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探究保水剂替代地膜在环县旱塬地玉米种植生产上的效果,为减少地膜“白色污染”、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应用海瑞达和应物所2种保水剂的玉米种植模式下,耕地保墒、蓄墒效果明显,且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玉米株高、穗粒数、百粒重,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使用海瑞达保水剂种植模式较露地(CK)种植模式增产14.25%,增产效果明显;使用应物所保水剂种植模式较露地(CK)增产10.75%,增产效果与海瑞达保水剂种植模式相比略差。虽然使用2种保水剂种植模式在玉米农艺性状、增产效果上不如全膜覆盖种植模式,但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保水剂种植模式下地膜污染明显降低、耕地墒情良好、玉米生产性能较好,因此建议在环县旱塬地推广应用保水剂产品,尽量减少地膜使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杂种优势增产效果的日趋明显,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摸索棉花杂种优势的遗传规律及了解不同亲本的配合力,为准确而尽快地选出高优势组合,以适应棉花杂种优势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本试验在1977年初选高优势组合的基础上,继续对15个组合的杂种一代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1选好种子在生产上要选用高产、抗病、耐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在玉米产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中,紧凑型玉米逐渐被广泛用于生产,其特点是采光性好、叶面积指数和生物学产量高,种植密度可达到4000~5000株,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2优良的种植方式选择优良的适当晚熟品种,运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种植,其显著特点是增产幅度大,实用性强等。作法是以95~105cm的大垄代替以前的65~70cm  相似文献   

4.
以20个优良的普通玉米杂交种为母本,以含油量不同的10个高油杂交种为父本,配制200个杂交当代组合,旨在通过分析杂交当代粒重和油分直感的表现,研究品质性状在杂交当代的表现规律,探讨高油玉米杂交种与普通玉米杂交种配套种植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普通玉米杂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种杂交当代籽粒主要表现为:油分显著增加、百粒重增加不明显;父母本间在这2个性状上互作不显著,但农大62×187、农大62×931和沈单16×961等少数组合杂交当代百粒重有所增加。综合考虑油分、产量、父母本株高、开花期和生育期等性状后,筛选出了适合东北春玉米区和华北夏玉米区种植的不同伴侣杂交种组合,并对伴侣杂交种选育的一些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2450万公顷,平均产量为每公顷4.96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 种中的作用后,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1、品种选用不对路,耐密高产品种推广不力。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玉米品种利用的是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增产的一大优势。玉米植株高大,单株生产能力高,合理密植增产潜力大。同时,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基础。众所周知,玉米子粒产量的高低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千粒重)3个因素组成。在生产上种植密度太稀,单株生长良好,可以形成大穗,每穗的粒数多,但由于每亩穗数少,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7.
玉米胚胎阶段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玉米胚胎阶段杂种优势的利用初探》后,1984年新民师范学校和新民县大民屯农科站各自作了玉米胚胎阶段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试验。其结果证明:玉米胚胎阶段的杂种优势可以应用到玉米生产上。组配适当,增产幅度在15%左右。本文是利用沈单三号去雄接受沈单四号的花粉,在平肥地上一般每亩可比沈单三号清种多收136~175斤。  相似文献   

8.
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水)对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影响,筛选出了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保证青贮玉米原高产的种植密度下,随着龙引扁豆1号密度的增加,其混种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当龙引扁豆1号的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相一致时,二者混种的生物产量最高,过密则造成严重倒伏;追施(尿素)的施用量在225~300kg·hm-2时增产显著;灌水处理则能显著提高混种产量,最佳的灌水时期分别在苗期和拔节期,灌水量为30mm.次-1。通过对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水平等栽培模式搭配组合筛选出了龙引扁豆1号与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龙引1号扁豆播种密度47 000株.hm-2+施肥(尿素)225g·hm-2+灌水2次的栽培模式组合混种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组合增产23.28%。  相似文献   

9.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应用于玉米生产上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它既是节水增效、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也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 一、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好处 1.玉米膜下滴灌抗灾保产、旱涝保收效果明显,比常规玉米种植可增产20%以上,如遇灾年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为什么说种植紧凑耐密型品种要比种植稀疏大穗型更容易实现高产。目前,国内玉米生产前沿技术领域发展动态为理想棒型、杂种优势的育种理论之说,所谓理想棒型就是选择棒型紧凑株高适中、叶片冲上的耐密型优质品种,依靠群体增产。1为什么紧凑型组装成较大的群体光合面积加杂种优势就获得产量高呢增产的基础是增加单位群体光合面积,增产的根本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因为低密度大穗型是靠单一的杂种优势实现增产的。群体内株间竞争强对肥水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