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选用金银花提取物为试验对象,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金银花提取物对标准株和2株临床分离株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5.7mg/m L、62.5mg/m L和31.3mg/m L,MBC值分别为31.3mg/m L、62.5mg/m L和62.5mg/m L。说明本试验所制金银花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旨在评价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中药联合应用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nisin、五味子、诃子、乌梅、枳壳、松针单独用药时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nisin与5味中药联合使用时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结果表明,nisin单独使用时对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没有抑菌效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的MIC均为62.5mg/m L,枳壳的MIC为125.0 mg/m L,松针的MIC为250.0 mg/m L;nisin与松针联合使用时无抑菌作用,与五味子联合使用时MIC分别为1.25 mg/m L和15.625 mg/m L,与诃子、枳壳、乌梅联合使用时MIC均为2.5 mg/m L(nisin)和31.25 mg/m L(中药)。综上提示,nisin与五味子、诃子、枳壳、乌梅联合应用时,可提高这4味中药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24味中药水提物对吕梁地区宠物犬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流行株NJ-1的体外抑菌效果,利用水提法提取24味中药有效成分,使其浓度为1 g/m L;利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24味中药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宠物犬源致病性大肠杆菌NJ-1株对黄连、诃子、五倍子、五味子、苦参5味中药水提物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8.1~20.0 mm之间,MBC在7.80~15.63 mg/m L之间;其余的中药水提物对宠物犬源致病性大肠杆菌NJ-1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说明中草药可应用于犬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采用管碟法、微量稀释法和琼脂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析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耐药性,并观察苗药白接骨醇提物对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和临床分离的具有耐药性的猪源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均无抑菌圈产生,表现多重耐药。而白接骨醇提物对两株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33.20±0.82 mm和33.78±0.38 mm;MIC均为0.78 mg/m L;MBC均为1.56 mg/m L。苗药白接骨醇提物对具有耐药性的猪源大肠杆菌在体外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568-1571
从陕西宝鸡某奶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中采取奶样46份,用于分离与鉴定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苦豆草提取物对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2.340、0.585、2.340、4.687mg/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均为9.375mg/L。结果表明:苦豆草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菌采集病死仔猪的病料,经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检查、生化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确定该菌株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所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和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中药肠氨(CA)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蒜素是从大蒜中提取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总称,具有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本试验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大蒜素对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鸡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25μg/m L和50μg/m L,MBC值均为50μg/m L。说明大蒜素对鸡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拉定对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并进行了高、中、低剂量的临床疗效试验 ,结果表明 :头孢拉定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2~4mg/L、0 5~ 32mg/L ;质量分数为 30 0× 1 0 - 6的头孢拉定饮水时 ,可完全控制鸡大肠杆菌病发生 ,质量分数为 1 0 0~ 2 0 0× 1 0 - 6时 ,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锦草不同组方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制以地锦草为主药,组方治疗临床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自拟中药处方6个,经水煮处理制成浓度为1g/mL的受试溶液,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和平板打孔法,对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20、O48和O161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验结果:组方Ⅲ抑菌作用最强,对O48和O16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62.5mg/mL,对O2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25mg/mL。  相似文献   

10.
