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红树莓‘海尔特兹’继代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质处理下红树莓生根组培苗的形态、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碳氮代谢,以确立红树莓组培生根苗生长的适宜光质。结果表明:随着R/B(红蓝比)的增加,红树莓生根组培苗的株高由1.514cm逐渐增加到最大值1.638cm,在4R/B(红∶蓝=4∶1)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但与对照W(白光)之间差异不显著,随后株高又随着R/B的增加而减小,在10R/B(红∶蓝=10∶1)处理下表现为最小值0.681cm,显著小于对照W;茎粗则随着R/B的增加由最大值0.101cm逐渐减小到最小值0.076cm,R/4B(红∶蓝=1∶4)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与对照W之间差异显著,10R/B处理下表现为最小值,与对照W之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生根率以及根长与茎粗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随着R/B的增加而减小,在R/4B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分别为0.751cm2、0.786、1.369cm,在10R/B处理下表现为最小值,分别为0.211cm2、0.357、0.369cm;SOD及CAT活性均随着R/B的增加逐渐由R/4B处理下的最小值(1.832μg·g~(-1)FW、H_2O_25.902mg·g~(-1)FW)增加到10R/B处理下的最大值(10.953μg·g~(-1)FW、H_2O_246.978mg·g~(-1) FW);POD活性随着R/B的增加先由R/4B处理下的最小值(5.511μg·g~(-1)FW)逐渐增加到4R/B处理下的最大值(20.934μg·g~(-1)FW),随后又随着R/B的增加逐渐减小;MDA含量随着R/B的增加逐渐由R/4B处理下的最小值(7.357nmol·g~(-1)FW)逐渐增加到10R/B处理下的最大值(10.880nmol·g~(-1)FW),极显著高于对照W;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R/B的增加由200.204mg·g~(-1)增加到最大值313.917mg·g~(-1),在R/B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且极显著高于对照W,随后又随着R/B的增加逐渐减小到最小值154.172mg·g~(-1),显著低于对照W;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R/B的增加逐渐由R/4B处理下的最小值(16.903mg·g~(-1))增加到10R/B处理下的最大值(33.180mg·g~(-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R/B的增加逐渐由R/4B处理下的最大值(12.507mg·g~(-1))减小到10R/B处理下的最小值(2.147mg·g~(-1))。  相似文献   

2.
以双季红树莓‘海尔特兹’为试材,采取田间随机取样法,对比研究了不同时期叶片中主要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以探索红树莓果实成熟期影响叶片早衰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结果表明:果实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叶片的全N含量分别为22.85、21.74、20.47mg·g~(-1)和21.43、19.26、17.35mg·g~(-1),差异显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中部叶片在果实成熟初期、盛期,全氮(N)含量分别为24.50、23.32mg·g~(-1)和20.71、19.12mg·g~(-1),差异显著。果实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叶片全磷(P)含量分别为1.20、1.13、1.13mg·g~(-1)和1.05、1.01、0.96mg·g~(-1),差异显著。果实成熟初期和盛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叶片全镁(Mg)含量分别为9.38、10.01mg·g~(-1)和8.26、7.90mg·g~(-1),差异显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中部叶片果实成熟盛期、末期,全Mg含量分别为10.02、11.54mg·g~(-1)和8.20、8.91mg·g~(-1),差异显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下部叶片在果实成熟初期和盛期,全Mg含量分别为10.41、11.06mg·g~(-1)和9.11、9.30mg·g~(-1),差异显著。果实成熟初期和盛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叶片全铁(Fe)含量分别为558.41、1 198.22μg·g~(-1)和314.94、454.09μg·g~(-1),差异显著;正常和早衰下部叶片在果实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全Fe含量分别为1 343.82、1 561.57、2 011.20μg·g~(-1)和909.03、1 139.30、1 559.66μg·g~(-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早钟6号'(黄肉)和‘白玉'(白肉)两类批把为材料,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果实果皮和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15个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随着果实发育成熟,β-胡萝卜素含量在黄肉‘早钟6号'果皮和果肉中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68.53和11.92μg·g~(-1)FW;在白肉的‘白玉'果皮中也呈增加趋势,到成熟期最高,为38.89μg·g~(-1)FW,但果肉中略有下降,从最初的0.47μg·g~(-1)FW降低至0.29μg·g~(-1)FW。两个品种果皮和果肉的β-隐黄质含量表现为持续增加,均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叶黄质含量在‘早钟6号'果皮中表现为下降,在果肉中则持续上升;在‘白玉'果皮中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果肉中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早钟6号'进入转色期后,与‘白玉'相比,在果皮中的PSY和CYCB表达量较高,而在果肉中CYCB和BCH的表达量较高,提示批把不同发育阶段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主要受PSY、CYCB、BCH基因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4.
