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牛业科学》2010,(5):73-73
以秦川牛肉用选育为目标,采用分子育种等技术,研究了影响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21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发现了123个SNP位点,其中72个为首次发现;分布在15个基因上的20个分子标记位点与秦川牛生长及胴体性状显著相关,其中13个标记在秦川牛上首次发现;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确定了6个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2.
为尽快解决通辽地区无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牛群肉用生产性能,制定了科尔沁肉牛新品种(类群)培育方案。本方案是在科尔沁牛基础上采取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肉用性状进行选育,培育肉牛新品种。育种方案包括新品种定向、育种任务、预期指标、育种方法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牛肉的经济性和肉品质要求提高,培育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更加良好的肉牛品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动物育种逐渐从表型性状研究向基因调控发展,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选择目标性状,分子育种技术提高了品种培育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且繁育的后代优良性状更加稳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新疆肉牛分子育种的应用较少,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且存在着经费不足和育种场规模小、难以获得足够的样本等问题。本文综合阐述了分子育种的概述、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和新疆肉牛分子育种现状,旨在为新疆肉牛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全面地概述了中国内牛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一介绍了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历史背景,开展分子育种的必要性,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成就与现状、问题和展望.重点汇总了DNA分子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关系研究的成就,包括肉牛生长发育、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方面候选功能基因的研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比较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进化等方面.指出了中国内牛分子育种研究还存在不够系统、研究经费不足、样本量偏少和研究群体不够稳定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加快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思路、措施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牛GBP4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及其对5个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200头秦川牛和100头夏南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GBP4基因拷贝数变异。[结果]分析发现,GBP4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分布在2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秦川牛群体存在Gain和Normal两种类型;夏南牛群体存在Gain,Normal和Loss三种类型;其中Gain为拷贝数增加型,Normal为拷贝数不变型,Loss为拷贝数减少型。该基因拷贝数变异类型与秦川牛和夏南牛5个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显示,GBP4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秦川牛体高显著相关(NormalGain P=0.046)。[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BP4基因拷贝数变异可以作为秦川牛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秦川牛,千百年来一直是关中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粪肥来源,建国后,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运用国际育种先进技术,选出优秀公牛,授配主产区大批秦川母牛,配合其他措施,从而加速了秦川牛的选育,使之很快由役用型转变为肉用型,形成了秦川肉牛新品系。经屠宰测定,其肉用,役用性能不仅大大高于50年代调查时测定的指标,而且其中一些肉用性能指标与国际著名的肉牛品种相比也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期为我国地方黄牛生长性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和秦川牛4个品种共计424头中国地方黄牛为材料,以与牛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PPARα为目标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PCR-RFLP结合DNA池测序等技术,对其第7外显子(PPARα_exon7)进行遗传特征分析,检测SNPs,并分析该序列的多态性与试验黄牛生长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PPARα基因(AC_000162.1)exon7的164bp处发现了一处SNP(C/T),检测出CC和CT两种基因型。群体遗传分析显示,该位点在试验牛群体中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在体斜长指标上,两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表明该位点有可能作为黄牛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之一,应用于中国地方黄牛的分子遗传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子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数量遗传学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为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与传统的育种方法比较,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分子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进行选择,因此选种和育种的准确性更高。文章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在肉牛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为肉牛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秦川牛肉用选育及其技术策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近几年来,我国肉牛生产发展很快,但生产水平较低,平均产肉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自己培育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要大力发展我国的肉牛生产,除了利用国外优秀的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我国地方黄牛外,还必须培育自己的肉牛品种。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市场变化入手,对秦川牛作了评价,回顾了它的选育历史,指出了现时期秦川牛肉用选育方向的紧迫性。在分析了秦川牛的优点及其与国外著名肉牛品种相比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秦川牛选育的主要目标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选择和建立核心群、建立健全秦川牛的选育体系、建立选育协作组、开展联合育种、导入适当外血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秦川肉牛的分子育种等,以早日培育出秦川肉牛新品系,使所形成的秦川肉牛新品系,在秦川牛现有经济类型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与改造,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促进肉牛产业化发展。这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分析安秦、和秦、和安秦三种杂交肉牛的产肉性能。[方法]选择和秦、安秦和安秦杂、秦川肉牛各5头作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三种杂交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高档肉产率等指标,并进行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杂交组合各分析指标均高于秦川牛,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作为中国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具有独特的遗传性能.本文从秦川牛的分子群体遗传特征及起源、进化、经济性状、分子遗传标记及相关功能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秦川牛分子育种的前景及目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和扩繁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秦川牛、本地黄牛、平凉红牛3个群体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及屠宰试验。[结果]各测定月龄体重,平凉红牛都显著高于秦川牛和本地黄牛(P〈0.05),增重速度快;各测定月龄体尺,以平凉红牛较高,体格增大、胸部变宽、管围变粗、体躯紧凑,较好的继承了其父本的肉用体型;平凉红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590.00 kg、62.76%、52.90%、85.84 cm^2,高档优质牛肉比例增加,均优于本地黄牛。[结论]利用秦川牛、利木赞牛、南德温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分析宁夏地区各品种改良牛群的改良情况,本研究对宁夏中卫山羊场、夏华育肥场、王强养殖场等6个养殖场的杂交肉牛群体的152头成年公牛进行了体尺、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的测量。[方法]利用肉牛选择指数(Beef Purpose Index,BPI)分析了牛群的经济类型。[结果]显示,50头秦川牛成年公牛的平均背膘厚及其眼肌面积分别为1.98 mm和28.25cm2,平均BPI为4.04,属役肉兼用用型;102头各品种杂交成年公牛的平均背膘厚及其眼肌面积分别为2.67 mm~4.09 mm和35.44 cm2~55.16 cm2,平均BPI为5.33~6.21,属肉役兼用型。[结论]各品种改良牛群在经济类型上有别于秦川牛,且在体尺、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方面也比秦川牛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肉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发育正常、健康无病、经标准化育肥、年龄为24月龄的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5头进行屠宰及胴体分割,测定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等产肉性能指标,并对里脊、西冷、眼肉、上脑、臀肉、胸肉、黄瓜条、牛腩、肋条肉、牛前10个部位取样进行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剪切力、失水率、系水力和熟肉率8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日增重、屠宰率、产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等生产性能较传统秦川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经过标准化育肥,24月龄时已具备良好的肉用生产性能,达到国际优质肉牛品种标准;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胴体不同部位间肉品质差别较大,通过对其10个部位牛肉品质评定,西冷、上脑、里脊、眼肉为高档肉,肋条肉、臀肉、黄瓜条为中档肉,牛腩、胸肉、牛前为低档肉。  相似文献   

16.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分子育种技术在肉牛新品种培育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DNA标记辅助选择是最常用的分子育种技术,详尽概述了DNA标记辅助选择对于遗传力低的性状如肉质性状和屠宰性状等的改良效率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将在牛品种培育中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传统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辅助选育出产肉量高、肉品质量优的肉牛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综合评价支撑平凉牛产业发展的集成配套技术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跟踪调查和现场测定的方法,对生长发育跟踪调查和肉用性能测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平凉红牛各月龄体重均提高10%以上;10-24月龄日增重达663.1 g,提高10.55%;胴体重、净肉重分别提高16.16%和13.73%;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2.52和1.17个百分点;高档肉块重达23.00 kg,增加2.98 kg,可增加经济效益357.6元。[结论]通过普及应用集成配套技术,饲养的肉牛生长发育和肉用性能明显改善,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