探讨38种中药醇提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体外抗菌作用。通过纸片法检测标准菌株Z13和临床分离株N23的耐药谱,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醇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8种中药醇提物对Z13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牡丹皮和连翘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均为31.25 mg/m L;10种中药醇提物对N23均有抗菌效果,其中牡丹皮、丁香、连翘、鸦胆子和厚朴的MIC及MBC均为250 mg/m L。该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BSN-37是从牛脾脏分离鉴定的含有37个氨基酸的新抗菌肽。为了阐明该抗菌肽的生物活性,本试验检测了其对大肠杆菌(ATCC25922)、鸡白痢沙门菌(BNCC124693)、金黄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念珠菌(ATCC90029)及5株临床大肠杆菌和7株临床鼠伤寒沙门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同时,测定其对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对Vero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和鸡成纤维细胞(CEF)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BSN-37对大肠杆菌ATCC25922、鸡白痢沙门菌(BNCC124693)MICs值分别为33.33和25.00mg/L;对所检测的临床耐药大肠杆菌(卡那霉素MICs≥320.00mg/L)和鼠伤寒沙门菌的MICs值均低于50.00mg/L;对金黄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s值均大于100.00mg/L。400mg/L的BSN-37与兔血红细胞体外37℃恒温孵育1h后,红细胞溶血率仅为1.34%;50mg/L的BSN-37与RAW264.7细胞作用后,细胞存活率为96.3%,当BSN-37质量浓度为100,200和400mg/L时,ERO、RAW264.7和CEF 3种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100.00%。以上结果证实,BSN-37对革兰阴性肠道菌有较强抑菌活性,溶血性很低且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临床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15种中药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黄连等15种中草药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应用15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猪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黄连、大黄均对大肠杆菌O101呈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8,20.3 mm,其MIC值为7.813 mg/m L,抑菌效果最好;黄芩、黄柏、金银花呈中度敏感,其MIC值为31.25 mg/m L;而苦参、马齿苋、败酱草等不敏感,其MIC值为500 mg/m L,抑菌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采用酸水法提取黄连中小檗碱,并测定提取的小檗碱对八株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最佳正交提取工艺为C3B3A1,即硫酸浓度0.2%、冷浸72h、用15%NaCl盐析,提取物对八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为0.50mg/mL-1.5mg/mL。提取的小檗碱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无菌采取发病仔猪的新鲜粪便,经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将21种中药分别经熬制处理后,制成浓度为1g/ml的药液备用,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所得的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检测抑菌效果较强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12种单味中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服头孢拉定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拉定对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实施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试验。结果与结论:头孢拉定对鸡大肠杆菌病标准株、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4mg/L和0.5~32mg/L。质量分数为100~200×10~(-6)头孢拉定饮水能够对鸡大肠杆菌病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质量分数为300×10~(-6)头孢拉定饮水能够完全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对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样品(50份)进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后的致病性猪大肠杆菌选用12种中药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将筛选出来的中药与抗生素进行中西联用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并分析中西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采集的50份样品有23株菌符合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且23株菌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耐药性检测,23株试验菌株对测试的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试验菌株对甘草耐药率最高(82.6%),其次为生地(78.2%),而对黄柏(17.3%)和白头翁(21.7%)耐药性较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黄柏、白头翁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最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不仅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延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采用浓度系列稀释法,应用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50,3.13,1.56,0.78 mg/m 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6.25,1.56,1.56 mg/m L。说明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的4种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效果,为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有效成分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化脓隐秘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青霉素、头孢氨苄和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2μg/m L和1μg/m,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4、16μg/m L和16μg/m L;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杀菌速率最快,青霉素次之;头孢噻呋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AE)较强(3.76 h),青霉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的PAE较弱(2.31 h)。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蒙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从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进行试验。本研究选取了9味蒙药,通过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测定不同蒙药对牛源致病性E.coli O78抑菌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显示,除了柯子和多叶棘豆没有抑菌作用外,其余7味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mm,表现为极敏,MIC为0.0039g/m L;姜黄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抑菌直径为9mm,表现为低敏,MIC为0.5000g/m L。表明不同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体外抗菌效果不同。黄连的抑菌效果最好,在较低药物浓度下对致病性E.coli O78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致病性E.coli O78抑菌效果较好的蒙药,从而为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地区毛皮动物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以60只临床患病毛皮动物为试验菌株的分离宿主,采用常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检测其致病性,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K-B法对常用西药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琼脂平板打孔法对中草药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的28株大肠杆菌均使小鼠发病死亡;其中,24株大肠杆菌检测到irp2、fyu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5.7%;5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检出Ler、eae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7.9%;耐药基因blaTEM、aadA1、blaCTX-M、blaTEM1、blaSHV-1、strA-strB、blaPSE1和blaOXA1的检出率分别为85.7%,89.3%,75.0%,71.4%,25.0%,24.1%,14.3%,14.3%;西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8株菌对链霉素、头孢拉定、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替米考星、青霉素同时耐药;中草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诃子、乌梅、五味子对这28株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为18~31 mm,MIC和MBC为15.63~500.00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