香橙果实香味浓郁,但是相关的物质基础并不清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技术开展香橙果皮和果肉挥发性物质组分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香橙果皮中含有6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物质33种,占香气物质总含量的82.30%。果皮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柠檬烯,含量为14 275.39±1 627.08μg/g FW,占香气物质总含量的68%;其次是γ-松油烯,含量为2 096.32±235.90μg/g FW,占9.99%;第三是芳樟醇,含量为965.64±14.53μg/g FW,占4.60%。果肉主要含有4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物质27种,占82.30%。果肉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也是柠檬烯,含量为46.50±12.61μg/g FW,占65.94%;其次是芳樟醇,6.33±1.48μg/g FW,占8.98%;第三是γ-松油烯4.75±1.27μg/g FW,占6.74%。作为香橙的特征香味物质,(+)-香橙烯在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的含量分别为136.35μg/g FW (0.65%)和0.31μg/g FW (0.44%)。  相似文献   

5.
以9个印度南瓜品种为试材,测定其果实营养成分(氨基酸、总糖、还原糖、水分、灰分)和8种矿质元素(Ca、Cu、Fe、K、Mg、Mn、Na、Zn),并进行方差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以"君川金栗"最高(20.90g·kg~(-1)FW);还原糖含量和总糖含量以"日本432"最高,分别为14.33、16.63g·kg~(-1)FW;水分含量为877.2~953.6g·kg~(-1)FW;灰分含量为1.45~13.92g·kg~(-1)FW。还原糖与灰分、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灰分与总糖呈显著正相关;水分与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呈极显著负相关。K含量最高,为2 021.33μg·g~(-1) FW;Mn含量最低,为1.81μg·g~(-1) FW;Fe与Mn、Mg,Na与Mg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铁皮石斛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水杨酸(SA)的方法,测定了铁皮石斛经SA预处理后在低温胁迫下根系活力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幼苗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幼苗根系活力在低温胁迫第10天时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3.05μg·g~(-1)·h~(-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低温胁迫第7天时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28.10U·g-1,140.65、75.05、48.21U·g~(-1)·min~(-1)。铁皮石斛幼苗经0.5mmol·L~(-1) SA预处理后,在低温胁迫第7天时根系活力提高了18.20μg·g~(-1)·h~(-1),SOD、POD、APX、CAT活性分别提高了22.54U·g~(-1),59.00、64.57、21.81U·g~(-1)·min~(-1)。这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A能够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铁皮石斛的伤害,提高其耐低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西域红8号"是以SY-1为母本,HS9780为父本配制的中早熟加工番茄一代杂种。该品种属有限生长类型,长势中强,普通叶形,果实椭圆形,果肉深红色,单果质量70 g,红熟时平均耐压力8.0 kg·果~(-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0%,番茄素含量0.15 mg·g~(-1)FW,总酸3.85%。