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德保苏铁就地保护与繁育实际情况,研究德保苏铁的群居结构,并且与广西德保县的官方数据对比发现,德保苏铁原始的的种群分布区域非常有限,数量极少,再加上很多人为因素导致数量锐减,资料显示,德保苏铁的数量从2001年的2200多株减少到2010年的1100多株。人为砍伐德保苏铁导致年龄构成幼年化,雌雄的比例也不协调,所以,对德保苏铁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根据这些现象,本文探索了广西德保苏铁就地保护措施与繁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对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的资源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对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加以证实.通过调研,现已证实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共有6个居群,其中有3处是新发现居群.此外,通过对野生德保苏铁的保护现状、保护效率、保护空缺等分析,提出优先保护区域选择和保护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为中国特有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02年由广西德保引种至桂林植物园。对德保苏铁繁殖特性、生长习性、适应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产于南亚热带石灰岩土壤条件下的德保苏铁在中亚热带酸性土壤条件下生长良好、开花结实,抗寒性较强。在引种地,成龄植株萌叶期为5-7月,花期5-6月,果熟期11月中旬至下旬。德保苏铁茎干生长缓慢,株高平均增长1.90 cm.a^-1,地径平均增长2.14 cm.a^-1。德保苏铁种子具后熟休眠特性,种子储藏方式以常温湿砂储藏较好,种子萌发率为80%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酸雨胁迫下德保苏铁根系分泌有机酸及叶片光合生理变化特征,为德保苏铁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德保苏铁分布地(广西德保)的降雨特点,采用喷淋模拟酸雨的方法研究土培德保苏铁的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光合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在pH 2.1的模拟酸雨胁迫下,土壤pH值降低,德保苏铁叶片出现枯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均受到严重影响;在德保苏铁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中主要检测出草酸,中强度酸雨(pH 4.2和pH 3.1)对德保苏铁根系分泌草酸的影响不大,而强酸雨(pH 2.1)处理可引起根系分泌草酸含量显著增加.[结论]人工模拟酸雨强度达pH 2.1时对德保苏铁叶片造成严重伤害,其光合作用也随之减弱;德保苏铁根系通过分泌更多的有机酸来增加对强酸雨胁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德保苏铁原产地土壤对中轻度酸雨胁迫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当酸雨强度过大时仍会导致其土壤严重酸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酸雨胁迫下德保苏铁根系分泌有机酸及叶片光合生理变化特征,为德保苏铁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德保苏铁分布地(广西德保)的降雨特点,采用喷淋模拟酸雨的方法研究土培德保苏铁的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光合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在pH 2.1的模拟酸雨胁迫下,土壤pH值降低,德保苏铁叶片出现枯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均受到严重影响;在德保苏铁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中主要检测出草酸,中强度酸雨(pH 4.2和pH 3.1)对德保苏铁根系分泌草酸的影响不大,而强酸雨(pH 2.1)处理可引起根系分泌草酸含量显著增加.[结论]人工模拟酸雨强度达pH 2.1时对德保苏铁叶片造成严重伤害,其光合作用也随之减弱;德保苏铁根系通过分泌更多的有机酸来增加对强酸雨胁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德保苏铁原产地土壤对中轻度酸雨胁迫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当酸雨强度过大时仍会导致其土壤严重酸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杂草黑麦(Secale cereale esubsp,segetale)居群的形态学特征,为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依据,对采集自新疆的10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株高、分蘖数、千粒重、单株小穗数、穗长、穗宽和穗下第1节长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形态变异丰富,根据形态学数据描述值划分利用DIST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可将10份新疆杂草黑麦居群严格区分,并在遗传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分为3类,每类群中居群具有相应的形态学特点。研究还探讨了新疆杂草黑麦居群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南蛇足石杉居群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其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为蛇足石杉规范化和产业化栽培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9年2~12月,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蛇足石杉自然居群结构、原生境土壤养分、酸碱度及空气温湿度等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海南蛇足石杉居群分集中分布居群和分散分布居群,集中分布居群平均密度为83.1株/m2,以幼苗和幼株为主,占居群植株总数的78.2%,其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分散居群;分散分布居群密度远小于集中分布居群,且幼苗较少;两居群均为酸性土壤;测定期间样地除湿度有较大变化外,温度基本维持在20℃左右。【结论】海南蛇足石杉集中分布居群以幼苗为主,属于更新能力较强的种群;而分散分布居群幼苗较少,更新能力弱。酸性土壤、丰富的土壤养分及20℃左右的气温和90%以上的高湿度环境条件有利于蛇足石杉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海南蛇足石杉居群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其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为蛇足石杉规范化和产业化栽培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9年2~12月,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蛇足石杉自然居群结构、原生境土壤养分、酸碱度及空气温湿度等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海南蛇足石杉居群分集中分布居群和分散分布居群,集中分布居群平均密度为83.1株/m2,以幼苗和幼株为主,占居群植株总数的78.2%,其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分散居群;分散分布居群密度远小于集中分布居群,且幼苗较少;两居群均为酸性土壤;测定期间样地除湿度有较大变化外,温度基本维持在20℃左右。【结论】海南蛇足石杉集中分布居群以幼苗为主,属于更新能力较强的种群;而分散分布居群幼苗较少,更新能力弱。酸性土壤、丰富的土壤养分及20℃左右的气温和90%以上的高湿度环境条件有利于蛇足石杉生长。  相似文献   

9.
