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常用的农药中,有以下几类适宜混配使用.1、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功夫等)与各种有机磷杀虫剂(如马拉硫磷、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等)混配,有增效作用,并能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据资料记载:单独使用速灭杀丁连续16次,棉蚜的抗药性提高200倍,但若与氧化乐果混合连续使用16次,则棉蚜的抗药性仅增长15倍.  相似文献   

2.
<正>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农药有效成分科学混配加工成一种农药,这样的产品统称为农药混配制剂。混配制剂的主要优点:一是扩大防治谱,每种农药能防治一种或多种有害生物,混配后可以扩大防治的种类,减少用药次数;二是增加防效,一些农药经过科学的混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比单用的效果好很多,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三是减少抗性,一种农药长时间使用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混配可以有效缓解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1 994~ 2 0 0 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 ,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目前 ,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 ,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 (2~ 3年 ) ,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 ;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 ,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 ;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 ,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 ,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荔县是陕西省棉花主产区,1992~1995年棉铃虫曾超常大发生,农药使用频次高,棉铃虫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致使防治困难.1995年我站作为农业部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点,开始监测棉铃虫对有机磷(久效磷)、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灭多威、万灵)等三大类常用农药的抗性发展规律,边监测边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近两年全县推广种植了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发生特点有了新变化,就目前抗虫棉田棉铃虫对三大类农药抗性发展状况,调整了以往的防治思路,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从1908年美国第一次发现梨园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随着农药品种的增多、用量的增加,特别是内吸性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急剧上升,抗药性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虽然大量使用农药比西方国家晚一些,使用面积也少一些,抗药性的产生也比西方晚一些,但在有些地区,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已经相当严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从法国优克福公司引进的溴氰菊酯(农用型的叫“敌杀死”Deeis)防治蚜虫、棉铃虫,当时可以说是“一扫光”,但好景不长,到了1985年,抗药性严重发生了,棉蚜抗性高达500~3000倍,棉铃虫高达60倍。  相似文献   

6.
棉蚜,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农药田间抗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93年在新乡、镇平、西华不同棉区进行了棉蚜和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在新乡、镇平两地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抗水平;棉铃虫在新乡、西华两棉区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高抗水平,而在镇平棉区则处于低抗水平。两虫的抗药性随用药年数的增加而提高,对棉蚜连续使用氰戊菊酯3~5a、棉铃虫6~7a即显示抗性;对棉蚜连续使用该药5~6a棉铃虫9~lla时,抗性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突增,抗性倍数可呈数百倍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 1 改进施药技术,变常规喷雾为隐蔽施药1991年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内吸性有机磷农药涂茎和滴心防治棉蚜、棉铃虫,既有效地控制棉虫为害,又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成本,保护了天敌,还能兼治其他棉虫。临晋、嵋阳等地试验表明,氧化乐果缓释剂涂茎防治苗蚜,12小时防效达70%,24小时防效达94%,较常规喷雾防效提高10%,亩减少投资0.8元;张吴乡农科站用久效磷滴心防治二代棉铃虫,防效达89.3%,比用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效提高16%。2 筛选对路农药,合理应用混配农药有机磷、菊酯类农药的连年使用,使棉虫抗药性剧增,再用这些药物已不能控制  相似文献   

