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矮脚南特号是个早熟性良种,1958年引入我省,1962年起各地开始扩大试种,由于没有普遍掌握其栽培特性,增产表现不一致,因而1964年1月在全省水稻品种审定会议上,认为这个品种还缺乏系统而有力的增产数据,建议科研单位继续试验。实际上,矮脚南特号几年来在浙江省大面积推广之后,带来大幅度增产,当前已成为该省早稻“王牌”品种。我们一认为,对待这个品种,不是什么能否增产问题,而是如何掌握其丰产特性问题。因此,本所在1963年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矮脚南特号占首位的技术基础上,1964年进行了矮脚南特号丰产栽培试验,着重从苗、密、肥、水的联合反应中,探讨这个品种的生产潜力,以便为制订矮脚南特号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区农业科学院的广东潮汕水稻技术能手,今年早造栽培样板田5.66亩,品种有早熟的“矮脚南特”,有中熟的“广选3号”,也有迟熟的“矮仔粘”,都表现出穗大粒多而又粒重的丰产性状(表1),亩  相似文献   

3.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用矮脚南特作双季晚稻栽培二百六十六点五亩,占双季晚稻面积的21.5%,部分田获得较好收成,亩产五百多斤,比小红稻增产五成甚至一倍多,一般亩产三百五十至四百斤,比小红稻增产二三成;但也有部分田产量很低,只收二百来斤。为了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在矮脚南特收刈前后,我们曾经进行了田间调查,并召开社员座谈会。现将其结果,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我县今年推广八千一百一十一亩矮脚南特号,普遍获得增产,一般亩产在六百斤到八百斤,高的千斤以上,比其他早稻品种增产一到三成。根据我們調查和各地汇报,矮脚南特插到那里,那里增产。早稻一向高产的圩区白果公社双圩大队占圩生产队,今年插十亩三分,亩产平均高达一千零二十斤。天林公社金山大队胜利生产队,今年插十二亩三分,亩产九百五十六斤六两。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5.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温州市永中公社普门大队第三生产队,1963年种植早中稻晚季栽培(又称倒种春)的矮脚南特34亩、陆财号9.5亩、钱丰3亩、田基度1.3亩,共计47.8亩。总收燥谷34,446斤,平均亩产720.6斤。其中最高的一坵1.15亩,收燥谷1,042斤,折合亩产906斤,比当季一般连作晚稻增产  相似文献   

7.
矮脚南特亩产千斤的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我所在鄂城县新庙公社鷹山大队梁家湾生产队办了水稻高产样板田,种植早籼矮衔南特33.8亩(市亩,下同),平均单产933斤,其中亩产千斤以上的有19.63亩,平均单产达1,034斤。通过一年的生产实践,取得如下几点初步的经验和体会。 一、矮脚南特的高产特性  相似文献   

8.
1965年黄冈专区早稻获得了丰收,尤以矮秆型品种中的矮脚南特产量更为突出。全区种矮脚南特9.3万亩,平均单产在800斤左右,比全区早稻平均单产增产3—4成,并出现了大量的千斤高产典型。如浠水十月大队1,101亩,单产1,010斤;鄂城新庙公社鷹山大队第七生产队19.63亩,单产1,034斤;新洲县农科所12.2亩,单产1,001.2斤;黄冈农校16.14亩,单产1,016.4斤;专区农科所51.63亩,单产1,079.9斤,最  相似文献   

9.
早秈矮脚南特于1959年由广东引入浙江,经过试种示范推广,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63年全省种植115万亩,1964年发展到431万亩,约占早稻总面积的28%。矮脚南特品种具有秆矮,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性,一般亩产600—700斤,高的可达1,000斤。据嘉兴、绍兴、诸暨、余杭、  相似文献   

10.
一、种植情况早秈矮脚南特在我省种植已有四年历史。由于各級党政領导的重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已发展到二十五万二千亩。从几年种植情况看,矮脚南特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广。在沿江及江南地区,作双季早、晚稻及間作早稻,在江淮丘陵地区作一季早稻或早中稻,在沿淮地区作一季春稻或麦茬稻栽培,增产效果均极显著。一般亩产六百至八百斤,高的达千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我们热烈欢迎广东潮汕水稻技术能手,到岑溪县来传经送宝,各区和公社都积极学习潮汕的先进经验。在潮汕能手的样板田和许多跟班田的带动下,全县普遍开展了以样板田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活动,有力地促进生产。潮汕能手心红手巧,样板田种得很出色,早稻14.45亩,平均亩产923.5斤,最高产的2.21亩,亩产达1036.9斤。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已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一部分跟  相似文献   

