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甬优8号超高产形成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结果发现,甬优8号12 75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有效穗216.75万~228.60万穗/hm2,每穗粒数238.4~265.3粒,总颖花量54 498万~57 504万朵/hm2,结实率84.7% ~ 87.6%,千粒重28.12 ~28.42 g;甬优8号超高产栽培群体动态特征表现为“前小、中稳、后强”,通过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等技术途径可以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2.
晋稻8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10年试验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从施氮量、施氮方式、栽插密度方面研究晋稻8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8个处理中,施氮量210 kg/hm2、栽插密度22.8万穴/hm2、施氮方式不同的2个处理产量排前2位。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更适合晋稻8号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在施氮量、施氮方式相同时,产量及穗粒性状都是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表现好,表明该密度适合晋稻8号栽培。施氮量21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按3∶3∶4的施氮比例,栽插密度22.8万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其在有效穗、成穗率、结实率、千粒质量上表现较突出,是3个因素的最佳组合,适合在晋稻8号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栽培密度24万蔸/hm2、27万蔸/hm2、30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较高,尤其以密度27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有效穗数29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1.2粒,每穗实粒数132.4粒、结实率77.3%,产量9466.97kg/hm2;再生稻有效穗数377.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66.5粒,每穗实粒数50.2粒、结实率75.5%,产量3350.17kg/hm2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徽两优6号特征特性·在凤台的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徽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和在凤台的产量表现,并概述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基于已有徽两优6号的选育、试种、示范和推广试验结果进行概述。[结果]徽两优6号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被农业部任命为超级稻。该品种具有形态优良,抗倒性强;实粒数多,灌浆速度快;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产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米质优,食味好。2009年在凤台县的抽查调查表明,有效穗数平均为262.80万穗/hm2;穗粒数平均为197.1粒;每穗实粒数平均为168.5粒;结实率平均为85.5%;千粒重平均为28.0 g;理论产量平均为12.40 t/hm2。要获得高产,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肥床旱育秧技术和大田栽插管理。[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徽两优6号在凤台及在条件相似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和两优1号在灵川县种植表现株型较紧凑,苗期丛生,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性好,米质优。2017年在潭下镇河边村中稻连片种植3.34 hm2,平均产量9 647 kg/hm2,最高产量9 863 kg/hm2。本文介绍了和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块不同类型双晚秀水52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秀水52产量在8 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1.34~94.70cm,穗长14.17~14.51cm,有效穗409.05~424.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86.70~91.81粒,结实率89.46%~92.29%,千粒重25.38~25.67g,预估产量8 481.5~8 735.9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三性状与产量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416.85万穗/hm2、穗总粒数89.25粒、结实率90.88%时,预估产量为8 608.7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1982-2007年审定的84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4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为4 425.75~8 181.15 kg/hm2,平均6 136.44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平均增产6.20%.不同区域类型品种的产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淮北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 687.01 kg/hm2,比淮南品种平均高1 227.10 kg/hm2.江苏省小麦产量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6年来年均递增1.4%,淮北品种年均递增0.8%.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淮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600万/hm2左右,穗粒数33粒以上,千粒重43 g以上;淮南品种进展更为显著,产量 6 750 kg/hm2以上的淮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480万/hm2左右,穗粒数38粒以上,千粒重40 g 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引进的5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植株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了生育期、株高、穗长、小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在晋北地区均能成熟;远杂2号株高最高,达到130.7 cm;远杂2号的穗长最长,为17.9 cm;坝莜13号的小穗数最多,为63.4个,但与其他品种无差异;坝莜13号的单株粒数最多,为171.2个;坝莜13号单株粒质量最大,为3.51 g;远杂2号的千粒质量最高,达25.66 g;坝莜14号3 a平均产量最高,为3383.33 kg/hm2,燕科2号平均产量最低,为2777.78 kg/hm2.各农艺性状的权重依次为生育期>产量>穗长>小穗数>株高>单株粒数>千粒质量>单株粒质量.远杂2号的加权关联度最大,坝莜13号次之,坝莜14号、燕科2号和定莜9号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位列第3~5位.灰色关联度综合鉴定表明,远杂2号和坝莜13号2个品种在生产性能上表现良好,适宜在晋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种植密度、播种期和施肥量为试验因子,建立了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优选出了聊玉19号单产≥10500kg/hm2的配套栽培技术:种植密度51423株/hm2,播种期6月10日至12日,施N345 5kg/hm2、P2O5169 2kg/hm2、K2O211 6kg/hm2。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指标:穗数51476个/hm2,穗粒数586 2粒,千粒重357 8g,容重742 5g/L,穗长20 8cm,穗粗5 1cm,秃顶长0 14cm。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270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宁冬11号冬分蘖力、成穗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均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全部降低;施氮量对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分别在180kg/hm2和270kg/hm2时达到峰值。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率、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均降低,且对结实小穗数和穗粒质量的影响显著。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宁冬11号在适宜播期的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270kg/hm2,播种密度600万/hm2。  相似文献   

