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朗  邓国荣 《广西植保》2001,14(1):26-28
近十年来,广西龙眼荔枝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有400多万hm^2,随着龙眼、荔枝生产的发展,果园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一些害虫,如龙眼长跗萤叶甲(红头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lavis Gressitt et Kimoto、粉筒胸叶甲Lypesthes ater (Motshulsky)、龙眼亥麦蛾Hypitama Longanae Yang et Chen、三角新小卷蛾(黄三角黑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龙眼瘿螨Erophyes dimocarpi Kuang等,来势猛,扩散为害大,对广西龙眼,荔枝生产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些害虫,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观察及气象因子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的发生与龙眼抽梢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温湿度无密切关系。该虫在广西南宁一年出现两个高峰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6月下旬至9月下旬。室内外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48%乐斯本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6.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害丹参的新害虫——旋心异跗萤叶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陕西省山阳县发现一种局部严重为害丹参的害虫,经鉴定确认,该虫为旋心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Fairmaire。文中主要描述旋心异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旋心异跗萤叶甲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吐丝初期, 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不同密度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 研究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收获时进行各项产量性状指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初期每果穗接入1~40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 玉米平均产量损失率在3.8%~28.5%; 接入1头成虫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接入5头以上成虫时显著减产, 平均产量损失率达12.3%~28.5%;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一次函数y=0.64x+5.17(R2=0.65, P<0.001);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为害玉米花丝, 影响玉米授粉和结实, 随着成虫数量增加, 果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降低, 产量损失逐渐增大。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对确定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俗称双斑萤叶甲。原来寄主为豆类、苜蓿、玉米等作物,2002年在玉米制种地附近的棉田里小面积为害棉花,2004年以后成为博乐地区棉田的主要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为害,2004 ̄2005年对该虫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在田间进行了饲养及田间观察。1为害特点双斑长跗萤叶甲以成虫在白天为害棉花叶片,花蕾苞叶、花柱,夜间躲在棉叶下休息。一般在5月中旬棉花苗期出现,开始出现成虫取食棉花叶片表层叶肉组织,5月下旬棉花蕾期是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最严重时期,7月中旬花期为害减轻,因气温高、棉株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0月28日,佛山澜石口岸从泰国进境的一批龙眼集装箱中截获1头死的叶甲成虫、实验室初步鉴定其为十一星根萤叶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后经广东局技术中心复核,确认为我国禁止进境的根萤叶甲属害虫十一星根萤叶甲(英文名Spotted Cucumber Beetle).  相似文献   

11.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圈萤叶甲、双斑萤叶甲,属叶甲科,是近几年芳草湖农场棉田的1种新害虫.其为害上升趋势明显、传播速度快,已成为本场棉花的主要害虫.该虫2005年传人农六师芳草湖农场4分场时,发生面积仅几平方米,到2006年,迅速蔓延到芳草湖农场各分场,发生面积6.73 hm2,2007年继续猛增到38.93 hm2,给农场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笔者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相似文献   

14.
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Momolepta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又叫双斑萤叶甲。2002年在陈仓地区夏玉米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夏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受害田产量损失率达15%左右。为此,笔者自2002年至今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及防治探索,初步摸清了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我区夏玉米上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规律,并摸索出了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一套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情况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2002年以前在玉米田很少发现为害,但自2002年夏玉米田暴发以来,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表1)。时间(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15.
李国钰 《植物医生》1997,10(5):33-34
绿翅短鞘萤叶甲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初步研究李国钰(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康定626000)一、分布与危害短鞘萤叶甲(GeinulajacobsoniOgloblin)是四川白玉县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海拔3150~4000米的一季麦作区内均有分布。以幼虫...  相似文献   

16.
几种农药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液法测定敌百虫、氯氰菊酯、乐斯本、农地乐、8817-Ⅱ5种杀虫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的LC50分别为894mg/L、19.26mg/L、0.51mg/L、0.61mg/L、和15.17mg/L,表明乐斯本、农地乐对该虫具有很高的毒力;且该虫对乐斯本、农地乐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估计的适宜抽样方法,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分别比较了五点法、双对角线、Z字形、棋盘格式和平行线法与逐行逐株调查法的抽样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棋盘式抽样法是最适合的抽样方法,适合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密度进行估值调查.双对角线和Z字形也是比较可靠的抽样方法.如果仅仅需要了解成虫的种群发生发展趋势,在玉米的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可采用五点法进行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8.
辽宁花生病虫发生危害及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辽宁花生产业迅猛发展,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2011年对辽宁花生主产区系统调查发现病虫害共27种,其中病害10种,虫害17种.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分别是花生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蛴螬、双斑长跗萤叶甲、尺蠖.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区双斑长跗萤叶甲生活习性及消长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区近几年来为害棉花的一类新害虫.通过2004~2007年对卵、幼虫、蛹取土样分离调查,对成虫定田块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该虫主要以卵在棉田0~15 cm土层越冬,幼虫主要取食棉田及其周围棉花、玉米、杂草等的根系,完成其生长发育.成虫为害棉花,6月底、7月上旬为发生为害高峰.双斑长附萤叶甲喜高温、干旱的习性与本区近年来棉花大面积集约化种植、节水灌溉的日益普及是该虫近年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聚块大小对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样方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和聚集强度指数法研究两种茶园两年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聚集格局的差异和种群聚集均数变化。不同大小聚块的均方差均出现1~2个峰值,聚块中有1~8个基本样方(K)时,随着K的增大,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和种群聚集均数λ都不断增大,其他格局时C和λ不断变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的聚集程度|w|值均小于|w|_(0.05)。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存在1~2种不同尺度的聚集空间,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个体群占据最小范围为2个基本样方,即4 m~2,为最佳样方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