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衡白522是烟台市农科所从地方品种资源衡白多穗中选育的糯质变异体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根系发达,抗病、抗倒性强,配合力高,性状遗传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衡白522的主要特性、组配的杂交种和种质创新利用情况。衡白522及其含有衡白522血缘的自交系,直接或间接组配的糯玉米品种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胡俏强 《中国种业》2019,(12):68-70
QN-51是利用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资源构建基础群体,再经过农艺性状选择、抗性鉴定,结合配合力测定,通过多代自交筛选实现优良性状聚合,从而培育出的优良糯玉米骨干自交系,具有自身制种产量高、品质好、配合力高、综合抗性强等特点。对QN-51的选育过程、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改良创新和育种利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今后优良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Suwan种质的特点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wan种质包括Suwan-1群体及含有其基础种质的改良群体、自交系等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品质优良等特点,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玉米生产和育种上广泛利用,有合成群体、选育品种间杂交种、改良温带种质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糯玉米育种目标和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述了目前中国糯玉米育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糯玉米的市场要求,提出糯玉米的育种目标,其顺序为优良品质、高产稳产、抗病抗虫、类型多样。根据玉米育种学和遗传学原理,对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育种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驻玉309、金富36、创玉198等玉米新品种选育思路,剖析了当前黄淮海玉米区商业化育种面临的挑战.对种质资源改良创新,逆境胁迫选育自交系以及建立高效鉴定体系等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为进一步提高驻马店市乃至黄淮海玉米育种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配子体基因在糯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a基因对糯玉米种质进行遗传改良。通过杂交、回交转育及混合花粉鉴定法,将配子体基因成功转育到糯玉米自交系上,为遗传隔离和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改良的糯玉米在株高、穗位高上略高于糯玉米亲本,生育期晚1~3d,果穗长、行粒数、鲜穗重和千粒重略有增加,其他性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Ga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3个经遗传改良的Ga糯玉米自交系为父本,与8个糯玉米自交系进行杂交。对24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分析Ga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父、母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差异。Ga糯玉米自交系具有良好的配合力,其中,CM32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较高,其组配的杂交种在产量、穗长、行粒数等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很好的杂优利用潜力。Ga糯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利用,有助于糯玉米种质的扩增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房德辉 《种子世界》2013,(11):20-21
1改良目标围绕东北玉米种业发展对种质改良及技术需求,重点明确玉米产量及抗性性状基因的调控机制,创新高配合力多抗玉米自交系设计技术;规模化开发育种性状的功能分子标记,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用化;开发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和加倍技术,实现双单倍体(DR)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针对东北极早熟玉米区育种性状改良需求,引进多样性种质,通过表型和基因型评价,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建有效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王歆  余海兵  王波  刘正 《种子》2012,31(6):103-104
凤糯2062是安徽科技学院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利用自选的糯玉米自交系凤糯2146-3(1)作母本,与糯玉米自交系P秦7-3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高产,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200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玉米育种方法的探讨及神龙玉8号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宽玉米育种的遗传基础、提高自交系综合性状、丰富自交系选育方法,于2003年开始对传统二环系法进行改良。以大面积推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为基础材料,在F3进行早代测配,定向选择,采取多季、多环境、异地、高密度筛选,形成了改良的二环系育种法,育成C38012、C3852、内自146、内自925等自交系和新品种神龙玉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