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旱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疏透度、宽度、高度以及风向与林带夹角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稀疏型结构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最高达34.27%,平均为32.69%;疏透型次之,为25.12%;通风型最差,为20.98%。β为0.30~0.50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风向与林带夹角的正弦值与防风效应呈正相关;β为0.30~0.50时,宽度为2H~5H(H为林带平均高度)的林带防风效应相差不大,超过5H时林带的防风效应随其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当气流进入林网区域后,风速在前4条林带呈减弱趋势,减弱幅度最大的是第1条林带,在第4条林带后风速开始恢复。【结论】林带的疏透度、宽度、高度和风向是决定单条林带防风效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224团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林业调查,结合林带疏透度和防风效能,分析了各林带的防风效能。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树种配置、疏透度有密切的关系,乔灌混交林的防风效果优于乔乔混交林,并且乔乔混交林的防风效果优于纯林,防风效益最差的是灌木林。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防风效能为33. 69%,疏透型次之,平均为24. 29%,通风型和紧密型防风效果最差,防风效能分别为20. 05%、17. 91%。林带防护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32%~47%。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以乔灌混搭(新疆杨×胡杨×柽柳)的配置模式进行防护林的营造。  相似文献   

3.
护田林在争取非湿润地区农业稳产丰产中的显著作用,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并相应地进行了广泛的观测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却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林网小气候效应的研究及其工作法,则还很少有人涉及。护田林小气候效应基本上是一个物理过程,直接或间接地由林带或林网的防风作用所引起所制约。迄今为止,野外研究林带防风作用(及其他小气候效应),都是在林带背风(以及迎风)面垂直林带距离林带不同树高倍数(H数)处设置观测点,经过多条林带多次观测得出不同林带结构、宽度、害风与林带的交角、下垫面,或者进一步考虑害风强度的不同等条  相似文献   

4.
吉林水田防护林防风效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10条典型林带的结构因子和防风效能进行调查,分析了林带结构因子与防风效能有效防护距离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带结构不同,导致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显著,并且依据防风效能将水田防护林分为3类:Ⅰ(3、4、6、8)、Ⅱ(2、7)、Ⅲ(1、5、9、10),有叶期防风效能(E有叶期)和无叶期防风效能(E无叶期)较好的林带分别为第3、4、6、8条林带.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是-60~160 m。第3、4、6、8条林带结构的防风效能较好。防风效能与林带结构因子分析表明,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E有叶期E无叶期呈显著正相关,胸径与防风效能呈负相关,而且其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适宜值范围分别为4~7 m、0.31~0.39和0.63~0.75之间,胸径的适宜范围为<32 cm。  相似文献   

5.
林带结构是林带防护特征之一。由于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性能不同,因此人们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营造防护林带的目的,选择设计不同结构的林带。林带的基本结构类型通船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正确划分林带结构,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林带结构的防风性能。目前人们对于林带结构的命名与划分比较混乱,如对上下均匀透风的林带,有的研究者命名为稀疏结构林带,而另一则命名为疏透结构林带,后者的命名则与林冠部分稀疏而  相似文献   

6.
马建波 《农村科技》2014,(10):63-64
<正>为使巴里坤县防护林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现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防沙、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能,需大力发展建设防护林体系。一、林带防风作用林带的防风作用,取决于2个互相制约的因素。一是从林带上空越过的气流,在林带背风面下沉的速度和距离;二是气流穿过林带后能量减少的程度。1.林带结构与防风作用林带结构是指组成林带各林木的枝叶,在整个林墙上分布的层次和密集程度,它直接与树种组成和宽度有关。根据林带外貌和透光孔隙分布状况,可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分析风洞实验的资料,确定了无林坡地迎风坡风速与理论值间的比例关系,基本解决了坡地林带风速对照点的问题,并通过定点常规气象观测研究了坡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林带的防风、温度、水分效应,进一步阐明了林带不仅可以降低风速、减弱蒸发、提高湿度、增加农田含水量,而且可以减轻高温和低温的危害,是平原地区农田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受风沙灾害严重威胁,为科学评价和系统优化铁路防护林配置模式,基于野外调查,开展新疆杨、柽柳防护林防风效果风洞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风速降低幅度及有效防护距离随着林带数目的增加而增长。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在林带后5~15 m范围内差别显著,且林带数越多,防风效能越高,20 m后防风效能趋于一致。若防护目标与林带相距超过20 m,则选择6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15~20 m,则选择8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在15 m以内,则选择10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  相似文献   