8.
生物制剂B_t乳剂防治抗性棉铃虫试验示范初报李巧丝,刘芹轩,高宗仁,吴孔明,邱峰(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80年代以来,河南省各地棉铃虫对常用农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化学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为了克服化学农药的弊端,解决害虫抗药?..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用点滴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棉区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临猗县处于中-高抗水平,襄汾县和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对功夫菊酯,临猗县和襄汾县处于中-高抗水平,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3个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的抗性分别处于低-中抗水平、中抗水平和敏感水平。抗性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尤以对功夫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上升最为突出。3个棉区棉铃虫抗性顺序是临猗县>襄汾县>平遥县,抗药性的大小与用药历史和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诊断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抗性个体频率随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监测棉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个体频率均在58%以上,敏感个体只占棉铃虫群体的42%以下,如继续大量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可预测棉铃虫对该类农药抗药性将会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连续使用单一药剂,使棉蚜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1982年引进菊酯类农药,用1.2万倍效果很好,而到1986年,速灭杀丁防治棉蚜根本无效.为了摸清棉蚜对当前生产上常用的各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找出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和规律,提出缓解措施,我们在1986~1987年对辽西棉区棉蚜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棉铃虫对常用的有机合成农药产生抗药性的现状、抗药性的机理、抗药主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讨论了抗性药性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药混配组合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杭州地区防治稻飞虱主要常用农药的确切药效,并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混配剂。对12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进行了混配试验,从37个不同用量及混配组合中筛选出一些优良的混配剂。25%扑虱灵分别与40%异稻瘟净、3.3%天丁乳油、20%好年冬混用后可显著提高对成虫的防效,其中以25%扑虱灵750 g/hm2与20%好年冬750 ml/hm2混用的效果最佳,用药后3,7 d对成虫的防效分别达到95.0%和98.3%。吡虫啉已对褐飞虱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不宜继续在水稻上使用。20%速灭威不同剂量分别与25%扑虱灵、5%锐劲特Regent、40%好劳力混用的7个混配组合对若虫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平湖市水稻二化螟为害程度逐年增重,严重威胁到平湖市的水稻生产安全。单一一种药剂长期连续使用,极易使二化螟产生抗药性,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下降,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延缓二化螟对主流化学防治药物抗性的产生,在目前大量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措施的背景下,采用不同农药混配使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市场上常用的化学防治药物的不同混比和浓度,筛选几种混配,既达到了预期防治效果,又延缓二化螟抗性的产生。通过本试验发现,喹硫磷+四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单剂、环虫酰肼+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四唑虫酰胺对二化螟的防效都较理想,可作为防治二化螟的药剂,但考虑到延缓抗性产生,推荐使用混配药物。  相似文献   

14.
菊酯类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棉铃虫已对多种菊酯类农药产生了抗性,有的品种已不能继续使用,为控制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抗性的发展,发挥其强大的杀虫威力,自2003年开始,我们对棉铃虫抗药性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望广大棉农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菊酯类农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新一代杀虫剂在全世界已被广泛使用。我国从70年代末期也引进和合成了这类农药。然而一种杀虫剂被长期使用后,害虫必然要对其产生抗药性。Famham(1986)报道,全世界抗菊酯类农药的虫种已超过70种;慕立义等(1986)和刘润玺(1987)也先后报道了我国棉蚜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我省从70年代开始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为及时了解我省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作者于1985~1988年连续4年对我省棉区的棉铃虫进行抗速灭杀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作者测定了全省6个地区的15个县的棉蚜样本,与用药较晚的宁晋样本比较,抗性指数超过5倍的有7个,超过3倍的有3个,证明河北省棉蚜对澳氰菊酯确已产生抗性,而且相当普遍。其中,正定县三角村棉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属于全省最高水平之列,与敏感品系比较,抗性指数已达311倍。为延长拟除虫菊酯的使用寿命,为延缓棉铃虫对此类药剂的抗性,认为应降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频率,加强农药的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及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棉蚜对常用五种农药抗药性普查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对山西省3个棉区棉蚜进行了抗药性普查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喃丹和灭多威,临猗县棉蚜抗药性分别属于极高等水平、低等水平、敏感水平、中等水平和低等水平;襄汾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处于高-极高等水平外,对其他4种农药的抗性与临猗县棉蚜相同;平遥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抗性分别处于中-高等水平和低等水平外,对其他3种农药均处于敏感水平。山西省棉蚜抗药性在近10年中均有增长,尤其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加很快。目前南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大于中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这与南部棉区用药水平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安棉灵系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针对防治抗性棉铃虫研制开发的新型复配杀虫剂。试验结果表明:25.5%安棉灵防治棉铃虫亩用量35~75ml的校正防效达69.2%~92.67%,优于对照农药灭铃灵。每亩次用药量以35~50ml为宜。施药时间以产卵高峰期为佳。施药间隔期5~7天。该农药可在棉区,特别是棉铃虫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棉蚜已有较长的历史,且采用的药剂品种也比较多。致使棉蚜对有机磷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解扬州市郊棉蚜的抗药性状况,作者于1986~1989年进行了棉蚜抗药性调查与监测。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棉蚜 每年采集扬州市郊木槿树上的棉蚜,连同木槿枝叶一起放在白瓷盘中,待棉蚜自行爬出后,挑取健壮的无翅成蚜作为试虫。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现今害虫抗药性种类已达504种,如烟蚜、棉铃虫、甜菜夜蛾、棉蚜、小菜蛾、马铃薯甲虫、蓟马、粉虱、介壳虫和多种叶螨等等都是抗药性发展得严重的害虫种类。轮换用药不要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