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组合的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以无菌的小卷蛾斯氏线虫的A24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格氏线虫RS92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以及以无菌的嗜菌异小杆线虫的H06品系线虫与其自身携带的共生细菌菌株和与大异小杆线虫HNA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建立单菌组合;测定了各组合感染期线虫的致病力、干重和体内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共生细菌除了对感染期线虫的致病力产生显著影响外,对线虫干重、蛋白质、氨基酸、糖原和脂肪酸等生化物质的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测定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小地老虎技术的可行性,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9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幼虫的致病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斯氏线虫属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NC116品系、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eltiae SF-SN品系和异小杆线虫属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phora H06品系的保苗效果和防治效果,并测定了苦参碱与NC116品系混用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NC116品系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致病力最高,其对3龄、4龄和5龄的LD50分别为2.4、7.5、和31.2条/头,表明随小地老虎幼虫龄期递增,其致病力下降。盆栽玉米苗上分别施用线虫100~200条/头时,对玉米保苗效果及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控制效果依次为NC116H06SF-SN。0.8 mg/L苦参碱和NC116品系混用后,可使小地老虎3龄幼虫死亡率提高109.89%,二者表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连续传代培养对病原斯氏线虫的带菌率和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p.是近年来发现的颇具希望的一种昆虫致病线虫,它与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互惠共生。当斯氏线虫进入昆虫体腔后,排出的共生菌引起寄主败血症而使昆虫致死(poinar 1966)。因此,线虫对害虫的致病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染期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由于不同种的斯氏线虫携带不同亚种的共生菌,同种线虫中每条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的数量不同,所以对害虫显示了不同的致病力。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线虫的带菌率和每条线虫的带菌数目均与其致病力(毒力)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Biosys品系,格氏斯氏线虫S.glaseri NC52品系,长尾斯氏线虫S.longicaudum X-7品系,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和印度异小杆线虫H.indica LN2品系6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在室内对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sp.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除了嗜菌异小杆线虫,其他参试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致死率80.0%~95.0%,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嗜菌异小杆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幼虫控制效果最差,显著低于其他参试线虫。选择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进一步研究其对腰果云翅斑螟的致病效果,结果发现,其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处理24h后的LC50为22.94IJs/头。处理24h,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1~3龄幼虫的致死率(72.5%~84.7%)显著高于4~5龄幼虫(15.0%~30.0%);处理120h,对蛹的致死率仅为20.0%。研究表明,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腰果云翅斑螟低龄幼虫在室内具有一定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注射侵染和自然侵染法,测试了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同一寄主大蜡螟幼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线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注射侵染还是自然侵染法,对大蜡螟幼虫个体的致死竞争能力最强的是长尾斯氏线虫,其次是小卷蛾斯氏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的致死能力最弱。在同一大蜡螟幼虫体内时。异小杆线虫的繁殖受斯氏线虫的不利影响较大,而两种斯氏线虫的繁殖受异小杆线虫的不利影响较小。两种斯氏线虫对各自的繁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应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属小卷蛾线虫的Agriotos、Beijing和CB163个品系,格氏线虫的NC34品系,以及异小杆线虫属嗜菌异小杆线虫的E67品系对蔗扁蛾进行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卷蛾线虫Agriotos和Beijing2个品系对蔗扁蛾幼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应用注射法将含侵染期线虫1000~2000条/ml线虫悬浮液约200ml注入巴西木受害部位表皮下,5d后防治效果达7363%。  相似文献   

7.
一、绪言Bovien(1937)首次报道了感染期的斯氏线虫Steinernema bibionis与细菌有共生的关系。以后,Weiser(1955)和Dutky(1959)分别发现昆虫病原线虫S.feltiae(=Neoaplectana carpocapsae)的捷克品系及DD—136品系与细菌亦有类似的关系。现已证明:至少有二个属的昆虫病原线虫可携带并将细菌释放到活昆虫寄主的血淋巴中。这些线虫为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  相似文献   

8.
淀粉凝胶电泳在异小杆线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昆虫天敌》1989,11(3):104-109
本文以淀粉凝胶电泳及酶的专一染色方法研究了采自广东、福建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异小杆线虫。线虫同工酶的相对电泳迁移率经平均欧氏距离及UPGMA公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7个品系异小杆线虫可分为2~3种;一种被鉴定为Heterorhabdis helicthidis的线虫NZ品系与模式品系不同,而H.bacteriophora与H.heliothidis可能为同种;采自广东和福建的二品系异小杆线虫与已定名的二种线虫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条件下,芜菁夜蛾斯氏线虫、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分别为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一种线虫的生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致病杆菌,测试对线虫的恢复发育、性比、后代产量及形态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致病杆菌的专化性低于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在3种致病杆菌上均可发育,但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发育率显著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长尾斯氏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仅在其各自共生细菌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发育。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在伯氏致病杆菌上发育后的雌雄比为1.77,而在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上仅为0.77和0.74;在伯氏致病杆菌上的产量高于X.ehlersii和X.budapestensis;在伯氏致病杆菌和X.ehlersii上产生的侵染期幼虫长度显著大于X.budapesten-sis。对3种致病杆菌上培养产生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体内携带的细菌进行分离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除可携带其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外,还可携带X.budapestensis,但不能携带X.ehlersii。  相似文献   

10.
韩日畴 《昆虫天敌》1991,13(4):198-201,193
Steinernema和Heierorhabditis属昆虫病原线虫作为生物防治因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这类线虫感染期幼虫肠腔中专化性地携带Xenorhabdus属共生细菌。近年来,明确了Xenorhabdus共生细菌对线虫大量培养的作用,筛选了廉价、方便的线虫人工培养基,从而导致了线虫的商业化生产。自五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末,我国从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引进了大批Steinernema与Heterorhabditis线虫,同时也从土壤或自然寄主中分离出许多本国线虫种或品系(李丽英 1979;戴冠群 1984;王国汉 1984;刘杰,李丽英和王国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