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MALDI-TOF-MS技术对雪山鸡UCP基因编码区候选SNPs位点进行扫描,对SNPs的存在与否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并且与脂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雪山鸡UCP基因在外显子2中存在C622T突变,得到3种基因型,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95和0.705。适合性检验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发现TT型个体胸肌C18∶1n9c含量、C18∶2n6c含量均显著高于TC和CC型的个体(P<0.05);腿肌中发现TT型个体C16∶0含量显著高于TC和CC型的个体(P<0.05),初步认为UCP基因应是肌肉脂肪酸性状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MALDI-TOF-MS技术对67只雪山鸡A-FABP基因编码区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扫描,进一步验证SNPs是否存在,并且与脂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在外显子1中存在同义突变:即T/C突变,得到3种基因型,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39和0.761,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TT型个体的腿肌中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T和CC型个体(P0.05)。初步认为A-FABP基因应是肌肉脂肪酸性状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讨PRKAA2基因在摩拉水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摩拉水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NA测序法等技术进行候选基因PRKAA2外显子4及部分内含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分析PRKAA2基因与摩拉水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摩拉水牛PRKAA2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c.462 GA、IVS3.557 TC、IVS3.560 CT和IVS3.565 GA,均包含3种基因型,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SNPs位点在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可以构建3种单倍型,T-C-G-G为优势单倍型,其中IVS3.560 CT与c.462 GA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2与摩拉水牛体斜长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P0.05)。c.462 GA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的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IVS3.557 TC位点与摩拉水牛的生长性状指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IVS3.560 CT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和尻长呈显著相关,其中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IVS3.565 GA位点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G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PRKAA2基因的c.462 GA、IVS3.560 CT和IVS3.565 GA位点对摩拉水牛部分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摩拉水牛品种早期选育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FABP4基因在延边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深入探讨FABP4基因在肌内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以及该基因是否可以作为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延边黄牛不同组织FABP4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性;同时运用直接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FABP4基因的SNPs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延边黄牛肉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BP4基因在延边黄牛肾脏、肺脏、心脏、脾脏、肝脏、后腿肌及背最长肌中均有表达,其中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脾脏、后腿肌、肺脏、肝脏、肾脏组织(P0.01)。背最长肌中FABP4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I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94。后腿肌组织中FABP4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52。在FABP4基因中存在呈现中度多态的g.3691 GA位点,该位点GG基因型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GA基因型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AA基因型,GG和AA基因型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GA基因型。研究结果提示,FABP4基因参与延边黄牛肌内脂肪沉积调控,可以作为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提高绒山羊产羔数,本实验在山西省某绒山羊养殖场分别选取20只经产双羔母羊和单羔母羊,检测多胎性能候选基因GDF9、BMP15、FSHβ和GnRHR所有编码区SNPs位点;选取有差异的基因位点在171只经产母羊(90只双羔母羊和81只单羔母羊)中进行SNPs位点检测,统计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期望杂合度(He),并与母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17个SNPs位点,仅GDF9基因A959C位点和BMP15基因G735A位点在单、双羔母羊间有差异。SNaPshot检测表明GDF9基因A959C位点有AA、AC、CC 3种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AA为优势基因型,含CC、AC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BMP15基因G735A位点共检测到GG、AG、AA 3种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GG为优势基因型;含AA、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GG型。本研究结果表明GDF9基因A959C位点C等位基因和BMP15基因G735A位点A等位基因与晋岚绒山羊高产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分子标记对晋岚绒山羊进行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寻找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的两组个体延边黄牛背最长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遗传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应用引物退火技术获得了在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的两组个体背最长肌组织差异表达α-肌动蛋白1(actin alpha 1,ACTA1)基因及其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主要在心脏和背最长肌中表达。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在5'端非编码区193 bp处存在1个突变。采用PCR-RFLP方法对100头延边黄牛群体进行检测,发现AA、AG、GG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4、0.50、0.26;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7、0.63。对该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体长、体重和平均日增重上,GG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AA和AG基因型个体(P<0.05);在胸围上,GG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AG基因型个体,但与AA基因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高上,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初步认为GG基因型是提高延边黄牛体质量和体尺指标性状的有利基因型,提示ACTA1基因有可能作为延边黄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PRKAA2基因在摩拉水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摩拉水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NA测序法等技术进行候选基因PRKAA2外显子4及部分内含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分析PRKAA2基因与摩拉水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摩拉水牛PRKAA2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c.462 G>A、IVS3.557 T>C、IVS3.560 C>T和IVS3.565 G>A,均包含3种基因型,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SNPs位点在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可以构建3种单倍型,T-C-G-G为优势单倍型,其中IVS3.560 C>T与c.462 G>A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2与摩拉水牛体斜长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P<0.05)。