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同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三系",开展了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我国在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豆雄性不育遗传及基因工程创造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性不育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利用基因工程创造大豆雄性不育的可能途径,并对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技术开发的研究结果。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育成及审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制种技术的突破使制种产量达到了1000kg/hm^2,是杂交大豆产业化的必要前提,杂交大豆生产和栽培技术要点的确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提高大豆单产、改良大豆品质、强化大豆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及强优势杂交种创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第一批启动项目,项目牵头单位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有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大学等11家单位参加。该项目以创制高制种产量、强优势杂交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国大  相似文献   

5.
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接续一 )2 6 杂种优势利用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来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均表明 ,大豆具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但利用大豆杂种优势的前提之一是需要有适合的不育系。有关利用核不育系配制杂交种的专利已早有公布 ,但实施起来很难操作 ,故没有商业化应用。 80年代美国的Davis曾在专利中声称找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但始终未见进一步报道。进入 90年代 ,我国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整体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 993年吉林省农科院育成了野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 ,1 995年实现了栽培大…  相似文献   

6.
大豆与水稻、高粱等自花授粉作物一样,也存在杂种优势现象。研究大豆杂种优势能为杂种大豆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对杂交育种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马育华、田佩占等对大豆杂种优势作过系统研究。本文就近年的实验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对形成大豆杂种优势的主要性状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豆生产回顾与科研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继凤  赵政文 《作物研究》2001,15(4):35-37,40
回顾了近50年中国大豆生产概况,从大豆资源、遗传、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栽培技术及生理生化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大豆科研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其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从马驴杂交产生骡以来,人们对杂种优势的利用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近年来,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生产上杂优  相似文献   

9.
在无机械混杂的条件下,一个大豆品种可以看成一个纯系。按照杂种优势来自于“杂”的遗传学理论,可以预料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之间杂交杂种一代必将产生杂种优势。这一点已为大豆育种实践所证实。早在1924年Wentz和Stewart就指出,杂种一代在产量和株高方面超过高亲,而粒重只是偶然出现超亲现象。这一结论以后被进一步证实,并指出产量超高亲优势达13.4—20.2%。国内从本世纪40年代也开始对大豆杂种优势进行了鉴定研究。认为大豆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能比高值亲本增产20%左右。这种增产潜力来源于单株荚、  相似文献   

10.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来源的36个大豆育成品种为亲本,配制29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代产量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亲本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源地不同的亲本以及亲本间遗传距离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荚数和粒数的优势;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超亲优势显著高于百粒重和株高等性状;亲本间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生态区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3×3),配置9个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遗传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F2代各农艺性状均以显性效应为主,环境对各性状后代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单株粒重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高,更适合在高世代选择,分枝数、单株荚数的互作广义遗传率达到极显著水平;(3)百粒重在各环境条件下杂种优势相对较稳定,在哈尔滨各性状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形态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5个南方春大豆品种间双列杂交的F_1代材料,对产量等7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荚粒数杂种优势明显,百粒重等性状则不明显。产量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显性效应转为次要。单株产量与双亲均值正相关,杂种优势与双亲配合力总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显著正相关。组合实际产量表现则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均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昆虫传粉研究初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9,18(1):73-76
随着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蜜蜂和苜蓿切叶蜂做为传粉昆虫,在网室内为大豆豆传粉。结果表明,不论是蜜蜂还是苜蓿切叶蜂,都是大豆传粉有效昆虫,利用它们传粉,都可使不育株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得到显著提高,在网室内,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要好于蜜蜂。  相似文献   

15.
大豆杂种优势的普遍性,国内外报导中已经肯定。但是各种性状相对优势大小,不同学者的试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甚至是相反的。这些不同结果都和F_1的亲本基因型差别及其差异程度有关,但尚缺乏这方面的分析报道。 对于大豆籽粒产量及其有关性状的优势表现,能否作为亲本选配、组合鉴定和后代选拔的依据,长期来一直是否定意见居主导地位。作者根据1980年双列杂交分析的资料,认为大豆也和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一样,存在着用F_1资料的遗传信息指导育种技术的可能性。本文对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为直接利用F_1资料指导大豆育种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黄淮海地区10个优良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并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所有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呈现正向优势,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最大,分别为35.58%、34.23%和31.47%,对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大;菏豆19、邯豆6号、山宁14和Williams82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这3个性状上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是组配强优势组合的良好亲本;各个性状内不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效应有的为正向效应,有的为负向效应。在选配特殊优良组合时,应根据育种目标,优选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大豆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差异,采用地理纬度相近的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新育成亚有限型品种各4个和4个辽宁省20年代老品种为亲本,配置组成地理远缘和时代远缘杂交F1代,对F1代主要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生理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部分形态性状、产量性状、生理性状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但不同类型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地理远缘的亲本间杂交会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并且地理远缘的亲本间杂交的杂种优势要高于时代远缘的亲本间杂交,但百粒重、粒茎比、光合速率这三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以新老品种杂交的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大豆种植制度的现状及育种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大豆种植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品种类型丰富、耕作制度复杂,在用地养地中的重要性大于其他大豆产区.文章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南方大豆的种植方式,包括单作 间作和套作的具体内容,操作方式、产量水平。造成这种复杂的大豆轮作制度的原因,一是为了提高复种指数,二是利于促进土壤的良性循环,三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光温资源.南方大豆的育种目标仍然是高产、优质、多抗.间套作大豆品种要特别注意抗倒性和耐萌性选择.在育种方法上,除了常规的杂交育种外,要逐渐进行远缘杂交和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我国杂交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述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浅析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对策,总结了现阶段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并结合生产和育种实际,对进一步开展有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