该品种耐压、耐储运,红熟期相对集中,水肥等条件适合,667 m~2产量可达8 000 kg以上,适合我国新疆北部加工番茄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以"礼泉富士"苹果嫁接在8种矮化中间砧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矮化中间砧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矮化中间砧对叶绿素含量及其比例间产生明显差异性影响,叶绿素a含量以‘M26’最高,为1.032mg·g~(-1)FW;类胡萝卜素则以‘MM111’含量最高,为0.597mg·g~(-1)FW;而叶绿素a/b则以‘SH9’最高,为4.076,但三者均以对照最低,分别为0.651 mg·g~(-1) FW、0.345 mg·g~(-1) FW、2.427;叶绿素b含量以‘GM256’最高,为0.286mg·g~(-1)FW,‘SH9’最低,为0.240mg·g~(-1)FW,比对照低10.448%,各处理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净光合速率(Pn)以‘Mark’最高,为20.552CO2μmol·m-2·s~(-1),而胞间CO2浓度(Ci)以‘SH9’最高,为489.581CO2μmol·mol~(-1),蒸腾速率(Tr)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Tr和气孔导度(Gs)均以对照最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砧木对"礼泉富士"苹果幼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以‘M26’和‘Mark’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枇杷新品种‘火炬’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炬’枇杷是由‘白玉’ב田中’杂交选育出的中熟枇杷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果皮橙红色,果面光滑,果肉橙黄色,肉质细软,风味甜酸,平均单果质量60 g,最大单果质量96 g,果形指数1.02,每果实含种子1~5粒,可食率69%。蔗糖含量48.9 mg·g~(-1),葡萄糖含量35.9 mg·g~(-1),果糖含量46.9 mg·g~(-1),苹果酸含量5.3 mg·g~(-1)。果实生育期180 d左右,在上海地区6月初成熟,单穗花朵数量平均86朵。成枝力较强。第3年开花结果,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串枝红杏果实发育动态及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串枝红杏果实生长动态及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有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串枝红杏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呈"快-慢-快-慢"的"双S"型曲线.整个发育期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果实第1次迅速生长期,果实第1次缓慢生长期,果实第2次迅速生长期和果实成熟前缓慢生长期.果实第一次缓慢生长期与果实硬核期相吻合,果实第1、2次迅速生长期是果实增长的2个关键时期.果实纵、横、侧径与果实鲜重、体积的变化曲线十分相似,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维生素C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和成熟期较高,硬核期降低;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以果实发育初期较高,硬核期降低,之后又有一次小高峰,成熟时降至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果实的生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8年生"徐香"猕猴桃为试材,定期测定猕猴桃果实的纵径、横径、鲜重以及体积的变化,研究其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徐香"猕猴桃果实纵横径生长呈逐渐上升的单曲线,表现为快-慢-停3个生长期。快速增长期为授粉后30d之内(5月9日至6月7日);缓慢增长期为授粉后30~124d(6月7日至9月9日);停滞增长期为授粉124d之后。果实鲜重和体积的生长曲线亦呈上升的单曲线。鲜重的生长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迅速膨大期为授粉后40d之内(5月9日至6月17日),较快增长期为授粉后40~76d(6月17日至7月23日),缓慢增长期为授粉后76~144d(7月23日至9月29日),停滞增长期为授粉144d之后;果实体积生长过程分为3个阶段:快速增长期为授粉后40d之内(5月9日至6月17日),缓慢增长期为授粉后40~139d(6月17日至9月24日),停滞增长期为授粉139d之后。果实纵横径的净增长曲线有3个高峰,且纵横径的3次净增长高峰出现时间相同,依次为授粉后第15天(5月24日)、第53天(7月1日)、第117天(9月2日)。果实鲜重和体积的净增长曲线有4个增长高峰,鲜重的净增长高峰依次出现在授粉后第36天(6月13日)、第73天(7月20日)、第129天(9月14日)、第149天(10月4日);体积的净增长高峰依次出现在授粉后36d(6月13日)、73d(7月20日)、98d(8月14日)、139d(9月24日)。  相似文献   

12.