c.462 G>A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的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IVS3.557 T>C位点与摩拉水牛的生长性状指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IVS3.560 C>T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和尻长呈显著相关,其中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IVS3.565 G>A位点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G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PRKAA2基因的c.462 G>A、IVS3.560 C>T和IVS3.565 G>A位点对摩拉水牛部分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摩拉水牛品种早期选育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MCEE基因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遗传标记的可能性,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麒麟鸡126只,采用Sanger测序法对MCEE基因的3'UTR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并分析对麒麟鸡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麒麟鸡MCEE基因的3'UTR区检测到2个SNP突变位点,即第8 959位碱基的G/A转换和第9 082位碱基的C/T转换,分别命名为G8959A和C9082T;MCEE基因3'UTR区G8959A位点形成GG、GA和AA 3种基因型,C9082T位点形成CC和CT 2种基因型;MCEE基因G8959A突变位点的GG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GA型个体(P0. 05),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 01),G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655,GG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429;MCEE基因C9082T突变位点的CC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 05),C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786,C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571。说明MCEE基因3'UTR区检测到的2个SNPs位点(G8959A和C9082T)对21日龄麒麟鸡体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 0. 05或P 0. 01),G8959A位点GG基因型和C9082T位点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适合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SIRT1和SIRT2基因的多态性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系,寻找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DNA测序和PCR-PFLP方法检测秦川牛SIRT1和SIRT2基因的多态位点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了单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SIRT1基因3′侧翼区检测到两个多态位点(G25764A和A25846G),同样在SIRT2基因3′侧翼区也检测到两个突变位点(C19501T和C19518T)。关联性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所选取的505头秦川牛样本中,G25764A位点上AA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1);A25846G位点上AA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与AB和BB两组基因型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性差异(P0.01);C19501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对眼肌面积和肌间脂肪影响显著(P0.05),优良基因型为AA;C19518T的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通过合并基因型发现,AB-BB-AA-BB的各个肉用性状表现最优(P0.01或P0.05)。以上结果提示,SIRT1和SIR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秦川牛肉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秦川牛肉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9,(5)
试验研究MC4R基因多态性与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寻找影响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从江香猪MC4R基因的G1577A、G1699A、T1702A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HEsi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型。在受试群体中,发现MC4R基因的3个SNP位点均有3种基因型,构建4种单倍型,其中H3、H4、H1为主要单倍型,频率分别为42.3%、29.0%、25.7%;最小二乘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与肌内脂肪、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在G1577A位点上,GA基因型的肌内脂肪、背膘厚、皮厚指标依次高于GG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而眼肌面积为:GG基因型依次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对于G1699A位点和T1702A位点,肌内脂肪为:EF基因型EE基因型FF基因型,MN基因型MM基因型NN基因型;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为:EE基因型EF基因型FF基因型,MM基因型MN基因型NN基因型。可以考虑将GA、EF、MN基因型作为影响从江香猪肌内脂肪的有利基因型,将GG、EE、MM基因型作为影响眼肌面积的有利基因型,将AA、FF、NN基因型作为影响背膘厚和皮厚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GDF9基因是否与山羊产羔数存在关联性,采集具有1~5胎产羔记录的安徽白山羊经产母羊血样265份,提取血液总DNA;根据基因序列(Gen Bank:EF446168.2)和参考文献设计4对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GDF9基因2个外显子在安徽白山羊品种中是否存在遗传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均值法分析遗传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产羔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中存在1个SNP EF446168.2:c.1956AC(同义突变),而在外显子2中存在2个SNPs(EF446168.2:c.3319GA,错义突变;EF446168.2:c.4085GA,同义突变)。群体遗传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0.607 5)、GG(0.750 9)、GG(0.786 8)。关联性分析表明,在EF446168.2:c.1956AC位点,3种基因型安徽白山羊产羔数LSM(最小二乘均值)无显著差异;对EF446168.2:c.3319GA位点,AA型产羔数LSM分别比GG型个体和GA型个体LSM高0.77只和0.41只(P0.01);对EF446168.2:c.4085GA,AA型个体产羔数LSM分别比GG型个体和GA型个体LSM高0.43只和0.28只(P0.01)。因此,GDF9基因与安徽白山羊产羔数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产羔数的一个主效基因;EF446168.2:c.1956AC、EF446168.2:c.3319GA、EF446168.2:c.4085GA可能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安徽白山羊多胎性育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中国草原红牛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4,PDK4)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 挑选120头中国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PDK4基因第1~1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参数等。利用SPSS 21.0软件对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熟肉率、肉嫩度、失水率、p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1上共检测到3个SNPs;PDK4基因第8外显子57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57C),且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存在GG、GC和CC 3种基因型;PDK4基因第11外显子在330和389 bp处存在2个SNPs位点(G330T和C389T),在G330T位点上存在GG、GT和TT 3种基因型;在C389T位点上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草原红牛第8外显子G57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11外显子的G330T和C398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第8外显子G57C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等位基因数为1.1429,表明其在中国草原红牛中的变异较小;第11外显子G330T和C398T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431和1.6447,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DK4基因第8外显子中G57C位点GG和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第11外显子G330T位点GG基因型滴水损失和初水分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GG基因型肉嫩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389T处C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PD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相关,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旨在通过检测狼山鸡NLRC5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确定不同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并经过后代分离群体验证,以期筛选与先天免疫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本研究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狼山鸡群体NLRC5基因启动子区SNPs位点进行扫描;同时测定部分免疫性状,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免疫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g.628981处存在A/G突变,共AA、AG和GG 3种基因型,狼山鸡不同基因型免疫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AA基因型个体的H/L值显著低于GG基因型个体,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含量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F2代AA和GG两个分离群体中同样发现AA型个体各项性状值均优于GG型个体。