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优225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组合,2009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连续4 a成为江西省主推品种和超级稻推广品种。总结了荣优225自2009年审定以来在各地示范推广的表现,分析了荣优225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给西北地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下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于2009-2010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裂区试验,研究了三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50、225 kg N·hm-2,用N0、N150和N225表示)下水分调控(不灌水不覆盖CK、越冬期漫灌WF、越冬期补灌WS、覆盖+越冬期补灌MWS、覆盖+拔节期补灌MJS和拔节期补灌JS)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N150和N225)较不施氮(N0)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N225与N150差异不显著,施氮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在N0、N150水平下,水分调控处理中CK处理的产量最低,且与MJS和JS处理差异显著;N225水平下各水分调控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MJS和JS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处理。综合来看, 本试验条件下, MJS是最适的水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优质杂交水稻博优225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优225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弱感光籼型杂交水稻组合,2006年4月通过海南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博优225的亲本特征特性,总结了其在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索引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对广东省1987-2013年的化肥施用总量,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1987年开始,广东省农业化肥施用总量、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施用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各不相同;钾肥和复合肥增长较多;化肥施用强度不断增加,2012年比1987年增长了2.87倍,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 kg/hm2)。广东农业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发展初期、种植结构调整期和政策调整期,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月27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批准《茶叶科学技术》更名为《茶叶学报》。籍此顺势而上,开启新的征程。《茶叶学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自1960年创刊以来,经历了《茶叶科学简报》、《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共出版225期。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见证了茶叶生产力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4,(4):88-90
吉优225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利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吉丰A与自育的恢复系R225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晚籼稻新组合,2014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审稻2014014)。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江西稻区作二晚种植。介绍了吉优225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以国审玉米新品种辽单575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D_(6.00))、6.75万株/hm~2(D_(6.75))和7.5万株/hm~2(D_(7.50)),3个施氮量:135(N_(135))、180(N_(180))和225 kg/hm~2(N_(225)),研究氮密互作对辽西地区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_(6.00)处理相比,D_(6.75)、D_(7.50)处理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升高,2017年提高14.9%、17.6%,2018年提高0.4%、11.3%。与N_(135)处理相比,N_(180)、N_(225)处理的氮素积累量较高,分别提高0.2%、0.9%(2017年)和9.3%、8.1%(2018年)。两年间玉米子粒最高产量均在D_(6.75)和N_(225)处理下获得。2017年D_(6.75)N_(225)处理和2018年D_(6.75)N_(180)、D_(6.75)N_(225)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密度和氮肥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说明适量增密减氮是协同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两年间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值均在D_(6.75)处理下获得。辽单575适宜的种植密度从常规的密度增加到6.75万株/hm~2,施氮量第一年为225 kg/hm~2,第二年减少为180 kg/hm~2,可实现减氮增密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长期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质特性和氮肥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20-2021年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量,设75 kg·hm-2(N75)、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和300 kg·hm-2(N300) 4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225×104 株·hm-2(D225)、300×104株·hm-2(D300)、375×104株·hm-2(D375)、450×104株·hm-2(D450)和525×104株·hm-2(D525)5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石4366产量、粉质特性、RVA特性、拉伸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组合下籽粒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有较大差异,施氮量对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范围375×104~525×104株·hm-2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范围225×104~450×104株·hm-2组合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225下粉质参数最高。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粉质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525×104株·hm-2组合是小麦粉质指标最优组合。淀粉RVA参数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225×104株·hm-2处理下最好。拉伸特性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450×104~525×104株·hm-2组合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225×104株·hm-2组合下较好。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375×104~525×104株·hm-2组合下较高。综合籽粒产量、品质相关指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种植密度450×104~525×104株·hm-2可作为石4366高产、优质的较佳肥密组合。  相似文献   

9.
<正> 位于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新兴寒地稻作区,1949年水稻面积为186万亩,1958年496万亩,1963年回落到225万亩,1974年为216万亩,呈现大上大下、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使水稻单产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  相似文献   

10.
西北绿洲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氮磷配施对西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甘肃凉州区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开展了4个施肥处理(N165 P105:165 kg N·hm-2 +105 kg P2O5·hm-2;N165 P165:165 kg N·hm-2 +165kg P2O5·hm-2;N225 P105:225 kg N·hm-2+105 kg P2O5·hm-2;N225 P165:225 kg N·hm-2 +165 kg P2O5·hm-2)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4个施肥处理中,N165 P105、N225 P165和N165 P165三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N225 P105;N165 P105是河西绿洲冬小麦高产节肥的最佳施肥处理.少施N肥有利于WUE的提高(7.89%),而氮磷合理配施才能获得较高的WUE.多施N、P肥可增加N(36.72%)和P(58.94%)的消耗量,但明显降低N(44.48%)、P(53.50%)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N、P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N、P肥在养分利用上彼此影响不大.因此,肥料的合理配施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西北地区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仁化白毛茶是红山镇农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红山镇大多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白毛茶生产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以来,对红山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九五年红山镇被列为省“一乡一品”发展白毛茶生产的乡镇以来,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到一九九八年底,全镇茶叶面积13200亩,年产量225吨,产值1530万元,分别比一九九四年增长37.7%、90.3%和151.9%。与八十年代的发展高峰相比,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在科技含  相似文献   

