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种忍冬致病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忍冬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以从忍冬根腐病株病根分离到的2种致病镰刀菌菌株FQ3(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FQ4(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FQ3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产孢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9,最适产孢pH值为7~10,全黑暗条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甘氨酸,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菌株FQ4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10,最适产孢pH值为9,半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除温度处理外,菌株FQ3在所有参试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及产孢量均明显高于菌株FQ4。  相似文献   

2.
对大球盖菇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乳糖为碳源时,菌丝干重最大,长势强壮,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黄豆粉,菌丝长速最快且菌丝干重最大;无机盐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大,试验范围内测得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钙。同时对大球盖菇菌丝体生长的温度和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菌丝在15~30℃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丝生长状况不同,在25℃时,菌丝长速最快,且干重最大,为最适生长温度。菌丝培养基pH值为5.0~8.0时均可生长,当pH值为6.0时菌丝干重最大,长速较快,最适宜大球盖菇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从安徽省桐城、望江、宁国、旌德、南陵、寿县等油菜产区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组织或菌核上分离获得的24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测定这些菌株对供试油菜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存在明显分化,这种致病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进一步选取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G4和致病力较弱的菌株NL1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菌丝在pH 2~12均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强致病力菌株在相同温度、pH和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果糖,氮源是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菌丝致死温度为50 ℃条件下处理15 min,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0~10.0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云南干热区花椰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核病为云南干热区花椰菜制繁种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了病害的科学防治对采自该区的花椰菜菌核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原菌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病原菌丝在12~36℃、pH 3~11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5.5;24 h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营养体生长;菌丝、菌核分别在55℃和70℃的水浴温度中10 min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20-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为OA培养基;碳源以乳糖,氮源以L-丙氨酸对菌丝生长最佳;菌株在19~28℃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在pH 6~11均能生长,pH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了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与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6株分离株回接3 d后,发病部位表现轮纹病斑,周围有黄晕,与自然发病香蕉叶片的病状相符;6株致病菌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有轮纹,分生孢子倒卵形,双胞;6株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均为575 bp(代表菌株CATAS-CM01 GenBank登录号为MN960387),与GenBank中的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模式菌株的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28%~99.65%,且与N. musae模式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确认获得的6株病原菌均为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温度为30 ℃;适宜pH为5~7,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质量最大;菌丝致死条件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8.
诺丽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危害诺丽的叶、果与嫩茎,且周年发病,经鉴定该病原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 biculare(Berk.& Mont)].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通过对该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范围为24~28℃,最适温度为26℃,54℃下处理10 min菌丝不能生长;pH3~9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8;在24 h光照条件下菌落生长较快,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碳源以木糖、鼠李糖和可溶性淀粉最好,氮源以牛肉浸膏、蛋白胨和甘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酸碱度和培养温度对平菇14号菌丝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蔗糖是平菇14号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蛋白胨是最佳氮源,菌丝在5~30℃温度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10.
菌核病为云南干热区花椰菜制繁种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了病害的科学防治对采自该区的花椰菜菌核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原菌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病原菌丝在1236℃、pH 336℃、pH 311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5.5;24 h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营养体生长;菌丝、菌核分别在55℃和70℃的水浴温度中10 min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从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等方面研究了新疆粗毛黄褐孔菌的菌丝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pH值适宜范围是pH 8~12,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C/N比值为79.80︰1。  相似文献   

12.
李晓琳  邵坚  田秉晖  辛丽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17-7919,7922
[目的]探讨极端嗜盐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方法]以一株盐生盐杆菌SYGJ-1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极端嗜盐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不同生长条件(盐度、温度、pH)对其生长情况的影响,并探讨了该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结果]极端嗜盐古菌SYGJ-1的最适盐度为19%,盐度17%或者25%时,生长量急剧下降;SEM图片表明,菌体在最适盐度时呈饱满短杆状,盐度小于15%时菌体呈球状,在盐度大于29%时会同时出现球状及长杆状菌体;最适温度为37℃,对数生长期为12~66 h;适宜pH范围为6.8~9.0;在苯酚浓度20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此时对苯酚的去除效率约为40%。[结论]极端嗜盐菌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并且菌体生长量与降解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肖晓  汪安云  李旭  雷丽萍  夏振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33-5935,5946
[目的]探究4株降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内生细菌WB3、TRM、WB6、WB7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试验通过选用不同的培养基,设置时间、温度、pH梯度,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液的生长情况,得出4株细菌菌株最适宜培养的优化条件组合。[结果]试验表明,WB3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42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0;TRM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24~30 h,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最适pH为8.0;WB6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42 h,最适培养温度为28~31℃,最适pH为9.0;WB7的最佳培养基为LB,最佳培养时间为30~36 h,最适培养温度为31~34℃,最适pH为8.0。[结论]研究可为菌株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北冬虫夏草C-5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C/N、培养基pH、光照和温度对北冬虫夏草C 58菌株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 58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C/N为 30∶1,最适温度为 22-24℃,最适pH为 6. 5,暗培养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转色与菌代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的部分生物学特征,并采用室内平板抑菌和盆栽试验对6种杀菌剂的防病效果进行了测定和筛选.结果表明,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为BPA培养基.25~30℃为适宜生长温度,最适温度为28℃.适宜在 pH6.5~8.0环境中生长,最适 pH 值为7.病原菌在1% NaCl浓度下生长良好,大于4% NaCl 生长受抑制.供试药剂的室内平板抑菌效果为:可杀得2000>乙酸铜>链霉素>志信101>红星-2氢氧化铜>志信2000,可杀得2000和乙酸铜的EC50值分别为5.954 mg/L和7.439 mg/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病前保护性喷施各药剂的防病效果(43.34%~80.84%)优于发病后治疗性施药(12.35%~49.54%),其中可杀得2000和红星-2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温度对葛氏鲈塘鳢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测定4、8、12、16、20、24和28℃条件下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结表明,在温度范围内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36%~19.72%和-0.962%/d~3.009%/d。温度对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4~24℃条件下,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条件下达到最大值,温度继续上升至28℃时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葛氏鲈塘鳢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培养基、pH值和营养对莴笋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 7~ 3 0℃ ,适温 15~ 2 5℃ ,最佳温度 2 0℃ ;菌丝在 2 4h光照或 2 4h黑暗生长较快 ,12h光照 +12h黑暗生长较慢 ;菌丝在相对湿度 80 %以上均能生长 ,湿度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在pH值为 5时生长最快 ;在碳源和氮源利用方面 ,淀粉和丝氨酸对菌丝生长最有效。  相似文献   

20.
商品过氧化氢酶目前大部分来源于动物肝脏和黑曲霉发酵,但是这些酶通常热稳定性不好、酶活力低且售价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来一株高产过氧化氢酶的菌株Pseudomonas stutzeri S12,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鉴定发现了该菌株中编码过氧化氢酶的基因katE,将其在E.coli BL21(DE3)中异源表达和纯化。KatE的最适温度为35 ℃,最适pH为8.0,酶比活可达到1 349 U·mg-1,该酶在10~40 ℃范围内的酶活力较高,具有较为广泛的温度适应性。 KatE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50 ℃处理5 h还剩余70%的酶活,60 ℃孵育2 h后剩余酶活仍有50%。其动力学性质Vmax为16 666 μmol·L-1·min-1,Km为100.5 mmol·L-1。该酶在中低温条件下酶活较好,热稳定性较好,且酶活力较高,为开发新型商品过氧化氢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