结合NLRC5基因在胸腺与脾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差异,表明AA基因型个体表现出较好的先天免疫性能,NLRC5基因g.628981(A/G)位点可作为先天免疫性状有效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为鹌鹑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积累理论资料,选择150只8周龄的优质朝鲜鹌鹑为试验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GF-I(胰岛素1号增长因子)基因检测到多态性,发现了AA、GG两种不同的基因型,在A36127G处存在碱基突变,在肌内脂肪含量上AA与GG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MyoD(成肌分化抗原)基因也具有多态性,发现了CC、CT、TT三种基因型,在T22453C处存在碱基突变,在肌内脂肪含量上CT与TT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IGF-I、MyoD基因可以作为鹌鹑肉质性状辅助选择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特征进行评估以及筛选适宜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体重在(87.61±0.54)kg共314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肌内脂肪候选基因标记IGF2基因第3内含子3072AG位点和SCD基因g.2228TC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苏淮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1.99±0.04)%,变异系数为37.13%。其中,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但公母间差异不显著。在IGF2基因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3和0.597;AA型基因型频率为0.175,AG型为0.455,GG型为0.370;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SCD基因中,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和0.583;CC型基因型频率为0.169,CT型为0.497,TT型为0.334,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IGF2和SCD基因合并基因型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IGF2和SCD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不相关,因此不能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拜城油鸡中的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探寻可用于拜城油鸡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选取96只6周龄的拜城油鸡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分别在12、18和24周龄时对其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同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MSTN基因的多态性,分析MSTN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拜城油鸡公鸡中MSTN基因存在多态性,检测到3种基因型:AA、GA、GG,GA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不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P<0.05)。在12周龄时,A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在18周龄时,G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24周龄时,A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屠体重和半净膛重均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1),全净膛重和腿肌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G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和腿肌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其余指标在不同周龄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MSTN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部分生产性能指标密切相关,推测该基因可以作为拜城油鸡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9.
鸡A-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及初步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鸡肌内脂肪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A-FABP的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并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脂肪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提供依据。运用PCR-SSCP技术检测如皋鸡A-FAB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与胸肌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后代分离群体不同基因型的时空表达规律,进行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的初步验证。研究表明,如皋鸡A-FABP基因外显子3中1 763位点存在A/G突变,引起Ser(AA型)突变为Asn(BB型);不同基因型对12周龄如皋鸡胸肌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发现,AA、AB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AA型IMF含量最高,为有利基因型;经后代分离群体Q-PCR证实,A-FABP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性别差异,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顺序:腹脂>胸肌>心脏>肝脏;在不同时间阶段,肝脏、心脏和胸肌的表达趋势一致,4周龄时达到最高值,6~12周龄缓慢下降;而腹脂在10周龄时达到最高峰,12周龄开始下降。同一组织中不同基因型个体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BB基因型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处在较低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关联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表明BB...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寡腺苷酸合成酶1(oligoadenylate synthase 1,OAS1)基因多态性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试验选取130头松辽黑猪母猪为研究对象,利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测序查找OAS1基因外显子1~8的SNP位点,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OAS1基因SNP位点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松辽黑猪OAS1基因外显子2、3和6上共检测到33个突变位点;其中在外显子2的110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110C),存在3种基因型:GG、GC和CC;在外显子3的176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C176T),存在3种基因型:CC、CT和TT;在外显子6的145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C145T),存在3种基因型:CC、CA和AA;在166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166A),存在3种基因型:GG、GA和AA;在206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A206G),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松辽黑猪OAS1基因G110C突变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C176T、C145A、G166A和G206A位点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各SNPs位点遗传杂合度均位于中等水平,为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结果发现,G110C位点GC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C176T位点CT基因型个体断奶仔猪数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C145T位点CC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G166A位点GA基因型个体断奶仔猪数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A206G位点GG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结果表明,OAS1基因外显子区存在突变位点,对松辽黑猪部分繁殖性状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