11.
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春4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陇春8139/陇春8号为母本、68-73-2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2016 — 2017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25.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39%。2018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5 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206.3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23.09%。陇春40号属春性中早熟普通小麦,生育期 100 d,平均株高 87 cm,平均穗粒数24.5 粒,千粒重 43.79 g,容重 780 g/L。穗长方形,红粒角质。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4 g/kg、湿面筋352 g/kg,面团吸水率61.3 mL/100 g。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落黄好。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春麦类型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新两优6号(新安S×安选6号)在全椒县农业示范园区连续3年示范试验,平均实收单产8400kg/hm2,全生育期140~144d,有效穗220.5万穗/hm2,每穗198.2粒,千粒重28.5g,抗倒伏性和抗病性都强,12项指标中有10项迭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小麦新品种苏麦8号的示范推广,对其在江苏淮南地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试点苏麦8号的产量均在6 75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可以达到9 607.50 kg/hm2,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增产潜力;参试品种(系)中,苏麦8号的丰产性效应最高(1.563 2),试点间的产量变异度为1.741 5,综合评价较好;苏麦8号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穗粒数,穗数的变异系数为最小;而其产量水平的提高受穗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受穗粒数的影响最小。为获得高产稳产,苏麦8号应通过田间措施,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孟津县2003年旱地小麦受旱灾影响,除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明显下降外,最突出的症状是穗部干尖严重。据调查,1郾0万hm2旱地麦田不同程度表现出病状,穗粒数平均减少4郾5粒,其中有3533hm2的小麦,穗粒数减少8郾5粒,减产15%左右,仅此一项就减产607郾3万kg。为了探索小麦穗部干尖的生理机  相似文献   

15.
运用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山东省旱地小麦组枣庄点对照品种鲁麦21号产量、容重的稳定性参数,结合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的方法,鉴评小麦品种的原适性和广适性。试验结果表明,2015—2016年度,鲁麦21号小区产量平均为10.472 kg,折合产量平均为8 726.67 kg/hm2,标准差0.196 5 kg,变异系数1.876%。在该试验年度各组地点条件下,鲁麦21号产量结构三要素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0.655 8)>穗粒数(0.069 2),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137 2,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穗粒数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422 3,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在2015—2021年度,5个年度小区产量均值104.186 kg,变异系数11.838%,折合产量平均为7 833.53 kg/hm2。在试验年度地点条件下,鲁麦21号产量结构三要素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0.772 4)>穗粒数(0.636 5)>千粒...  相似文献   

16.
协优 5 7肥东县 3a制种 ,平均产量 3 .2 5t/hm2 。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 3 .0t/hm2 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母本有效穗 3 0 0万~ 3 60万 /hm2 ,总颖花数 2 .2 5亿~3 .0 0亿 /hm2 ,结实率 45 %~ 5 5 % ,千粒重 2 7.0g。主要栽培措施 :( 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 ;( 2 )培育多蘖壮秧 ;( 3 )加强大田管理 ,搭好丰产苗架 ;( 4 )喷好激素 ,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8块不同类型双晚武育粳7号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武运粳7号单产8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8.6-102.3cm,穗长15.0-15.8cm,密度30.0-33.0万/hm2,有效穗360.0-375.0万/hm2,穗总粒数120.1-129.7粒,结实率77.7%-80.7%,千粒重25.8-26.2g,理论产量9079.5-9769.5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3性状与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367.05万/hm2、穗总粒数124.87粒、结实率79.18%时,预测单产为8799.0kg/hm2.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进行杂交中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新强8号、丰两优1号、华安501、新两优香4株型较好,分蘖成穗率高,茎秆粗壮,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倒伏,在和县可作一季中稻栽培。两优100、丰优293株型适中,产量均在8 250.0 kg/hm2以上,可作搭配品种,在中等水平地力上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新品种酒春1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持续发展,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新品系酒9194为母本,引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9913-1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5 a连续单株选择,2015年稳定出圃。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87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4.24%。2020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生产试验,6试点平均折合产量8 339.3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8.03%。生育期103 d,株高90.0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数649.2万穗/hm2,穗粒数41.06粒,千粒重46.3 g,容重787.4 g/L。该品种品质优良,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地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晋稻13号为试材,设置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从210 kg/hm2增加到240 kg/hm2时,晋稻13号营养生长期延长,分蘖量加大,产量在2个栽插密度水平下都降低,成穗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下降,表明过多的施氮量不适合晋稻13号的生长和产量形成;不同的栽插密度下,随着施氮量增加,栽插密度较小的处理各项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好,表明施氮量增加,稀植有利于提高农艺性状及产量;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适合的群体株型,穗大粒多利于提高产量,试验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和成穗率。6个处理中处理3即施氮量210 kg/hm2、栽插密度24.9万穴/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成穗率、结实率表现较突出,产量优势明显,适合在晋稻13号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