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吐哈盆地对10个陆地棉品种(系)开展区域试验,应用AMMI模型评价陆地棉品种(系)的稳定性和丰产性。结果表明:AMMI模型能够准确评价各参试品种(系)不同试点产量的稳定性和丰产性;在参试品种(系)中,6号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较好,9号丰产性较好,稳定性一般,4号丰产性较差,稳定性较好,8号和10号的丰产性较好,稳定性较差,其他品种的稳定性和丰产性均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2.
对宁夏2005年水稻晚熟组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提出其分析方法。结果表明:2002WX-913高产,同时也是适应性较广的品种,花97和2003Y-266是丰产性较好的稳产品种;宁大143、泽丰4号、丰优2000-3和丰优518无论是在丰产性方面还是稳定性方面都是较差的。  相似文献   

3.
适定性参数评价甘薯新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采用适定性参数法对1998-1999年度北方甘薯区域试验产量结构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宁R97-5、徐54-1丰产性、稳定性较好,适应性广;烟93-251虽然产量高,但稳定性差,对环境反应敏感;其余品种丰产性较差,薯干产量:宁R97-5、徐54-1丰产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济89121、豫薯12号虽然产量高,但稳定性差;其余品种丰产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回归法和高稳系数法对2000年陕西省特种玉米区试中参试甜玉米组合进行稳定性、丰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稳定性和丰产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秦甜2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非参数统计法在玉米区试品种综合评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驴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对2000年毕节地区杂交玉米坡地组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玉米区试品种问丰产性和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S219是丰产性最佳品种;稳定性较好的品种有赫单4号、毕玉3506、毕2001,以赫单4号最佳;丰产性和稳定性均优良的品种有毕玉3506、毕2001,全部试点均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鉴别力,其中鉴别力最高的是毕节市汾河试点,发现了80.6%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棉花品种的稳定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部分棉花品种(系)的区试资料为实例,对棉花品种(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进一步从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纤维品质四个方面指标对棉花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李余良  熊婷 《玉米科学》2022,30(3):47-53,62
作物品种产量和稳产性是区域试验评价的重要任务,不同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受品种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影响。应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2017~2018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19个参试品种在7个试点的产量数据。结果表明,金百甜15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综合表现最好,其适应性也最强,综合品质比对照优势明显;其次是品种HMT9、JBT28和MYT009。GGE-plot方法能够直观有效地评价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5个主要玉米品种于2010-2011年不同地点试验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AMMI模型检验各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先玉335的平均产量最高,丰产性和稳定性也最高;丹玉39丰产性较高,但稳定性却较差,沈玉21与之趋势相同;郑单958和辽单565丰产性均较差,但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甘薯品种区试资料的非参数度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1999年全国南方区甘薯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薯5号是丰产性最佳品种,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为福薯2-号,金山25、岩薯5号为丰产性与稳定性优良的品种;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7个,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广东省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发现了89.1%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何川  毛金雄 《杂粮作物》2000,20(4):41-43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1999年四川省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AU97-1是丰产性最佳品种,产量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为川单9号,2738为丰产性与稳定性优良的品种;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10个,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沐川县种子公司,发现了81%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生产特性,以1999—2002年度陕西省关中灌区小麦区域试验(高肥组)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陕农78和对照品种(陕229、小偃22)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王鼐  郭中校  刘洪欣 《杂粮作物》2005,25(4):232-233
运用适应性参数法对2003年参加吉林省中、晚熟高粱杂交种区域试验的14个杂交种进行了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YQ-8×0-56、四杂40、吉杂99和吉杂116四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较好,适应地区广;吉杂98、四杂43和吉杂115三个品种的丰产性较好,但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反应较敏感.其余杂交种的丰产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以2006~2007年度福建省春花生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花生品种莆花1号和泉花1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莆花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2010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4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4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其静态稳定性一般,在适宜环境下可对该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根据毕粳44品种特点,生产上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创造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粳稻品种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威 《北方水稻》2008,38(3):81-82
对参加2006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中晚熟组部分品种进行了产量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仙S38和茂洋1号兼具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桥201-2具有丰产性、稳定性和较好的适应性;辽农49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但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第六届(1991~1993)全国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计算了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统计多数,即品种(×地点(u)互作方差估计值和变异系数并依此对试品种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在明:KH-5、甜研301和86305是稳定性极好的品种,适子广泛种植,KWS5173是丰产性极好的品种,但稳定性较差,只适应在品种(V)×地点(U)互作效应较高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大麦闽麦06选育的效果和育种技术。指出育成的闽麦06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病害轻,是我省育成大麦品种中增产效果最显著、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也是近期我省大麦区试中唯一两年均名列第一的品种。认为育种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采用精选亲本、科学优化配组,后代选择中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性,主攻大穗多粒和重粒式多稳重粒,加大选择压力,优中选优的技术,并做好品种鉴定、试种示范是闽麦06选育成功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稳系数法、Eberhart和Russell提出的稳定性分析模型Yij=μi+βiIj+δij对洛单6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其适合河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对提高生产水平较低地区的粮食产量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夏玉米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15年河北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中13个参试品种在10个试点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包括子粒产量、穗长和千粒重。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基因型和环境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基因型和环境间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参试品种丰产性表现较好的有龙华369、J1302、衡玉1182,丰产性表现较差的有澳玉698、JF33。衡玉1182、J1302、荃玉18、郑单958和龙华369品种稳定性表现较好,鑫研218稳定性最差。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有J1302、衡玉1182和龙华369。  相似文献   

20.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 和Dj 描述 1999年四川省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SAU97 1是丰产性最佳品种 ,产量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为川单 9号 ,2 738为丰产性与稳定性优良的品种 ;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 10个 ,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沐川县种子公司 ,发现了 81%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