蒙古冰草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及方法,对分布于中国不同地区的35个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居群的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冰草居群在形态学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779)。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9.15%),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90.85%),这种居群内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遗传变异是由蒙古冰草异花、风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的。我国蒙古冰草居群在各个分布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陕西地区(H′=1.8627)、宁夏地区(H′=1.8332)、内蒙古地区(H′=1.7232)、新疆地区(H′=1.6453)、甘肃地区(H′=1.6436);陕西与宁夏地区的蒙古冰草居群主要采集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其数量占分析居群数的68.6%。因此,对于分布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的蒙古冰草居群,无论从研究还是利用的角度都应给予较大关注。另外,还讨论了居群在物种定义上的意义,并提出了我国蒙古冰草居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永安市安砂、青水、洪田3个糙花少穗竹天然居群的18个亚居群为对象,对其表型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各性状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亚居群内和亚居群间的各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表型性状与微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乔木层类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胸径、株高、枝下高、胸径处节长等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胸径、株高、总节数、枝下节数等均与坡位呈显著正相关;枝下高与坡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表型性状与坡度、立地类型间相关不显著;株高与乔木类型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发现,青水居群内的亚居群聚为一类,而安砂居群内的亚居群A5聚到洪田居群内,洪田居群内亚居群聚为2亚类.研究结果为揭示糙花少穗竹的表型分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安拟叩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安拟叩甲AnadastusLongiorArrow是苏铁CycasrevolutaThumb叶部的主要害虫,成虫期长,危害期二个月,危害严重,造成苏铁嫩梢焦枯甚至死亡,大大降低苏铁的观赏价值.而苏铁属珍稀保护的、观赏的园林树种,资源匮乏.成虫、幼虫为害不同寄主,需要在二种植物中完成年生活史.成虫噬食苏铁嫩叶;幼虫蛀茎,取食禾本科狗尾草Setariaviridis(L.)Beauv、金色狗尾草S.glauce(L.)Beauv、狼尾草Penrisetumalopecuroides(L.)Spreng、马塘DigitariaviolascensLink.的髓部及皮层.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干枯的草茎中越冬.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在山东省调查小麦田块242个,禾谷孢囊线虫(CCN)发生率为50.0%;聊城和菏泽发生普遍而严重,日照和临沂只是零星轻度发生;发现CCN新分布县/区10个。2013年在胶东地区调查小麦田块64个,CCN发生率为60.9%;与2012年相比,青岛和威海的CCN发生率升高,但发生水平明显较低;发现CCN新分布县/区1个。  相似文献   

13.
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礼社江流域元江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元江苏铁分布于礼社江右岸海拔1100—1400m区域,主要生长在河谷季雨林下,阴坡数量较多,占总株数的92.5%;调查区域元江苏铁种群密度较高,平均11株/100m2;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Ⅱ龄级苏铁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2.94%;由于人为采挖,Ⅳ龄级以上的苏铁数量较少,占到总数的21.57%。目前,该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为采挖和生境破坏等,应加大对元江苏铁野生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娟  韩霁昌  张扬  李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312-5314,5341
[目的]为了揭示在裸岩石砾地通过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方法]2011~2012年在陕西富平基地设置了在裸岩石砾地,通过30 cm(C30)、40 cm(C40)、50 cm(C50)、60 cm(C60)、80 cm(C80)和100 cm(C1000)等6种不同覆土厚度,分析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覆土厚度对耕作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以C50处理效果最佳;与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相比,C50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降幅达到1.01%~2.64%;平均土壤孔隙度最大,为33.19%。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0~50 cm土层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50 cm土层中,C50处理土壤平均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60、C80和C100处理高12.18%、11.93%和17.49%;在10~30 cm土层C40处理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C50处理能有效提高0~1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C40处理能有效提高10~3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即C50处理较其他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以C50处理平均籽粒产量最高,为6 474.02 kg/hm2,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50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且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野生仙湖苏铁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首次在深圳塘朗山发现的野生仙湖苏铁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群落属于南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平均高度约9m,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为226,Shannon_Wiener指数为4198,均匀度指数为0784,生态优势度为0027,3个层次多样性格局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中生性种群主要为集群分布,阳生性种群主要为随机分布.种间联结关系弱.6个优势种群中,假苹婆和鸭脚木种群为增长种群,银柴等为相对稳定种群,仙湖苏铁为衰退种群.目前仙湖苏铁群落处于演替发育过程中,促进群落向着顺向演替方向发展,恢复仙湖苏铁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是保护仙湖苏铁种群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品种良丰优339群体结构、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良丰优339栽培调控和群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0、90、135、180、225、270kg/ha),调查良丰优339茎蘖动态变化、产量及其结构因子和氮素利用率.[结果]施氮量为90和135 kg/ha时对茎蘖动态控制较合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素农学利用率(NAE)、氮素生理利用率(NPE)和氮素吸收利用率(NAE)均达到较高水平.在较低施氮水平下,有效穗数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较高施氮水平下,结实率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下降.[结论]良丰优339在低氮条件下即可获得良好的群体结构、产量和较高的氮素利用率,其适宜施氮量为90~135 kg/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