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人们认为刺槐人工林密度大郁闭度高水土保持效果好,我们通过8年的定位试验发现,刺槐人工林造林密度5000株/公顷、5~6年后保存密度2500株/公顷、13年后保存密度1250株/公顷为宜。在各个发育阶段,控制其郁闭度在0.6左右,不超过0.7,这样,刺槐人工林具有乔一灌一草一地被物类似天然林系统的主体结构体系,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在目前国情下,水土保持林也必须要进行经营管理,以达到兼顾水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造林密度,就是在单位面积上每亩或每公顷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一般又称初植密度.通常用造林的株行距来表示.造林密度之大小,对于人工林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对于实现造林目的和人工林的经营方向,也是至关重要的.近代各国造林大都主张采取大工程量整地的方法,选用良种大苗,大株行距,大穴深植造林,实行集约经营,以达缩短轮伐期和速生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紫椴不同造林密度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龄20年生6种造林密度的紫椴人工林固定试验样地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造林密度对保存率、树高、直径、直径分布、材积、蓄积均有明显影响。相同造林方式中,1.5m×1.5m株行距的中等密度保存率均高于其它两种密度,林分蓄积最大。研究结果表明,1.5m×1.5m株行距单株栽植是适宜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4.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湖北省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的现实特点,根据31块详细样地资料,以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的最适经营密度进行了探讨,同时,在兼顾单株营养面积和群众栽培习惯,以及造林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适合于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株行距,可为造林施工、林分抚育间伐和综合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5年生不同造林密度南方型美洲黑杨‘XL-90杨’Populus deltoides ‘Xianglin 90’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XL-90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造林密度减小至417株·hm-2且株行距为4 m×6 m时,各项生长指标达均到最大值,分别为23.27 cm,17.13 m和0.291 m3,与其他造林密度间的差异达均到了显著水平(P0.05);(2)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量呈不规律变化,在造林密度为833株·hm-2且株行距为3 m×4 m时,林分的蓄积量达到最大值,为140.25 m3·hm-2;(3)采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确定5年生‘XL-90杨’以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为培育目的最佳造林密度分别为417株·hm-2和833株·hm-2。  相似文献   

6.
利用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密度试验林8个密度水平、3个林龄段(13、21、32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的生长和林分自然稀疏、径阶分布、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樟子松人工林能否稳定、可持续地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 667~2 5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为2m×3m。  相似文献   

7.
抚顺矿务局搞落叶松造林,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到一九七九年末统计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二十八万亩;林木总蓄积量达一百二十六万立米,已成为重要的坑木林基地。关于落叶松造林密度,解放前多采用1.75m×1.75m的株行距,每公顷3265株。抚顺矿务局在解放初期仍然沿用上述的造林密度。五十代受苏联密植的影响,我们绝大多数改用1.5m×1.5m的株行距,每公顷4400株,少数采用1.6m×1.6m或2.0m×1.5m株行  相似文献   

8.
要想使大面积造林,实行全盘机械化,就必须将行距宽度增加到2.5—3.0米。在宽行距的人工林里,松土深度为6—12厘米,而在某些地段中,造林后第四年还应在行间再深耕20—22厘米。当前,对人工林深松土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认为,在人工林中松土甚至5厘米深,就会降低树苗生长强度。则认为,在人工林中深松土,对苗木的生长和状况没有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谈郁闭度对沙松天然更新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0多年生沙松人工林在不同的郁闭度条件下天然更新的调查,分析了郁闭度与更新幼苗的密度、高生长、径生长的关系及利用天然更新苗更新造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在广东省从化市进行枫香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4.5 a生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而递增的趋势,干形随株行距的增大呈递减趋势,不同株行距仅对树高有显著影响(P<0.1);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单株材积增加,而储蓄量减小,但单株材积在不同株行距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蓄积量仅在2 m×2 m、2 m×3 m株行距与其它3种株行距之间有显著差异(P<0.1)。综合考虑投入产出,以及造林成本和产量收益时,建议采用株行距为2 m×3 m的方式造林。  相似文献   

11.
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南不同坡向、不同坡形、不同造林密度6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阴坡优于阳坡,山洼优于山脊,密度为750株/hm^2的林分优于密度为1500株/hm^2的林分;坡形和造林密度对6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长影响显著,而坡向对6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闽楠人工林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闽楠人工林合适的造林密度,开展了造林密度分别为1995株/hm2、2505株/hm2和3900株/hm2的闽楠人工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闽楠人工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均下降,土壤通透性减弱、容重增大,土壤肥力降低;在此试验条件下,造林密度为1995株/hm2的闽楠人工林其生长量和蓄积量最大,土壤肥力最好。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获得人工林优质速生丰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充分发挥日本落叶松林分最大的生产潜力,2005年3月,在建始县高岩子林场开展日本落叶松造林密度对比试验,分析造林密度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包括对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保存率等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初植株行距以3 m×2 m的单位面积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在1989年种植的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度和造林密度下红锥近20年生长量进行分析和统计,以期得出红锥人工林适宜的海拔高度和最佳造林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红锥人工林生长量影响较小,在0-300 m的海拔高度内,红锥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和蓄积量等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对其生长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得出该地区红锥的最佳造林密度为800株/ 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叶钻天杨(Populus balsanifera Linn.)、沙兰杨(P.×euramericanacv.‘Sacrau79’)、I-467(P.euramericana cv.‘I-467’)杨等3个优良杨树品种不同造林密度下生长规律的分析,研究了3个杨树品种合理的经营密度及采伐年限,结果表明:高生长随密度改变变化不大,胸径生长变化与密度紧密相关;I-467杨和沙兰杨适宜大株行距种植,大叶钻天杨适宜3m×5m和4m×5m两种株行距;3m×5m株行距的理想采伐年限在10年,4m×5m株行距最理想的采伐年限应在12年,3m×8m株行距可适当放宽采伐年限。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地沙层水分状况的测定 ,以及对樟子松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表明 :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提出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密度为 5 6株·6 6 7m-2 ,即造林株行距为 3m× 4m。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造林密度大花序桉人工林生长量、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大花序桉人工林生长量减少,林分内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而且土壤通透性变差、持水能力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在该试验条件下,大花序桉造林密度以111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丰产林造林密度及其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的造林初植密度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初植密度下,优选出适于黑龙江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集约经营人工林项目合理密度。建筑材林分的合理初植密度为3000株/ha,纤维材林分为3300株/ha。  相似文献   

19.
黎明 《林业建设》2001,(2):36-40
通过3种造林模型设计密度的假定,将造林株行距建立直角坐标系,按等距离布局坐标网点作样圆圆心点,不同样圆内样本数量对造林密度误差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198 6年起 ,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 ,用间伐方式对 8~ 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 ,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 ;郁闭度分别为 0 .9、0 .7及 0 .6。设置固定样地 6个 ,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 ,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 ,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 ,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 .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 ,间伐 8~ 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 90 %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 ,干生物量可达 4~ 5 t· hm-2 ;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 ,林下植被的良好发育推迟到 2 0年生以后。通过间伐适当调整密度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有效方法 ,造林密度为 2 5 0 0~ 30 0 0株· hm-2的一般林分 ,10年生以后林分密度应保持为 15 0 0~ 2 0 0 0株· hm-2 ,郁闭度保持为 0 .6、0 .7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以蕨类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