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7,(8):76-77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菏泽市鄄城县2016—2017年度全发育期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7年鄄城县冬小麦全发育期间,总体气温、降水、日照充足。2016—2017年鄄城县冬小麦发育期间积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6.1℃,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5.2 mm,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182.4h。总体来看,2016—2017年鄄城县冬小麦全发育期气象条件基本适宜,气候年景为平偏丰年。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6-619
利用朝阳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134个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1953—2017年降水、气温、日照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017年农作物生长季气候及农业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大风、高温和暴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温偏高,日照略少,降水总量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暴雨多发。播种期、苗期热量充足,降水偏少,春季干旱严重,播种偏晚;抽雄至灌浆期,降水充沛,农业气象条件适宜,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成熟期气温偏高,作物灌浆顺利,籽粒饱满。综合分析,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作物影响利大于弊,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危害总体较轻。  相似文献   

3.
为肥城市农业生产规划及花生种植提供气象资料参考,以2016年为列,分析了肥城市四季的气温、降水与日照以及花生全生育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肥城市2016年气温、降水量比常年偏高0.7℃和136.9mm,为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多年份;日照比常年偏少32.9h,为日照偏少年份。花生全生育期间热量、降水充足,光照偏少,利于花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2月泰安市的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对比常年值得出2015年冬季泰安市气候基本特征,并统计了2015年冬季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2015年泰安市冬季气候基本特征概况是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略偏多、日照时数接近常年略偏多,这些特征符合山东省气候特征的变化趋势;2014年12月降水量显著偏少、气温偏低、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2015年1月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异常偏高、日照时数正常略偏少,2月降水显著偏多、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日照时数接近常年略偏少;2015年冬季的主要气候事件有2014年12月大风、降温和雾霾天气频发,2015年1月温度异常偏高,2月降水显著偏多。2015年泰安冬季的气候特征利于当地作物生长期小幅提前。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7—2017年盘锦地区盘山站、大洼站2个国家级观测站的气候资料数据,分析2017年气候变化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并根据历史气候,预测了2018年盘锦市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017年盘锦市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少。年内气候事件主要有暴雨、大雪、寒潮、大雾、大风、冰雹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预测2018年(2018年3—11月)盘锦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左右,平均气温总趋势较常年偏高0.4~1.0℃,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中旬初期,较常年同期偏晚5 d左右。  相似文献   

6.
根据铁岭地区气象加密自动站统计的2016年夏季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6—8月)铁岭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多。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3.1℃,比常年偏高0.5℃;平均降水量为572.6 mm,比常年偏多逾3成,降雨总量偏多,但阶段性明显,季内存在高温无雨时段;平均日照时数为704 h,比常年偏多15 h。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强对流天气、暴雨。  相似文献   

7.
本年度(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宣州总的气候特征是:温度偏高,夏季平均气温最为接近常年,7月份因长梅雨影响比常年偏低较多。年降水量偏多,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冬、夏、秋季偏多,春季偏少。年度日照偏少,除春季偏多,其余三季均比常年同期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商丘市所辖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气温、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丘市2016年基本气候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5.4 ℃,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1 ℃,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均偏高;年降水量711.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4%,其中冬季、春季、夏季偏少,秋季偏多;年日照时数1 890.2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66.7 h,其中冬季、春季、秋季偏少,夏季偏多.年内出现了低温、干旱、暴雪、高温热害等天气气候事件.总体来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是个好年景.  相似文献   

