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2.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4):231-234
从蓝萤叶甲分离收集到的大型微粒于孢子(简称蓝叶虫微粒子),感染寄生家蚕后能引起胚种传染,但初次感染后引起的胚种传染率很低,对次代蚕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小,混育感染可使下一代蚕儿大部分被感染。经过两次继代传染以后,其胚种传染率大大地提高,从而使下一代蚕儿因直接的胚种传染或间接的混育传染全部在蚕期发微粒子病而死去。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添食的方法,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4龄起蚕,以确定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胚种传染性以及食下感染率、胚种传染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胚种传染性。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食下感染率最高,为89.2%;以蛾体形式保存在4℃冰箱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次之,为84.8%;以蛾体形式保存在自然环境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较低,为13.3%;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的食下感染率最低,为3.4%。家蚕转青卵检验胚种传染率,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最高,为25.3%;4℃冰箱中存放半年的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次之,为19.3%;自然环境中存放半年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较低,为18.7%;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最低,为11.3%。  相似文献   

4.
杨琼  郑祥明 《广东蚕业》2001,35(2):16-19
作从菜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两种不同形态的微孢子虫M-Pr1和M-Pr2。对这两种微孢子虫的形态及对家蚕的病原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微孢子虫均对家蚕有强的食下感染能力,并可对家蚕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5.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胚种传染和蚕儿食下病原性微孢子而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在家蚕一生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对其中肠和血液蛋白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剂量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和血液中蛋白酶的变化.并对不同浓度剂量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对家蚕发育的影响和不同组织中所含微孢子虫孢子的浓度等作了初步的研究.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感染不同浓度微孢子虫的家蚕,体内相同组织的微孢子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感染相同浓度微孢子虫的蚕,不同组织中微孢子虫的数量也有差异,中肠的微孢子虫数量远高于其他部位.感染微孢子虫后,家蚕血液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中肠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而感染微孢子虫的数量对血液和中肠中的蛋白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光樯 《四川蚕业》2007,35(1):11-15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菜粉蝶成虫的自然寄生率达20%左右;菜粉蝶微孢子虫形态多样,大小极不整齐;菜粉蝶微孢子虫为害家蚕,繁殖周期5~8天,感病率可达100%,致病力弱,有较强的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9.
孙美仙 《蚕桑通报》2003,34(3):59-60
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通过食下或胚种传染微粒子虫(Nosemab02~bycis)孢子而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该病害曾造成本单位和许多蚕种生产单位的严重经济损失,对蚕种生产的威胁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0.
《蚕桑通报》2006,37(1):73-73
根据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我会26篇论文分别获得二等和三等奖,现公布如下。浙江省蚕桑学会2005年12月奖级论文题目作者三等奖15篇家蚕春秋兼用耐氟杂交组合的选配不同感染时期和感染量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的影响蚕桑科技人员量化考核初探推行两大机制促进蚕农增收加快山区蚕桑产业化的对策创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加快蚕桑产业化进程制定地方标准提升千岛湖牌蚕茧质量大棚养蚕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浙江蚕种业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桑树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的应用雄蚕杂交种的示范推广应用桑园地膜覆盖对土壤及桑树根系…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家蚕实验用材料蚕的冷藏期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转基因家蚕研究对实验用蚕卵的随时需求,探讨了蚕蛹、蚕蛾耐冷藏期限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蚕蛾羽化后用4℃温度冷藏4 d以内,仍然有能交配和产卵的蚕蛾,获得生长发育正常的蚕卵;蚕蛹冷藏期限在12 d之内,对蚕蛾的交配能力及雌蛾产卵能力影响不大;冷藏期限13~20d,蚕蛾交配能力和雌蛾产卵能力逐渐下降,但如果有足够数量的蚕蛹,仍然能够获得能交配和产卵的蚕蛾,获得生长发育正常的蚕卵.  相似文献   

