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目的]研究2种捕食性瓢虫对烟蚜及被烟蚜茧蜂寄生烟蚜(以下简称寄生蚜)的取食选择和气味反应,为合理利用多种天敌昆虫组合防治烟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分别将不同寄生龄期的寄生蚜和等量未被寄生正常烟蚜(以下简称烟蚜)供给瓢虫取食,分别计算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烟蚜及寄生蚜的取食率;以烟蚜的不同虫态作为气味源,利用嗅觉仪测定2种瓢虫对寄生蚜气味的反应.[结果]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均会取食1日龄和2日龄寄生蚜及烟蚜,且对二者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瓢虫成虫对3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取食率显著低于烟蚜(P<0.05,下同),对该龄期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七星瓢虫幼虫对2日龄寄生蚜和烟蚜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对4日龄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显著低于烟蚜,取食后寄生蚜与烟蚜混合群体形成僵蚜的比例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对较高日龄寄生蚜仍表现出明显的捕食,对2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取食选择性与烟蚜均无显著差异,从而使取食后寄生蚜与烟蚜混合种群形成的僵蚜比例较低.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成虫除对烟蚜成蚜气味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外,还分别对僵蚜壳和寄生蚜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结论]2种瓢虫成虫在低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无明显的取食选择性,在高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存在明显的取食选择性;七星瓢虫幼虫在2日龄寄生蚜和烟蚜间无明显的取食选择性,但对4日龄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显著低于烟蚜;异色瓢虫幼虫在2日龄和4日龄寄生蚜与烟蚜间无明显取食选择性.2种瓢虫成虫对烟蚜成蚜气味的趋向作用强于寄生蚜和僵蚜.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在相同的烟蚜密度条件下,异色瓢虫Ⅳ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为成虫和Ⅲ龄幼虫.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对烟蚜的日捕食量随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密度干扰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在相同的烟蚜密度条件下,异色瓢虫Ⅳ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为成虫和Ⅲ龄幼虫。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齐玮  魏丽萍  闫正升  杨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01-11901,11934
[目的]为优势种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保护利用和菜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田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各龄幼虫及成虫为供试虫源,设5个菜蚜密度,研究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当菜蚜密度相同时,4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成虫和3龄幼虫次之,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可以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同一虫态瓢虫的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各龄幼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且随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7.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密度下的桃粉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对桃粉蚜的日捕食量有差异。2种瓢虫的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相互间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2种瓢虫对桃粉蚜均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麦蚜和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异色瓢虫成虫及三、四龄幼虫对麦蚜和果树红蜘蛛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两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的日捕食量表现为四龄幼虫>成虫>三龄幼虫;在麦蚜和红蜘蛛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喜欢取食麦蚜。  相似文献   

9.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为集团外猎物,研究七星瓢虫在不同集团外猎物种类及密度下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的作用,为综合应用两种捕食性瓢虫控制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记录在不同密度的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条件下,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和不同核桃蚜虫的日平均捕食量。【结果】随着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密度的增加,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日平均捕食量显著下降,而对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的日平均捕食量极显著上升。当集团外猎物为核桃全斑蚜时,与集团外猎物为核桃黑斑蚜相比较,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作用随着核桃全斑蚜密度增加下降更快。【结论】随着集团外猎物密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且不同猎物种类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07年对云南省丘北县辣椒田的主要害虫、天敌种类及其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桃蚜、烟青虫、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桃蚜的发生高峰期在8月上旬,平均每株11.3头;斜纹夜蛾、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在8月中旬,平均每株虫量3.9头、斜纹夜蛾3.0头。主要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上旬和8月下旬,平均每株虫量七星瓢虫0.82头、异色瓢虫1.3头。由于田间桃蚜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秋季辣椒生长期间对桃蚜可不采取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测试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麦蚜、中国槐蚜、绣线菊蚜、棉蚜及其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 .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带白杨毛蚜的杨树叶片的反应比较显著 ,龟纹瓢虫对带绣线菊蚜的苹果叶片的反应比较显著 ,而异色瓢虫成虫对带有棉蚜的木槿叶片反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39;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4.
早春麦长管蚜的分布型与天敌的伴随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33个品种小麦试验地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出29块样地麦长管蚜的4种聚集度指标,进而确定了早春麦长管蚜空间分布型及其序贯抽样参数。为揭示田间麦长管蚜天敌的伴随效应,利用标准化诱虫黄板进行了天敌与麦长管有翅蚜种群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趋黄性天敌对麦长管蚜种群的数量伴随效应的大小顺序为:七星瓢虫蚜茧蜂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龟纹瓢虫。  相似文献   

15.
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济南市历城区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时间、空间和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查表明,主要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蜘蛛与该2种害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较强,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该2种害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紫外线UV-B对蚜虫种下分化的影响,筛选、鉴别UV-B诱导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阐明蚜虫对UV的耐受和反应机理以及分子变异机制,为蚜虫UV-B胁迫条件下的分子生态遗传与进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UV-B胁迫桃蚜种群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正常条件下桃蚜种群cDNA为驱动方(Driver),应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研究了UV-B胁迫下桃蚜特异基因的表达,并随机选取100个EST克隆测序,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结果】蚜虫体内参与紫外胁迫的相关基因有6类,其中胁迫诱导相关基因占总基因的10.64%,核酸、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占14.89%,转录相关基因占9.57%,结构蛋白和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占9.57%,共生菌相关基因占8.51%,未知功能基因占19.15%,未知基因占27.66%。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显示,热休克蛋白70、辅酶NADH、氧化还原酶、表皮蛋白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看家基因在对照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蚜虫种群对紫外线胁迫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抗氧化作用,还是一个多种抗性途径和多基因协同作用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文娟  李桂亭  李鹏  卢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244、8、72h的功能模型分别为Na24=1.021 5N/(1+0.004 06N)、Na48=1.065 0N/(1+0.003 62N)、Na72=1.037 3N/(1+0.002 12N),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2、94.124、90.20头;随着果荚数的增多,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捕食作用逐渐降低,捕食作用率同空间异质性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83.833-10.100x。  相似文献   

18.
朱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23+128
异色瓢虫是徂徕山林场常见天敌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对徂徕山林场2种重要蚜虫板栗大蚜和松蚜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当2种蚜虫种群数量同步增加,则取决于瓢虫原来的生境和饲喂条件,当板栗大蚜或松蚜种群上升时,则喜好取食种群数量大的蚜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