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董秀茹  王迪  刘强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2):226-235
恢复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基础和保障耕地动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是合理安排恢复工作进行的依据。该研究运用文献借鉴法、熵权法、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加权指数和法等方法,从生产、生态、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2项评价指标的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选取沈阳市康平县借助ArcGIS软件完成对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的评价过程。结果表明:康平县内生产、生态、经济3个方面的恢复适宜性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区域综合评价分值较为集聚,范围为[1.951,3.201],不适宜区域赋值为0;康平县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各个行政区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平均水平都达到了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为67.68%,大多为其他林地与乔木林地,恢复难度较小;在所有等级中,勉强适宜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最多,为32.3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林地、乔木林地与果园,恢复难度较大;不适宜这一等级最少,全部为坡度大于25°的其他林地。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的实际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溪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场所,对河溪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用必然会影响河岸植物的多样性.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研究了安达木河上游河岸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安达木河上游河岸乔木层植物共有19种,灌木层植物共有13种;安达木河河溪利用方式划分及其对河岸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依次为:修建水库、养殖、旅游、耕种、修渠坝、村庄和自然保护区.因此,对河溪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注重为当地居民带来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还需要考虑河溪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耕地整治是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则是开展耕地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吉林省公主岭市为例,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态可持续性和空间稳定性4个维度选取14个指标,采用Delphi与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判影响耕地整治的各项指标实际值(现实生态位)与耕地整治在理想条件下各项指标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最适生态位)的贴近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了3种类型指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最终通过Ward聚类法将公主岭市耕地整治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同时引入障碍性因素模型,定量确定不同等级区域耕地整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整治的方向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分为4个整治区,Ⅰ级高度适宜区生态位适宜度大于0.75,耕地面积13 799.8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16%,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农田防护林覆盖率、道路通达度和田块规整度;Ⅱ级中度适宜区生态位适宜度在0.70到0.75之间,耕地面积77 754.3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41%,主要障碍性因素为灌溉条件、道路通达度和农田防护林覆盖率;Ⅲ级轻度适宜区生态位适宜度在0.61到0.70之间,耕地面积177 192.38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6%,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距主交通干线距离和土壤pH;Ⅳ级不适宜区生态位适宜度小于0.61,耕地面积63 325.6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9.07%,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土壤质地、灌溉条件和耕层厚度。研究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耕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丰富了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法,同时评价结果为耕地整治分区建设以及整治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区域尺度上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对区域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哈大齐地区作为研究区,从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选择了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乡镇为单元进行了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及其周边卫星城市安达和肇东的中心镇非常适宜开发,面积占7.08%;齐齐哈尔市区和大庆市区由于受到生态因子的约束而仅其市中心区具有较好的开发适宜性;面积占47.47%的农业地区属于次适宜和边际适宜开发区;西部的农牧交错区由于脆弱的生态背景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不适宜进行开发.该评价结果可以为哈大齐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是河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对河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安达木河水域特点和野外调查,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选取了相互匹配的16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河岸带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结构和功能等特点,可以将河岸带的近自然程度分为4个等级:自然状态、近自然状态、退化自然状态和退化状态.并以安达木河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可作为北京郊区河岸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划分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类型区,为江苏省射阳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最小累积阻力值分析射阳县区域生态约束强度,划分强度等级;运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从开发强度和空间距离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划分区域发展潜力等级;最终在生态约束等级和发展潜力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全域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结果](1)生态约束高区域与生态约束低的区域相差较大,总体上以生态保护为主。从空间分布上,不同等级强度生态约束力表现出了阶梯式的分布,由内向外辐射,强度逐步提高。(2)开发潜力与生态约束分级结果对比,矛盾突出,经济需求旺盛,生态保护用地形势严峻。(3)适宜保护区、较适宜保护区、较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4类,所占比率分别为11.04%,24.78%,34.59%,29.59%。[结论]开发适宜性分区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同时合德镇及周围的适宜建设区较为集聚,外围适宜建设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足迹家族原理,构建了由生态压力、温室气体(GHGs)排放、水资源压力构成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四川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3年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增加109.57%,生物承载力变化不大,生态压力由中下(Ⅱ_a)升至很高(Ⅲ_b)等级;林业碳汇提高32.01%,GHGs排放虽保持较低(Ⅰ_b)等级,但其排放指数增高了234.97%;水足迹增速很小,水资源压力很低(Ⅰ_a);全省资源环境压力由很低(Ⅰ_a)升为中下(Ⅱ_a)。