;抗寒丹参根及根茎中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普通丹参根茎,SOD酶活性略低于普通丹参;抗寒丹参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普通丹参叶片.[结论]该研究为培育出具有优良抗寒能力的丹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从叶绿素荧光的角度阐明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原因,探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产量和叶绿素荧光差异内在关系,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利用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在丹参快速生长期测定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最大荧光、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PSII光化学猝灭显著高于白花丹参,表明紫花丹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光合能力高于白花丹参。由此推测,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重要原因是紫花丹参对光能的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光合特性的差异,本研究测定了这两种丹参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光补偿点为1 205μmol·m~(-2)·s~(-1),高于白花丹参(1 024μmol·m~(-2)·s~(-1)),表明紫花丹参对强光的适应性大于白花丹参;紫花和白花丹参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12∶00同步下降,但紫花丹参3个指标的值高于白花丹参。这说明紫花和白花丹参光合"午休"现象都属于气孔限制型,但白花丹参光合速率受气孔限制程度高于紫花丹参;紫花丹参光合速率显著高于白花丹参可能是其产量高于后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采用氮、磷二因素五水平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于2002年在陕西天士力商洛药用植物有限公司丹参基地进行了施肥对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对丹参生长、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同时建立了氮、磷肥对丹参产量肥效反应数学模式,确定丹参的氮、磷肥最佳用量。提出丹参目标产量4500~5000kg/hm2之间的氮、磷用量是氮127.5~196.7kg/hm2;P2O5用量是66.55~153.68kg/hm2。明确了氮、磷肥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单纯施用氮肥,会造成丹参素和丹参酮的降低,氮、磷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使丹参高产,同时提高丹参品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巴中市五个区县种植丹参的村镇进行系统调查,初步掌握巴中市各区县丹参种植情况,深入了解巴中市丹参栽培中存在问题和关键技术,为后续统筹推进巴中市丹参种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提升巴中市丹参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谦  陈香艳  王晓 《新农业》2022,(3):47-48
丹参以根部入药,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近年来,丹参的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在全面总结传统的栽培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从丹参育苗、丹参种苗分级细微源头处入手,规范了适用于沂蒙山区丘陵地带种植的紫花丹参、白花丹参的种苗分级标准,以期为广大丹参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科技》2012,(8):58-59
白花丹参为山东特产、莱芜道地药材,属丹参族中一极品。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独特疗效。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白花丹参这一稀有名贵中药材濒临绝迹。为实现莱芜这一道地药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莱芜市岳圣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各高等院校对白花丹参、科研院所,率先对白花丹参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白花丹参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现代研究并经过反复验证,开发了一系列白花丹参保健产品(白花丹参茶、白花丹参饮片、白花丹参酒)。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为提高人们健康保健水平做出了有益探索,深受用户青睐。  相似文献   

10.
林山白花丹参是丹参品种之一,其花中镍、硼和铜等元素显著高于紫花丹参,即治疗相关病的药效要远远高于紫花丹参。在了解了林山白花丹参的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管理、大田管理以及适时采收,为推广种植林山白花丹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钾肥对2种丹参的施用效果,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产量、有效成分、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2种丹参产量之间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有利于养分往库的运转。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根中有效成分也降低,但干物质产量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钾肥生理利用率较高,而紫花丹参钾肥的农学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同样栽培条件下,种植紫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产量,白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产出。可见,钾肥对2种丹参影响规律相同,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kg/hm2,紫花丹参为280.3kg/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观察丹参药材性状和病害情况,用重量法测定丹参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丹参药材的产量、病害、浸出物含量、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以玉米、红薯、花生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优于以丹参和棉花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临床常见中药,丹参的价值十分明显.丹参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可入药的部分为根茎、干燥根.目前,我国种植丹参的地区有很多,比如四川、山东、河南等.丹参的产量和品质保证最关键之处在于优良品种选育.现阶段,丹参品种选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丹参产业的发展.基于此,着重分析了丹参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种选育的相关内容,旨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人工合成的丹参三倍体和丹参二倍体植株叶片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并比较分析了其抗旱性.结果显示,丹参三倍体植株成熟叶片表皮毛比丹参二倍体的长,叶片下表皮气孔长度、保卫细胞长度、保卫细胞厚度均大于丹参二倍体,气孔密度仅为二倍体的62.8%.此外,丹参三倍体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生长在粘土、沙土和马骨石土上1~2年生丹参不同根组织的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主要分布在木栓层,丹酚酸B分布在木质部和韧皮部.1年生丹参根木栓层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2年生丹参为高,而1年生丹参根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丹酚酸B含量与2年生丹参没有显著差异.粘土地栽培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沙土、马骨石土地栽培丹参为高,但不同类型土壤上丹参根中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清水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比较PGA对丹参品质的影响,探讨其在丹参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冷浸法测定不同PGA处理的丹参水浸出物含量,回流法测定不同PGA处理的丹参醇浸出物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根中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表明,PGA对于解决丹参品质降低、农药残留高、重金属超标等系列问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水浸丹参和三七后药渣中提取丹参酮并确定丹参酮成分。[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丹参药渣中丹参酮,以薄层层析法检测确定最佳提取溶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结果]乙醚为丹参药渣中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溶剂。水浸丹参和三七后干药渣,先经乙醇提取得到脂溶性提取物,再以乙醚为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丹参酮混合物得率为2.17%;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酮混合物中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醌、隐丹参酮、丹参酮I含量分别为3.62%、1.02%、2.56%、2.75%。[结论]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与药材丹参基本一致,丹参药渣可以作为一种丹参酮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河南产丹参的适宜采收时期,测定了河南产丹参不同采收期根干质量、丹参酮ⅡA含量和丹酚酸B含量以及这2种有效成分的产量。结果显示,嵩县、伊川、方城3个种源的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高,而丹参根干质量均在11月份达到最大,丹参有效成分含量最大的时间和丹参产量最高的时间不重叠。这3个种源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产量(根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从3月到11月均逐渐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大。采收时间对河南产丹参的2个有效成分含量、根干质量及有效成分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综合考虑,以丹参有效成分产量为标准,确定河南产丹参的适宜采收期为11月。  相似文献   

19.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是中医药领域活血化瘀之要药,传统上丹参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还发现丹参具有保护器官、抗菌抗炎、脑保护、抗肿瘤的功效,丹参酮和丹酚酸类有效成分是丹参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丹参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及应用丹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是国内外药材市场的重要商品。有去淤止痛、活血通经、消心除烦的功效,并在医药上有广泛的应用,市场需求量很大。但随着丹参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家种丹参就就或了保证市场需求的主要渠道。丹参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土壤肥沃。四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都很适宜丹参的生长。为提高家种丹参的产量,增加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现将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地区生态条件的丹参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