1-MCP对苹果果皮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MCP(1-甲基环丙烯)作为乙烯作用抑制剂,已经在果品保鲜中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是果实中重要的抗氧化剂成分,是反映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1-MCP使用后是否影响苹果果实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尚未见报道。试材‘红星’苹果于商业采摘期(2005-09-04)采自泰安市郊区果园。分别使用0·2和0·5μL·L-1的1-MCP处理果实,无1-MCP处理的为对照。每周取样1次,随机取15个果实,测定果皮中类黄酮(碱性硝酸铝法)、多酚(Folin-Ciocalteu法)的含量及对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radical)、ABTS· 〔2,2-…  相似文献   

13.
钙处理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钙处理对葡萄花青素合成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喷钙时期、浓度、部位,为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 a(年)生‘美人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钙处理水平(0、1、3、5、8 g·L~(-1))、施肥方式(叶果喷施和浸果)及时期(第1次膨大期和第2次膨大期)对葡萄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钙处理可明显提高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花青素含量,并降低果实硬度和酸度,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随着钙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5 g·L~(-1)时效果最好,同时还发现钙处理效果在葡萄第2次膨大期优于第1次膨大期,浸果处理优于叶果喷施处理。第2次膨大期5 g·L~(-1)钙溶液浸果处理的花青素含量为820.23 nmol·g~(-1)(约为对照的5.72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ω)为16.23%(约为对照的1.28倍)、固酸比为63.40(约为对照的1.67倍),而总酸含量(ω)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为0.26%(约为对照的0.76倍)。【结论】在葡萄第2次膨大期采用5 g·L~(-1)钙溶液浸果处理,对于提高葡萄品质和果实花青素含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以257份桃种质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果肉中6种酚类物质和3种有机酸含量,分析比较不同种质果肉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的差异,并讨论不同肉色、肉质和有机酸含量的种质类型间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桃果肉中总酚含量区间为31.05~919.11 mg·kg-1 FW,其中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56.60、43.20和25.79 mg·kg-1 FW,表儿茶素、芦丁含量中等,平均值分别为14.77和14.85 mg·kg-1 FW,阿魏酸含量最低(1.57 mg·kg-1 FW);筛选到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特异种质11份;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红肉类型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类型,黄肉与白肉类型差异不大;不同肉质类型桃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为硬肉显著高于溶质和硬质类型(P <0.05);果实中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含量均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赣州筛选出结果特性良好的65个野生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ёx)株系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的基本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总酸、pH)及果皮中酚类物质(总酚、总花色苷、总单宁、总类黄酮、总黄烷醇)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果皮中17种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并根据果实品质指标对刺葡萄资源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刺葡萄资源选育与综合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5个株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85°~22.40°Brix,总酸含量为4.52~7.68g·L~(-1),pH 3.27~4.68;总酚含量为15.17~99.91mg·g~(-1),总花色苷含量为4.78~48.68mg·g~(-1),总单宁含量为0.35~23.31mg·g~(-1),总类黄酮含量为1.19~35.82mg·g~(-1),总黄烷醇含量为0.77~4.60mg·g~(-1);17种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中黄烷醇类含量为0~14.74 mg·kg~(-1),黄酮醇类含量为1.62~40.07mg·kg~(-1),羟基苯甲酸含量为0~72.75 mg·kg~(-1),羟基肉桂酸含量为3.14~68.53mg·kg~(-1),芪类化合物含量为0.36~4.07 mg·kg~(-1)。65株刺葡萄可聚为三大类(A、B、C),B类的2个亚群中,B1类刺葡萄果实适合作为制干和果汁加工的原料;B2类酚类物质丰富,适合酿酒或开发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6.
