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土壤链霉菌CaiF1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辉  张茜  曾建民  李少华  谭志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37-21039
[目的]从土壤链霉菌CaiF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抗菌物质,并研究该物质的活性。[方法]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纯化抗菌物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粉病菌为指示菌进行活性研究。[结果]土壤链霉菌CaiF1发酵液中抗菌物质得到分离纯化;该物质在pH 2.0~10.0、100℃和紫外照射24 h条件下抑菌活性几乎不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69.7%。[结论]分离纯化的土壤链霉菌CaiF1抗菌物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为其结构鉴定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黎晶晶  王旻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17-3719
[目的]初步研究1株链霉菌中的活性物质SMN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对链霉菌中的活性物质SMN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研究SMN的抑菌谱和抗肿瘤活性以及Ca2+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来吸附链霉菌发酵物中的活性物质,吸附量大,解吸附容易,操作简单方便。通过HPLC比较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活性物质的峰面积,国产的大孔吸附树脂AB-8和D312均高于进口树脂Diaion HP20。SMN仅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耐药菌株有抑制活性,且抗菌活性具有Ca2+依赖性,对6种肿瘤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SMN的抗癌活性与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结论]活性物质SMN在抗菌和抗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球孢链霉菌JK-1抗菌物质的基本理化性质.[方法]以稻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球孢链霉菌JK-1发酵滤液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度、蛋白酶K处理和硫酸铵盐析之后的抑菌活性;采用硫酸铵盐析对抗菌物质进行初步提纯,并通过超滤的方法初步测定该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球孢链霉菌JK-1产生的抗菌物质在高温和蛋白酶K处理的情况下抑菌活性显著降低,在pH2 ~ 11条件下抑菌活性无显著变化,而pH≥11的强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显著降低.饱和度为50%的硫酸铵即可将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完全沉淀下来,超滤发现其分子量在10 ~ 30 kD.[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球孢链霉菌的田间应用及其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天然抗菌物质新资源,从海洋放线菌库中筛选到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唐德链霉菌(Streptomyces tendae)。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发现该菌株在2216E液体培养基中28℃摇瓶培养96 h,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通过抗菌活性示踪和多级色谱方法对该菌株所产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研究发现该菌株所产的两个抗菌活性化合物分别为2-Hydroxy-3-propyl-hexahydro-pyrrolo[1,2-a]pyrazine-1,4-dione和3-Propyl-hexahydro-pyrrolo[1,2-a]pyrazine-1,4-dione,均为环二肽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李其利  宁平  郑露  黄俊斌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682-1687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球孢链霉菌JK-1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影响,明确该菌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别测量球孢链霉菌JK-1的菌体干重,并以稻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JK-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LB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体生长,PSB培养基最有利于产生抗菌物质.JK-1在10~35℃范围内均可以生长并产生抗菌物质,25℃为菌体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温度.JK-1在PSB中培养5d菌体干重可达最大值,培养7d抑菌活性可达到最大值.适宜于JK-1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pH值范围为6~8,最适为pH 7.JK-1能够有效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其中分别以甘油为碳源和酪氨酸为氮源时生长最好;以麦芽糖为碳源和硫酸铵为氮源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强.[结论]球孢链霉菌JK-1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的PSB培养基,25℃条件下培养7d,甘油和酪氨酸最适于该菌的菌体生长,麦芽糖和硫酸铵最适于产生抗菌物质.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采自陕北沙漠的沙土中分离出一株链霉菌A1。通过对其进行的包括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初步确定其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较强的抗真菌和细菌活性。盆栽试验中,A1菌株的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达到87.85%,治疗效果也达到81.1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A1菌株的发酵液对黄瓜霜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78.97%,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树脂从炭样小单孢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抗生素的可行性,并探讨树脂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方法]采用琼脂糖扩散方法检测发酵液中抗生素的生物活性。[结果]717阴离子树脂能够吸附炭样小单孢菌发酵液中抗生素。在pH5.0,吸附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717阴离子树脂的吸附量为1 221 U/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结论]该研究将为分离纯化炭样小单孢菌发酵液中抗生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筛选能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的生防菌株。[方法]对从土壤中分离到的链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和理化性质采用管碟法进行了测定。[结果]离体条件下,发酵液具有耐热性,在100℃以下仍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pH值3.8~9.0),拮抗能力无明显差异,其中在接近中性条件下拮抗活性较强。拮抗物质经胰蛋白酶处理后,拮抗活性亦无明显变化。经终浓度为2 mol/L(NH4)2SO4处理过的粗发酵液,其上清液与沉淀均具有拮抗活性,沉淀经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证明其拮抗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结论]1#链霉菌具有很好的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舟山常见潮间带海洋动物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共附生放线菌,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同时鉴定拮抗菌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海洋来源产抗菌物质的菌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舟山几个潮间带海洋动物中获得放线菌菌株。点种法初筛后获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菌株;酶标仪法定量测定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法复筛获得高效拮抗菌株;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念珠球菌(Monilia albican)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抗菌谱。