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白叶枯病Ⅴ型菌基因在杂交稻上的遗传表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显性抗病基因Xa-3的品种IRBB203和含Xa-7基因的IRBB7、8072-2与不育系珍汕97A、珍汕9723A杂交,其后代表现出不同的遗传特性:IRBB203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均只抗Ⅴ型菌而不抗Ⅳ型菌;8072-2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表现抗Ⅳ型菌而感Ⅴ型菌,与珍汕9723A杂交的F2对Ⅴ型菌的抗感分离比接近9:7,回交F1抗感分离比接近3:1;而IRBB7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为全感,说明不育系对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复杂的互作效应,而非简单的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2.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西瓜品种枯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份对西瓜枯萎病抗性不同的材料作亲本,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Ⅱ对西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话瓜对枯萎病抗性由隐性多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为重要,且感病对抗病表现为部分显性,显性方向指向增效,隐性基因为减效,在所有亲本中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多。且不同西瓜抗性材料的杂交组合所表现的遗传规律不一致:Calhoun Gray、Sugerlee对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是呈基因互作的单基因显性性状遗传;Charleston Gray和欣抗♀、红5-2对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则很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显隐关系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遗传机制及表型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15个水稻品种的抗性遗传,品种国眉占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BG367-4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三桂占1、Suweon294、KAU1727、IR13539-100-2-2-2-3、IR749-5-2-1-1以及IR13240-108-2-2-3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IR25586-108-1-2-2-2受两对显性基因控制;三黄占2、三叶占1、铁六选;新惠占1、GENG77-4以及IR13427-40-2-3-3都受一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因控制,同时对12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苗期的抗菌表现进行了遗传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有明显差异,TN1是极稳定的高感品种TG367-4、25586-108-1-2-2-2以及Mudgo是非常稳定的高抗;一叶占1、三桂占1和铁六这三个抗级品种的抗虫也较稳定;;而抗级品种国眉占、三黄占2、Suweon294和抗品种包选2、辐包矫21的抗虫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可在广西利用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和抗病亲本。[方法]利用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广西优势菌型IV菌接种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单基因系、广西主要的杂交稻亲本和一些重要的种质材料,并调查了其抗感情况。[结果]对IV型菌具抗性的品种有IRBB5、IRBB7和CBB23,且分别含有抗病基因xa5、Xa7和Xa23,确认为白叶枯病菌IV型菌的有效抗病基因。[结论]为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体细胞突变体HX—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筛选技术,从感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明恢63的体细胞突变后代中获得抗病突变体HX-3。对HX-3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X-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能够稳定遗传,且为全生育期抗性,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HX-3与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2(Xa-2)、CBB3(Xa-3)、CBB4(Xa-4)、CBB7(Xa-7)、CBB12(Xa-12)和IRBB21(Xa-21)间的等位性分析表明,HX-3的抗病基因与Xa-2、Xa-3、Xa-4、Xa-7、Xa-12、Xa-21不等位。  相似文献   

9.
广东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定评价了广东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依656个品种对5个致病型的抗病谱,划分为6个抗性类型;品种间对广东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表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等不同抗性水平;广东主栽品种均不抗Ⅴ型菌,对Ⅳ型菌的抗性常规稻比杂交稻好;品种抗性来源,主要来自携有Xa4、xa5和Xa7基因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从 TN1/DZ78和 TN1/DV85杂交衍生后代,选育成一组抗白叶枯病菌系 KS-6-6,KS-1-21,JS49-6和浙173和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良的中熟籼型衍生抗源。遗传分析表明,其中87-8072和87-8074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85-21416带1对隐性抗病基因和育性亲和性基因。抗病基因与 DZ78或 DV85所带的 Xa-5和 Xa-7等的关系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