9.
分析2013年六盘水市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2013年六盘水市气候总体比较平稳,无大范围严重灾害性气候事件发生。全年温度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3~4成,日照略偏多。年内除干旱中等偏重,局地冰雹灾害较常年略偏重外,低温雨雪冰冻、倒春寒、洪涝、秋风等灾害性天气均偏轻发生。冬、春、夏、秋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市内大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特别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市内大部地区出现了少有的夏旱,市中部以北地区出现了中等气象干旱,山塘、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给农业生产及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不便,但气象部门适时抓住有利天气,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旱情,保障了春耕生产以及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用水需求,2013年农作物长势良好,为一个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10.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除东北地区北部、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6成外,中东部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多4-6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中西部和南部沿海等地累计降水量有40毫米-80毫米,其中江南北部和西部、华南北部和南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90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枣树和棉花是新疆地区的两大优势作物。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对作物进行识别,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枣树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及其分布区域,以利于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及农作物的精确管理。【方法】 本文以新疆阿拉尔市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像素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光谱角制图(SAM)、支持向量机(SVM)、CART决策树(DTs)、随机森林(RF)这4种机器学习算法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分类中的作物识别精度,探究影像获取时期(2016-05-10、2016-09-07、2016-10-08)及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对作物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 5月份影像(即棉花覆膜期影像)作物分类精度最高,10月份影像次之,9月份影像最差;与基于像素的作物分类方法相比,面向对象的作物分类方法可以使各时期的作物分类总体精度得到一定提高(除SAM之外),各时期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4.83%、7.77%、7.22%,最高分类精度分别为93.52%(2016-05-10)、85.36%(2016-09-07)、88.88%(2016-10-08),均实现了较好的作物分类效果。【结论】 5月份(棉花覆膜期)影像对棉花和枣树分类效果最好,该时期的棉花被地膜覆盖,且枣树表现出明显的植被光谱特性,两种作物生长早期呈现出差异化的光谱特征,因此棉花和枣树的遥感识别应在作物生长早期进行;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光谱、纹理及空间信息,特别是纹理信息的加入,可以取得比基于像素方法更高的分类精度,且提供一种高效提取田块边界的手段,对当地农田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棉花和枣树识别过程中,纹理特征的重要性高于光谱和空间特征,红光和绿光波段在所有波段中对棉花和枣树的识别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2.
选用1961—2018年南丰县统计局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和南丰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日照、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南丰县气象局双季早、晚稻发育期观测等资料,使用Excel图表、线性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均随年际变化正相关极显著,将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正相关极显著的年平均最低气温、3—10月月极端最低气温平均等因子随年际变化升高,表明南丰县粮食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资源将更加丰富,气候变化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增产。虽然年日照时数,尤其是6—9月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减少,较不利粮食作物生长,但与主要气象要素热量条件相比,有利条件远大于不利条件。年降水量和3—10月降水量随年际变化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临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6年临沂市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6年临沂市农业市气候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临沂气候资源丰富且配置较好;日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热量条件好,积温多,日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雨热同季,绝大部分的降水量在生长季,对作物生长有利。不利方面,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对长日照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暖冬现象严重,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春霜冻灾害加剧;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旱涝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人们认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关系,把握影响粮食生产主要气象因子,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趋利避害,达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目的,依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资料,将资料分为2个阶段1970-1989年,1990-2009年,然后分别统计年、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1-次年2月)四季平均气温、降水、积温、无霜期日数等相关资料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9年较1970-198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升温春季 > 冬季 > 夏秋季;年降水增加了5.7 mm,在月季分布上6月减少了7.1 mm,7月增加了4.4 mm,且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农耕期的有效积温明显增多,无霜期日数增加,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玉米、葡萄、棉花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春小麦、春油菜等喜凉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小麦收获后剩余积温增加,热量对套种、复种品种的限制作用大幅降低,使当地农业生产由过去一年一熟朝着一年两熟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朝阳市7个气象观测站2014年气象资料,分析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农作物生长季温度偏高,日照略少,热量条件较好;生长季降水总量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作物苗期和成熟末期水分条件好,7-8月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了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给作物开花授粉和灌浆造成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降低。总体来说,朝阳市2014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年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高,≥10℃积温偏多,无低温冷害,降水分布适于农情,无干旱与内涝,光照比较充足,即热、水、光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欠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低,积温少,降水分配失常,或旱或涝,低温、寡照,综合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陈建美  刘飞  刘晓冉  张琦  刘思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34-135,139
利用1987—2017年铜梁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统计铜梁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铜梁区光能、热能、水资源以及气象灾害情况。结果表明,近31年铜梁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区域性气候有所差异,便于发展立体农业。区境内海拔低于400 m的地区可适宜发展一些对光温条件要求较低的热带作物、果品、林木等,其余地区可发展喜温作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6—2015年阜阳市逐日降水、气温、日照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并以当地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结果表明,近30年来阜阳地区热量资源有所增加,但在增温的同时,降水及日照时数却略有下降。降水时期分布不均,特别是拔节孕穗期降水量的多寡是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越冬期≥10℃积温的提高,有助于冬小麦的安全越冬,但也造成虫口密度增加,导致病虫害危害加剧以及杂草蔓延。应从调整种植制度、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55年来河西走廊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热资源影响巨大,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3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河西走廊≥0℃起始日期以1.8 d/10 a的趋势提前,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温度、≥10℃积温和生长期持续天数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 ℃/10 a、77.1 ℃/10 a和2.8 d/10 a,≥10℃积温超过3 000℃和生长期天数超过170 d的地区已经扩展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大部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北部;生长期日照时数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9.0 h/10 a;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区域干旱状况并未得到缓解。总体上看,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气温升高、热量改善、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为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进行粮饲作物周年复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气象条件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提高预报能力,利用1985—2015年化州市晚稻白叶枯病病情资料及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9—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台风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日照时数、气温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影响白叶枯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8月中旬—9月中旬降水量、9—10月降雨系数、8月下旬降水强度和9月台风次数。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程度气象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000,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准确率为89.4%。利用该模型对2016—2018年白叶枯病发生等级进行试报检验,平均试报准确率达93.3%。模型拟合结果和试报准确率均较好,为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及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