[结果]对典型菌株GP57和GT16进行生理生化、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分子鉴定,其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似度分别为99%和100%,其中GT16鉴定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结论]海洋共附生微生物中,海洋放线菌可能是一类很好的产抗菌活性物的菌源,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笑颖  雷白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127-16128,16130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将无抑菌活性的右旋磷霉素转化为有抑菌活性的左旋磷霉素的链霉菌菌株。[方法]用平板稀释法从土样中分离链霉菌,再将获得的链霉菌接种在含有右旋磷霉素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培养,取上清液采用纸片法进行生物检测。[结果]通过对抑菌圈产生情况的分析,初步确认从土样中分离获得的121株链霉菌中有4株能将无抑菌活性的右旋磷霉素转化为有抑菌活性的左旋磷霉素。[结论]该研究为工业上磷霉素的转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6株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初步鉴定及其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鉴定6株放线菌种类,并测定其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6株放线菌菌株种类,以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测定6株放线菌菌株发酵产物的杀菌活性。[结果]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表明,6株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生物测定结果表明,500μg/m l的6株放线菌发酵产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番茄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在80%以上。其中,GZ-204和GZ-331菌株发酵产物对小麦根腐病菌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7.8%、98.2%和99.5%、94.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Z-204和GZ-331菌株发酵产物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8.8%和87.1%,治疗效果为62.4%和68.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GZ-204和GZ-331菌株发酵200倍稀释液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0.5%,69.2%。[结论]研究结果为新型土壤放线菌源农药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百菌清、灰霉净、疫霉净3种烟剂,采用烟熏法对温室黄瓜白粉病进行防治。[结果]3种烟剂中,百菌清烟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最佳,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用药,每次施药量为1500 g/hm^2,施药间隔期8 d,连施4次,防治效果可达90.7%以上。[结论]百菌清烟剂可以在温室黄瓜白粉病的化学防治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葡萄霜霉病抗性蛋白(MrRPV1)LRR结构域对葡萄霜霉菌特异性识别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葡萄与霜霉菌间的互作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将MrRPV1和白粉病抗性蛋白(MrRUN1)两个蛋白的LRR结构域互换,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转化至感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欧亚种西拉葡萄胚性愈伤组织中以获得转基因植株,并通过DNA、RNA分子水平检测和室内接种试验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共获得7个RGA10-8LRR阳性转基因(重组了MrRPV1蛋白LRR结构域)株系和6个RGA8-10LRR阳性转基因(重组了MrRUN蛋白LRR结构域)株系.在7个RGA10-8LRR阳性转基因株系中,仅RGA10-8-13阳性植株表现出与MrRPV1转基因苗S8-1一致的坏死斑点,肉眼观察不到白色霜霉状物,但7个阳性转基因系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白粉病抗性.在6个RGA8-10LRR阳性转基因株系中,RGA8-10-3和RGA8-10-28两个株系表现出对白粉病的抗性,有35%左右的细胞表现出细胞程序性坏死(PCD);RGA8-10LRR转基因苗均不抗霜霉病.[结论]MrRPV1的LRR结构域可能介导对葡萄霜霉菌的特异性识别,而MrRUN1的LRR结构域可能介导对白粉病菌的特异性识别.  相似文献   

14.
杨静玲  刘建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72-21073,21076
[目的]测定并分析压砂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18S rDNA序列。[方法]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甜瓜主栽品种"玉金香"发病植株上分离白粉病病原菌,采用Chelex-100法从其分生孢子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18S rDNA序列,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压砂甜瓜白粉病病原菌属单囊壳属(Podosphaera)。[结论]为生物防治压砂甜瓜白粉病和抗白粉病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活性和田间防治作用。[方法]以长春密刺黄瓜苗为材料,接种田间自然发生黄瓜白粉病菌,进行室内保护试验和田间试验,观察不同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棉籽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葵花油6种植物油乳油稀释至10、5ml/L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室内的保护效果,植物油乳油与对照药剂三唑酮乳油相当,田间防治效果植物油乳油防效多数都在60%~75%,与对照药剂三唑酮乳油稀释1ml/L的防治效果69%~70%也相当。[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与苦瓜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加快苦瓜抗白粉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白粉病野生苦瓜MC18为父本、高感白粉病苦瓜栽培种MC1-2为母本创建F2代分离群体;经单株抗病性鉴定后,以BSA法构建F2代单株的高抗和高感白粉病苦瓜DNA近等基因池;利用SRAP技术筛选多态扩增片段,对仅在抗白粉病近等基因池和父本中出现的差异片段进行同收、测序、比对和转化成SCAR标记,并利用已知抗病性的单株DNA分析标记与苦瓜抗白粉病的相关性.[结果]从1188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稳定阳性差异条带的引物组合5对,其中ME20EM5引物对扩增的差异条带长度为332bp,与葡萄抗体蛋白基因(抗性基因)的DNA序列有较高相似性,并将其成功转化成与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大小为320 bp的SCAR标记.[结论]开发的SCAR-ME20EM5分子标记可用于苦瓜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消长动态。[方法]于2006年调查聊城市城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同时对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在聊城市城区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关键是抓住关键时期,统一行动,综合防治。[结果]该研究为聊城市城区综合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淮南片近年国审小麦品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家春  邓贺明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46-10448
[目的]为小麦抗病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淮南片45个国审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的抗性。[结果]对白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2、2、21、20个,对赤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1、4、4JD个,对纹枯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4、25、16个,对叶锈病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1、1、2、25个。对条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6、8、8、5个,对秆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0、7、12、3个。[结论]供试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较差,而对3种锈病的抗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董华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20-8122
[目的]探讨番茄与玉米间作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以6629、金矮红、豫星3个番茄品种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番茄与玉米间作对番茄白粉病的控制效果。[结果]番茄与玉米间作对番茄白粉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6629的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1.1%;其次是金矮红,相对防治效果为49.5%;豫星最低,为30.4%。[结论]该研究为番茄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