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陕354高产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锟  裴阿卫 《作物学报》1998,24(6):930-934
本文通过分析密度试验和高产示范试验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陕354小麦新品种具有9000kg/hm^2以上的产量潜力;获得9000kg/hm^2以上产量结构为:亩穗数40万,穗粒数40粒,千粒重40g;产量因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要夺得高产900万/hm^m^2,最高总茎数1200-1350万/hm^2,有效穗数525-600万/hm^2,应着重把冬前群体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增加冬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麦田主要杂草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防治中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初步研究,建立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与小麦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小麦产量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式,明确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构成小麦产量各因素影响作用,制定出适合当地杂草藜和野燕的生态经济阈值,即田间藜密度达到1.45~1.83株/m^2时,野燕麦密度达7.5~8.60株/m^2时,分别使用72%2,4-D丁酯乳油和10%骠马乳油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尿素、三料过磷酸钙对石大豆1号产量影响,结果表明:这三项农艺措施对石大豆1号产量的影响依次为密度>三料过磷酸钙>尿素,适于石 大豆1号高产的密度为1.29万-1.45万株/666.7m^2、尿素为8.1-11.0kg/666.7m^2、三料过磷酸钙为6.9-10.7kg/666.7m^2。  相似文献   

4.
在旱地条件下,选择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品种对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播种密度要求不同,每hm2多穗型315万、中间型369万、大穗型433万;播种密度对穗数与穗粒数的变化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不同,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傅兆麟  马宝珍 《小麦研究》1998,19(3):18-19,10
本文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小麦高产品种于1994-1997年进行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了最精播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播种密度下,中穗多穗型品种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在较高播种密度下,大穗少穗型品种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在介于上一者之间播种密度时具有显著增产优势。同一类品种的不同播种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大穗少穗型、大穗较大穗型和中穗多穗型3种类型品种的最佳精播密度分别为270万株/hm^2、225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安麦8号和安麦9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豫北冬小麦新品种安麦8号和安麦9号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8号、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播量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干物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适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系数。180万/hm~2和240万/hm~2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300万/hm~2种植密度,亩穗数则相反。同一密度下,安麦8号和安麦9号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安麦8号和安麦9号产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在180万/hm~2和240万/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优于300万/hm~2种植密度产量。  相似文献   

7.
贵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期,我们先后育成了贵农10号,贵农11号(原名贵丰一号),贵农12号等三个小麦新品种。三个品种中均有综抗矮2号,绵阳11号,苏麦3号,A552,Maris TemPlar等亲本血缘。贵农系列小麦品种均属弱冬性,多穗型品种,每公顷有效穗可达1.5 ̄1.7万穗,穗粒数40 ̄50料,千粒重40 ̄45g,公顷产达6300 ̄7650kg,株高80 ̄90cm中早熟,穗长方型、长芒、红粒。抗旱,抗寒性强;高抗白粉病、条地为霉病。杆锈病均免疫,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5.6% ̄17.9%,赖氨酸含量0.40% ̄0.44%;湿面筋含量26.5% ̄29.3%;适宜贵州高寒山区及周边省市高寒山区种植推广。自1987 ̄1999年,在个品种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06.67万公顷。属贵州省两次大的小麦更新品种。累计增产小麦达37  相似文献   

8.
地膜旱管稻密度对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杂交稻汕优559不同密度试验,探讨了地膜旱管稻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密度与分蘖成穗率、粒顺比、干物质生产量等群体质量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型的曲线变化关系,过大或过小都会因成穗数、穗粒数的变化而影响产量。汕优559适宜密度为18.0 ̄19.5万穴/hm^2,其分蘖成穗率高、粒叶比大、中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强,易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早稻盘育抛秧不同密度对产量和分蘖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敦  秦玉娣 《耕作与栽培》1998,(4):22-24,32
早稻塑盘旱育秧抛栽在667m^2抛1.6~2.4万穴范围内,几个点均表现,产量与穗数呈正相关,均随着抛栽密度的加大而增加,2.4万穴比1.6万穴增穗幅度达10.13%~23.49%产量增幅达5.41%~10.37%。  相似文献   

10.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群体生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较垄三栽培生育斯延3 ̄7d,株高平均增加3 ̄5cm,倒伏加重,开花以后单株干重,叶面积及单株荚粒数下降,但群体干重(18.01 ̄189.60g/m^2),叶面积指数(0.038 ̄1.270)及荚(23.7 ̄149.6个/m^2)粒(除合丰25号66.7株/m^2处理处,增加51.8 ̄163.6个/m^2)数增加,增加51.8 ̄163.6个/m^2)数增加,进而提高大豆  相似文献   

11.
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产量构成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河南省11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稻19号每穗总拉数、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均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沿黄地区超级粳稻选育应注重选择较大穗型并兼顾有效穗数多的品种较易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等肥力大土泥土上玉米氮、磷、钾3因素4水平试验研究得出,要使玉米产量获得较好收益,其施肥量为尿素28.0kg/667m^2,过磷酸钙30.7kg/667m^2,氯化钾17.8kg/667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旱稻肥料运筹不当和抛秧稻的特点,在壮秧,667m^2抛栽2万穴,基本苗4 ̄5万,施肥总氮量同一水平,基蘖肥(前期)与穗粒肥(后期)配比7:3时,达到适宜穗数下,提高成穗率,穗粒协调而高产,比对照增产4% ̄9.46%。  相似文献   

14.
陈忠文  文西强 《种子》1998,(2):48-49,52
高批稻瘟病和纹枯病,稳产优质的杂稻组合菲优多系1号,在大田栽插密度20000窝/666.7m^2,每窝插2谷粒秧条件下,经协方差分析,不同纯度间产量差异未达5%水平,纯度每增加(降低)1个百分点,666.7m^2产量提高(减少)1.32公斤。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和有关研究资料,对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因素结构及其土壤养分状况背景值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产量因素结构大穗少穗型,多穗较多穗型和中穗多穗型分别为400万穗/hm^2,45粒/穗,50g/1000粒,500万穗/hm62,38粒/穗,48g/1000粒;600万穗/hm^2,30粒/穗,40g/1000粒。  相似文献   

16.
不同矮秆基因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半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丰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三都水族昌育稀植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采用4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水稻旱育稀植生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穗粒 到叶龄,移栽叶龄,密度为决策变是一,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田间试验,建立了水稻旱育稀植717.316kg=667m^2以上的丰产农艺措施组合为:播种期4月7月 ̄4月10日,穗粒追肥到叶龄是倒3.296 ̄2.204叶,移栽叶是5.951-0.451叶,密度是1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9.
毛朝军 《中国种业》2011,(Z1):79-80
根据小麦单产700kg产量指标,要求产量三要素每667m2穗数50万~55万、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g左右。本文对土壤、品种、播前等条件作了具体要求并介绍了小麦播种,冬前、春季及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泪科包衣种出苗率高,苗齐、苗壮,抗逆性强,是小麦生产上一项新的增产措施。为了普及该技术,精量播种,节约种子,探索其适宜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我市旱地分带轮作小麦包衣良种用种量6~7kg/667m^2较适宜,绵阳26号产量可达165.7~181.3kg/667m^2,绵农4号179.1~195.0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