12.
双季晚稻荣优225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优225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组合。总结了荣优225百亩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荣优225产量超9.9 t/hm2超级稻目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条播(DR)和匀播(UN)2种播种方式,副区设150万粒·hm-2(D150)、225 万粒·hm-2(D225)、300万粒·hm-2(D300)和375万粒·hm-2(D375)4种种植密度,比较分析了不同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冬小麦根系形态特征、根系伤流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总根干重、总根长呈先增后减趋势,单株次生根数、根系伤流量呈减小趋势。与条播相比,匀播下小麦总根干重、总根长显著增加,差异主要在0~30 cm土层;单株次生根数、根系伤流量增加,差异主要在生育中后期;产量显著提高(增幅9.89%),其中以D225处理最大。综上,匀播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根系活性,有利于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匀播小麦以225万粒·hm-2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14.
采用L16(43)正交设计,进行氮、磷肥不同用量对坚尼草不同品种的种子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处理组合中,以热研9号施氮肥225kg·hm-2、磷肥375kg·hm-2的处理组合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达671.5kg·hm-2;其次为热研9号施氮肥375kg·hm-2、磷肥225kg·hm-2的处理组合,产量为584.8kg·hm-2。品种单产高低的排序是:CIAT604>热研9号>热研8号>青绿黍;氮肥用量单产高低排序是:225>357>112.5>0kg·hm-2;磷肥则是:357>225>0>112.5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给云南地区非豆科/豆科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N0、 N112.5、N225和 N337.5 4个施氮水平(0、112.5、225和337.5 kg N·hm-2)下大麦/蚕豆间作作物产量及氮素养分吸收累积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蚕豆间作具有间作产量优势,4个施氮水平中N225的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13。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大麦产量表现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趋势。与单作相比,间作大麦地上部和地下部氮含量平均提高5.8%~35.8%,地上部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提高7%~32.1%。在N0、 N112.5、 N225水平下,氮含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呈间作第一行>间作第三行>单作的趋势。单作大麦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以N337.5水平最高,分别为95.46 kg·hm-2和1.736 kg·hm-2·d-1,而间作大麦则以N225水平最高,分别为105.03 kg·hm-2和1.910 kg·hm-2·d-1。  相似文献   

16.
宝清县大豆亩产200公斤大面积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84—1985年于宝清县进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的基础上,1986年在4.8×10~4亩上实现亩产209.4kg,其中1.8×10~4亩达到亩产225kg。这说明,在三江平原上实现大豆大面积高产是可能的。本文阐述了利用合丰25号品种,实现亩产200 kg的土壤、气候、栽培条件和相应的生态、生理、养分指标。  相似文献   

17.
播种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与新疆春小麦匀播技术配套的适宜灌水量,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4号为材料,进行二因素盆栽试验,设置匀播(U)和条播(D)2种播种方式,以及W75(拔节水)、W150(拔节水+扬花水)、W225(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和W300(起身水+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4个不同灌溉水平(每次灌水量75mm),研究了播种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匀播促进了小麦出苗20d后的分蘖,增加了有效分蘖,其中W75、W150、W225和W300条件下,匀播小麦的穗数分别提高25.62%、41.79%、43.39%、46.1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20.15%、30.15%、30.68%、33.63%;匀播提高了小麦旗叶、倒二叶的SPAD值,延缓了叶片衰老,增强了群体生育后期的光合作用,且匀播方式下增大灌水量更有利于延长小麦叶片的功能期;匀播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运,有利于产量形成;在W75、W150、W225、W300条件下,匀播小麦产量较条播分别提高2.76%、4.41%、3.77%和3.42%,两种播种方式下W225处理产量均最大。因此,匀播方式下W225灌水模式最有利于春小麦生长发育和高产。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原产欧洲,在三、四十年代分别由日本和英国引入我国。最早的品种仅胜利油菜和早生朝鲜。近十多年来引入的品种增多,有20多个国家的4 00多个品种。到1982年,我国利用这些资源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有225个。生产上的种植面积也日益扩大,约占油菜总面积的70%以上。 在油菜生态分类方面,研究还不多。禹长春(1931)根据油菜品种主茎和分枝的不同发  相似文献   

19.
古书《荆州土地记》,据前人考证是西晋时代的作品,但也有说是南北朝宋盛弘之撰(成书于439年)。书中载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查历史文献,自西晋至南北朝的武陵郡,它所领的县地都不是七个。西晋的领县十;东晋的领县九;南北朝宋的领县十;南北朝齐的领县十;南北朝梁的领县九;南北朝陈的领县二。这不能不怀疑,这个武陵“七”县,可能是历来的笔误或刊误。因之,我认为当是“武陵十县通出茶”。现在,不妨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茶工作以来,四川省青川县紧抓机遇,协调联动,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多元化投入、全方位保证的工作局面,使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一片片绿色茶园,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成山清水秀的旅游景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退耕还茶成效显著1.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在茶叶基地建设方面,紧紧围绕"一带十乡镇"。"一带"即孔溪乡一房石镇,"十乡镇"即桥楼乡、三锅乡、乐安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