12.
蚕品种选育多用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满足蚕桑生产发展多元化和提升改造传统蚕桑业发展需要开展的特殊用途蚕品种选育进展迅速,本文就以蚕丝生产为目的如雄蚕品种、细纤度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人工饲料育品种及广食性蚕品种、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等的选育,以及非蚕丝生产为目的如吐平面丝蚕品种、吐丝胶茧蚕品种、生物反应器专用蚕品种、药食专用蚕品种等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养蚕业中传染性软化病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综述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mIFV)的病毒学和病理学研究进展。分析了BmIFV和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在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认为开展BmIFV的研究,并调查其在我国蚕业生产中的流行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桑品种(农桑14号、强桑1号、丰田5号、金10号)对家蚕种茧育成绩影响的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在丘陵地区(绍兴)种茧育以强桑1号、农桑14号品种为优。  相似文献   

15.
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吡虫啉对蚕的毒性试验表明 :4龄起蚕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2 71mg/L ,致死中量 (LD50 )为0 0 3 4 μg/头。 4龄起蚕连续添食吡虫啉水溶液试验表明 :0 0 0 71mg/mL( 1 4× 1 0 4 倍稀释液 )浓度吡虫啉连续添毒对蚕有明显的毒性 ,茧的经济性状也有显著地下降。 0 0 1 2 5mg/mL( 8× 1 0 4 倍稀释液 )吡虫啉连续添毒 1 2h的蚕 ,上蔟率为 86%,死笼茧率为 3 9%,鲜茧茧层率为 2 1 2 %,比对照区低 0 3 %,而持续添毒则表现为全部死亡。此外 ,吡虫啉对家蚕具有触杀和熏蒸毒性  相似文献   

16.
蚕茧需求模型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虎  李瑞  沈卫德 《蚕业科学》2006,32(4):562-567
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我国的蚕茧需求趋势、蚕茧供求的均衡水平以及影响蚕茧需求的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蚕茧需求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2010年蚕茧需求量将达到61~72万t;蚕茧的供求均衡理论量约为51.48万t,鲜茧收购均衡价格为1.745 1万元/t;对蚕茧需求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依次是蚕茧生产量、蚕茧价格,而生丝价格的作用力最弱。  相似文献   

17.
家蚕杂交组合数量性状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是家蚕新品种选育的关键环节.为了探求优良杂交组合数量性状的预测方法.通过1982、1983年的遗传试验查明:以中亲值作为X变因,代入一元回归预测式,其预测结果不尽正确.以中亲值和杂种优势率作为X变因.建立二元回归预测式,其预测值和实际值离差很小,达到预测的实用要求.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在某些性状间成高度正相关,但能否取代杂种优势率,作为X变因进行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外蚕业科学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蚕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有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利用蚕丝和桑叶的功能,在医药卫生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展现出新的前景。简述了近几年来以日本为主的蚕业科学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全蚕粉的食用价值及其降血糖的临床试验效果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对全蚕粉的食用价值及其降血糖的临床试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全蚕粉中粗蛋白含量达6 8 93% ,且富含各种矿物质 ,Ca达 5 78mg/g,Mg为 3 6 1mg/g ;全蚕粉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服用全蚕粉2个月 ,餐前 (空腹 )和餐后 2h血糖值分别降低了 10 4 %~ 2 8 3%和 2 7 8%~ 4 0 2 % ,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分别降低了 2 7 84 %和 8 4 4 % ;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不增加患者胰岛细胞的负担 ,并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证实全蚕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的PCR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陈秀  庄敏 《蚕业科学》1996,22(4):229-234
在DNA水平上,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on,PCR)技术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结果。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其中引物Ⅰ是针对家蚕微泡子虫(NosemabombycisN.b.)引物Ⅱ是针对变形孢子虫(VairimorphanecatrixV.n,)的。用这两对引物分别对“桑尺蠖微孢子虫”孢子DNA和N.b.(镇江株)的纯孢子及其感染的幼虫、蛹及蛾的DNA进行PCR扩增,均获得预期的阳性条带;对不同引物扩增的产物进行了DNA序列分析。初步认为引物Ⅰ可作为家蚕微孢子虫N.b.特异性较高的检测引物,而引物1是微孢子虫共有的检测引物。进一步讨论了对家蚕微孢子的检测及分类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