11.
对风水复合侵蚀区两种常见植物的四年生同龄沙棘和柠条植株采用人工移植的方法,利用HTSW-18多通道风向风速监测仪观测林带在不同株距和行距配置方式下的防风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林带均能有效降低风速。在相同的株距和行距的情况下,柠条林带防风效果明显优于沙棘林带。两种植物林带均是随着株距的减小,林带的防风效果逐渐增大。随着行距的增大,植物林带的防风效果逐渐减小。两种植物均增大地表粗糙度,柠条林带对粗糙度的影响是对照点的25倍,沙棘是对照的17倍。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省农安地区成熟防护林的农田林网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4条林带构成的林网,平均降低风速30.4%,最低风速出现在观测区背风面的3 H~10 H处,降低60%。林网内背风面1 H~10 H处和迎风面3~5 H处为增温区,日平均增温0.4~1.0℃。而林网内背风面15 H~35 H处和迎风面6 H处为低温区,日平均增温在0.3~0.5℃。2行林带在有效防风距离以内,相对湿度的提高最低,平均提高6.3个百分点。12行林带次之,平均提高10.1个百分点。6行林带最好,平均提高20.4个百分点。林网内玉米平均产量9 211.9 kg/hm2,比对照区增加14.1%。3~10 H增产幅度为17%~25%,属于增产率最高区。可见,农田防护林具有非常明显的防风效应、水热效应和经济效益,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为快速、准确地测定防风林林带疏透度,建立林带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为防风林建设及调整提供合理化意见。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防风林林带照片进行自动识别,通过Otsu算法自动将树木实体区域和孔隙区域分割,从而测定林带疏透度。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采用Otsu算法测定林带疏透度的方法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该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能够快速、准确测定防风林林带疏透度。防风林疏透度与林带行数、棵数、枝下比例、株行距、密度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构建疏透度与林带行数、密度间的关系模型:β=-0.060 1N-0.065 8ρ+0.810 9(R2=0.961 3,P=0.000 29)。根据建立的防风林林带疏透度与林带结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可对防风林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化的指导,使其发挥更好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经济林、防护林防护效益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风速仪对塔里木河下游梨园和防护林带1 m高度处离观测对象不同距离风速进行实地观测,使用铁杆法测量其积沙量,并对其积沙形态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林分防风效益和阻沙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背风面距林带1~20 H,防护林带防风效能最大,达41.11;;距迎风面1~7 H,梨园防风效能最大,为76.74;.梨园和人工防护林带的阻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梨园平均阻沙量大于林带.阻沙峰值在林缘前部,林带的阻沙范围大于梨园,阻沙峰值在林缘背部.防风效益的大小与林分平均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关.树高越高、枝下高越高,防护范围越大但防风效果降低;树木冠形越大,防风效果越好.阻沙量的大小随观测范围内防风效能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人工植被防风阻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三种人工植被 (梨园、林带、片林 )不同部位的风速、积沙量及其积沙形态特征进行观测与分析 ,比较了不同人工植被防风效益与阻沙效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在迎风面 1~ 1 0H范围内片林的防风效能最大 ,为 2 2 % ;在林内距迎风面 1~ 7H范围内梨园防风效能最大 ,为 6 8.8% ;在背风面 1~ 2 0H范围内林带防风效能最大 ,为 32 % .植被阻沙量大小次序为 :梨园 >片林 >林带 .在植被的作用下 ,积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影响防风效应的多种因素,对大风绕橡胶及防护林带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林带视为符合空气动力特性的多孔介质模型,通过分析林带内部结构对绕林流场的影响,构建林带二维模型。在k-ε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正,借助CFD软件模拟了大风绕林后的流场。比较了2种流场中的沿流相对风速的变化,并对模拟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3种树高下的防护林带后的防护距离差别不明显,且树越高,承受的风压越大;相比通风型林带,紧密型和疏透型林带防护效果更好。这也为橡胶及防护林的矮化密植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季永华 《农家致富》2006,(23):36-36
五、林带疏透度模型及调控技术 根据林带结构与防护效应的相关原理,采用定性分析与近代回归分析结合的方法。建立林带疏透度与林带防护特征因子的最优化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2种非均匀结构林带对风速效应比较,探索低覆盖度的防护林结构模式,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林建植提供参考。在风洞内布设覆盖度25%和30%的前密后疏结构的仿真防护林带,测定在6 m/s和10 m/s风速的林带水平与垂直方向风速,分析风场变化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度30%林带与25%的防风效能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覆盖度林前与林后的风速降低率差异显著(P<0.05)。覆盖度25%的防护林带对6 m/s风速降低率>10 m/s的分别有88.32%和80.52%的观测点的风速降低;有2个较为明显的减速区,林带前2倍树高,第1个林带的第1行与第2行之间区域,即距第1行之后1~2H范围的风速降低最大。相同风速下,覆盖度25%的风速减速区较30%的面积大。覆盖度25%的林带降低风速率最大为83.38%,是覆盖度30%的风速降低率的1.11倍,25%覆盖度的前密后疏林带降低风速明显。适宜林带结构可提高低覆盖防护林效能。  相似文献   

19.
东北西部、内蒙东部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带,有的已郁闭成林,起到了良好的防护效果。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多半采用杨、柳、榆等阔叶树种。这些树种生长周期短,材质较差,林带胁地现象亦较为严重,在春季风沙危害严重时期又处于无叶状态,林带的防护性能大为减弱。因此,因地制宜地引进一些常绿针叶树种更替阔叶林带,对于增加林带防护效益,提高农田防护林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于1962年在辽宁西部营造了油松试验林带,生长发育良好,防风效果(特别在春耕播种时期)大大超过落叶林带,现将针叶林带防风性能的观测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瑞安市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瑞安市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例,提出海岸基干林带为生态系统聚集体的新理念,把生态系统作为构成海岸基干林带的基本单元;提出在强化基干林带防风护岸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基干林带滞洪泄洪和景观美化功能,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基干林带;不仅赋予基干林带生态防护功能,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功能,与基干林带周边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衔接,提高基干林带的自我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