以'2001'苹果树一年生枝上叶芽为试材,通过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ABA)、吲哚-3-乙酸(IAA)、玉米素(ZT)、赤霉素(GA3)等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研究了苹果叶芽在开始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期为调控苹果叶芽萌发及指导修剪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在苹果叶芽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缓慢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下降再升高趋势,3种营养物质分别在萌发的第20天达到了4.34、49.17、52.75mg· g-1.内源激素IAA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ABA含量则相反,在叶芽萌发过程中逐渐下降,ZT、GA3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IAA含量在萌发的第20天达到最高值101.70 ng·g-1FW,GA3含量在萌发第8天达到最高值22.35 ng·g-1FW.叶芽萌发过程中,SOD、POD、CAT活性分别在第20天达到最低值35.12U· g-1、11.40U· g-1 ·min-1、0.25 U· g-1· min-1.  相似文献   

17.
以红树莓的优良品种"秋福"果实为试材,在优化多酚提取工艺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定量分析树莓果实中非花色苷酚的组成情况,以期为黑龙江省寒地树莓果实中非花色苷酚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秋福"果实中多酚的较优提取条件为70%甲醇溶液,料液比1∶70 g·mL~(-1),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多酚总含量可达5.47 mg·g~(-1);5种非花色苷酚在"秋福"红树莓果实中鉴定出来,其中鞣花酸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儿茶素和槲皮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长期乳苣营养器官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时期乳苣营养器官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变化,为乳苣最佳营养时期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以乳苣为试材,分析幼苗期、生长期和开花期乳苣根、茎、叶3大营养器官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在根、茎和叶器官中,大量元素K、Mg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下降,而开花期Ca含量显著高于幼苗期和生长期,叶片中大量元素的含量高于根和茎。(2)根中幼苗期微量元素Na、Mn、Zn含量显著高于生长期和开花期,开花期Cu含量(5.996 mg·kg~(-1))显著高于幼苗期(4.503 mg·kg~(-1))和生长期(2.966 mg·kg~(-1)),Fe在各个时期无显著变化;茎中幼苗期Na、Mn、Zn和Cu含量显著高于生长期和开花期,而生长期Fe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幼苗期和开花期;叶中幼苗期Na元素含量(567.99 mg·kg~(-1))显著高于生长期(396.22 mg·kg~(-1))和开花期(304.41 mg·kg~(-1)),生长期Na、Mn、Cu含量显著高于幼苗期和开花期,开花期Zn含量显著高于生长期和幼苗期。(3)相关性分析表明,乳苣的根、茎、叶器官中大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元素的吸收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综合以上结果表明,乳苣最佳营养时期为生长期或开花期,在幼苗期乳苣全株营养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烯效唑对茄子幼苗耐低温性的影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烯效唑后,对茄子幼苗进行低温处理,测定低温下幼苗的茎粗、株高和耐低温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20 mg·L~(-1)烯效唑处理后,茄子幼苗表现出较好的耐低温性,耐低温指数达0.86。对茄子幼苗进行相同的低温处理,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结果发现上述指标在不喷施烯效唑时变化幅度较小,喷施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SOD、CAT活性等指标上升,9 d后分别达13.713 mg·g~(-1)、369.650 U·g~(-1)·min~(-1)、268.349 U·g~(-1)、125.809 U·g~(-1)·min~(-1)。因此,可以在苗期喷施20 mg·L~(-1)烯效唑以提高茄子幼苗耐低温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果皮微观结构、表皮蜡质组成和香气释放的影响,在‘南果梨’果实商熟期前15 d喷施0.04 kg·L~(-1)氯化钙,喷水作为对照,在商熟期和后熟5 d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果皮微观结构、细胞排列,并用质谱测定表皮蜡质组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层较对照脱落更多,但果点比对照完整,果实表层细胞间隙大于对照。‘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包括脂肪酸、脂肪醇、酯类、烷烃、烯烃、醛类和酚类,其中以脂肪酸、脂肪醇、烷烃、醛类为主,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中酯类、脂肪酸、醛类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 0.05)。钙处理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总含量在商熟期和后熟5 d时总含量分别为3 959.75和6 676.80 ng·g~(-1),比对照提高20.92%和24.16%。以上表明钙处理通过改变‘南果梨’果实果皮的微观结构和蜡质成分,增加了其香气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