12.
黄冈农校的耕作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历年来双季早稻单产没有突破700斤关,1965年种植早稻样板田16.14亩,全部选用矮杆型品种,实收总产16,404斤,平均单产1,016.4斤,其中矮脚南特14亩,平均单产1,019.3斤,珍珠矮2.14亩,单产997斤,并出了1,156.6斤的田块。 矮脚南特千斤高产的栽培技术是围绕着苗、蘖、穗、粒、重五个因素进行的。其中  相似文献   

13.
一 早籼矮脚南特品种系广东省潮阳县农民育种家洪群英、洪春利二人在1956年于南特16号田内,单株选育而来。经试种繁殖,增产显著。1959年引入福建、浙江等省试种,表现良好。1961年开始,各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64年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共种植500多万亩。1965年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种植面积发展到1,100多万亩,其中浙江省种植达670万亩,蕭山、余杭等县双季早稻中70%左右种了矮脚南特。  相似文献   

14.
1965年我所矮脚南特栽培面积45.73亩,占早稻总面积的94%,平均亩产906.8斤。其中塑料薄膜育秧的本田面积12.2亩,平均亩产1,001.2斤,产量最高的2.15亩,单产达1,077.6斤。现在初步分析总结如下: 一、叶色变化规律与产量及形态结构的关系 水稻叶色变化,与植株内部营养状态有关,是氮碳活动机能转化的外部反映。从  相似文献   

15.
去年十一月,梧州专区请进潮汕农业技术能手101人,组成34个组,分驻专、县示范农场及八个县的重点社、队,传授水稻栽培经验,搞高产样板田。他们在当地党、政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发扬为革命种田的艰苦奋斗精神,搞了80.2亩早稻样板田,平均亩产900.4斤,此当地一般生产田增产30—40%。其中有21.5亩,亩产  相似文献   

16.
籼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籼稻矮化育种的矮源主要有四:即矮仔占、矮脚南特、花龙水田谷和低脚乌尖,其矮秆基因互为等位,并可能存在修饰基因。矮源的利用以矮仔占最广泛。新矮源的探索对提高育种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复合农林生产在陇南山区已有一定基础,但复合栽培的各种型式分布比较散乱,也没有统一规划。通过对陇南山地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的分析,结合当地适生的主要农林作物的生长特性,将陇南山地在复合农林业生产的角度划分为徽成盆地农林复合综合栽培区、北部山区林粮、林草复合区、西北高寒阴湿林药、林草复合区、西南白龙江(含白水江流域)河谷阶地及两岸山区复合综合栽培区、东南特种林粮栽培区等五个区域。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几年来,自己或多或少涉猎了一些有关水稻株形的问题。今天就讲这个问题。现在人们这样认为,自从1956年发现矮脚南特以后,六十年代南方各省水稻矮秆化,是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一次突破(当然包括与其相适应的一系列栽培措施的配合);到了七十年代,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推广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突破。于是有人问:到了八十年代能否在前两次突破的基础上,再来一个第三次突破?这就是1982年9月我们参加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的论证会上议论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基质栽培的生产方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栽培的4个白菜品种(矮脚黄、苏州青、上海青、上海五月慢)进行冬季大棚栽培,分析栽培后30、60 d 4种白菜品种形态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以棚内恒温环境为对照。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环境下不同品种白菜发芽时间和长至4叶期时间皆长于恒温栽培。生长30 d,大棚栽培环境下,矮脚黄形态指标变化不大;苏州青株高较恒温栽培增加,叶长、叶柄长增加;上海青叶宽减小,其他形态指标差异不显著;上海五月慢植株开展度降低,叶柄长增加。各品种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绿素含量略有减少,维生素C含量显著升高。低温变温环境中,叶绿素含量直接制约白菜苗期生长时间和形态指标形成。生长至60 d,大棚栽培环境下,不同品种白菜叶宽、开展度、叶长等指标显著低于恒温栽培相应品种。低温、变温环境显著影响白菜的叶柄和叶宽指数,导致叶柄伸长、叶宽减少,叶面积减少。不同品种白菜根冠比无显著差异。苏州青、矮脚黄可在-1~-5℃下生长良好且可形成较好的营养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40多年来,我省育成水稻品种的系谱组成中几个骨干亲本的血缘主要来自早籼广、陆矮4号、矮脚南特,中籼IR26、IR29、密阳23,晚粳农垦58等,占全部育成品种(不包括地方品种)的70%。未来的育种策略,除以现有育成品种为基础外,还必须进一步开发和引进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拓宽遗传背景,不断丰富我省水稻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