空间上,生态压力很低(Ⅰ_a)的是甘孜和阿坝,广元为中上(Ⅱ_b),成都、自贡和攀枝花等其余19市(州)很高(Ⅲ_b);GHGs排放状况,攀枝花很高(Ⅲ_b),内江较高(Ⅲ_a),乐山中上(Ⅱ_b),眉山中下(Ⅱ_a),甘孜、雅安和阿坝为碳汇(Ⅰ_a),成都、自贡和泸州等其余14市(州)均属较低(Ⅰ_b)等级;水资源压力方面,自贡、遂宁、眉山、内江和资阳很高(Ⅲ_b),成都较高(Ⅲ_a),泸州和达州为中上(Ⅱ_b),德阳为中下(Ⅱ_a),宜宾和攀枝花较低(Ⅰ_b),甘孜、阿坝和广安等其余10州(市)很低(Ⅰ_a);资源环境压力状况,阿坝、甘孜、雅安和广元很低(Ⅰ_a),凉山和绵阳较低(Ⅰ_b),广安、巴中和南充为中下(Ⅱ_a),宜宾、德阳、乐山和达州为中上(Ⅱ_b),泸州、资阳和成都较高(Ⅲ_a),遂宁、攀枝花、眉山、自贡和内江很高(Ⅲ_b)。研究表明,四川省的资源环境压力主要归因于较高的生态压力。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严守耕地生态红线以确保耕地生产力外,还要通过大力发展水电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强森林保育以提高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郊安达木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河流的生态特征、水文特征、地貌特征以及景观娱乐功能,在综合指数分析法的基础上,将集对分析的确定与不确定系统引入综合评价中,从相同、偏同差异、偏反差异、相异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并着重从时间尺度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达木河局部河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的治理,寻找农村垃圾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在发展旅游业和河流生态整治方面寻找平衡点,将成为下一步河流生态整治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河流域沂蒙山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在分析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3个因子为基本指标,选取土壤侵蚀强度因子为辅助指标,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构建了由27种组合类型组成的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等级区域单元体系,将研究区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暂不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进行生态修复适宜性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一级区、4个二级区和13个类型区,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绘制了生态修复适宜性类型区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1)提出地貌类型、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作为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和分区;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等级,并确定其区域分布格局;3)将伏牛山区的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划分为2个大区(一级区)、4个亚区(二级区)和15个类型区(三级区)。研究结果可为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骅市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研究其开发适宜性及其开发模式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学引导土地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地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确定开发分区,也是推动国土科技创新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将未利用地做宜耕、宜建和生态风险三重评价,并结合权衡模型和遗传算法对上述三重评价进行耦合分析,确定开发分区,进而解决多开发方向之间的权衡问题,为全国未利用地开发提供示范。研究表明:1)黄骅市未利用地宜耕开发可分为4个等级,主要为不适宜级宜耕未利用地,集中在市东部沿海;2)宜建开发可分3个等级,主要为低适宜级宜建未利用地,集中分布在市中部和西部;3)生态风险区可分为5级,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为中低和中高生态风险未利用地;4)黄骅市未利用地资源可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种重点开发区,其中,耕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建设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黄骅镇周围,生态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研究结果可为破解土地供需两难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根据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的特点,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为该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宜兴市2010年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小累积阻力面,借助ArcGIS 9.3软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自然断点法对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结果]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4种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57.67%,12.82%,22.83%,6.68%。[结论]不同适宜程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应当分别采取重点发展、适度建设、限制扩张以及优先整治的对策,基于生态环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能够满足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的河岸带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相关分析和偏冗余分析等方法,以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为例,探讨自然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河岸带植被总氮(TN),总磷(T...  相似文献   

15.
生态护岸是河道治理的新方法、新趋势,已成为城市河流修复的关键环节。为解决北京市段永定河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莲石湖—门城湖"河段护岸和上辛庄生态护坡为示范,采取数据定量和调查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永定河不同河段适宜应用的生态护岸模式。结果表明:(1)生态护坡与生态护岸的关联度主要是河岸坡的坡度特点、防护措施和抗土壤侵蚀度。生长迅速、成活率高、绿期长的乡土树种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适合护岸;(2)生态护岸指标有河流弯曲度、河岸高程、河岸坡度、抗水流冲刷度、岸坡抗土壤侵蚀度等,护岸模式要兼顾河流的防洪、生态、景观、亲水功能;(3)工程+植物复合护岸比单纯的工程或植物护岸效果好。8种互补的护岸和6种护坡模式适宜推广,H8松木桩拦挡扦插柳复合护岸和K4土工格栅+客土种植灌草护坡的最好,适合优先推广。该结果为永定河不同河段的岸坡治理提供参考价值,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区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进行空间分析,为沼泽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退化严重的现状,在分析区域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沼泽湿地空间恢复模型,并实现区域内沼泽湿地空间恢复,继而得到沼泽湿地优先、次优先恢复以及不可恢复级别。最后从整体景观效果和沼泽湿地功能两个恢复角度评价沼泽湿地恢复效果。[结果]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面积为5.78×104 hm2,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基础上提高了35.78%。以耕地为主,占沼泽湿地恢复面积的91.43%。其中,优先恢复面积为2.92×104 h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北部地区;次优先沼泽湿地恢复面积为2.86×104 hm2。不可恢复面积为3.61×104 hm2,主要为水域、建筑用地等不可变更区域。[结论]经过恢复效果验证,从景观整体格局分析可知,沼泽湿地恢复后,研究及区域内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减少,而平均斑块密度增加,聚集度指数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上升,说明沼泽湿地恢复实施后,景观格局更有利于朝着沼泽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