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当代农村》2005,(2):37-37
贵州省遵义县拥有农业人口100万人以上,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目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小城镇建设和私营企业发展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使全县2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做到:培养面向农业的职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又是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目前,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少、能力差、障碍多、速度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既是职业学校的光荣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广校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应探索出一个符合社会特色的转移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浅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既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引导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社会增效和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按照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因素,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关键在于提高拟转移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在于加强对拟转农民就业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我国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肩负着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的重要责任。直接关系到中原崛起,关系到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9800万河南人民特别是7000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本文根据近年来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分析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才能更好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丽娜  郑循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40-12841
分析了熙玉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找出了影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通过挖掘村内就业潜力、鼓励农民创业和加强农村教育培训等方法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我国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肩负着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的重要责任,直接关系到中原崛起,关系到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9800万河南人民特别是7000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本文根据近年来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分析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才能更好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决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现代化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领导管理机制、网络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在全面脱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多管齐下,整合优势资源,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点,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技能培训程度低、发展空间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宣传引领、强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就业、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提升转移就业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分析了剑川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建立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机制,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聚集;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岔河镇是洪泽县的一个劳务输出大镇,人口4万,农业人口3.8万,占总人口的95%。年输出务工经商人员1.8万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88%。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外出务工技能,岔河镇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强化部门合作,整合培训资源,在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把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年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人,其中转移就业1070人,转移就业率达90%。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改善农民工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一是农民工技能培训落实到位。近3年来,全市通过“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累计培训农民12万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仅2005年就鉴定培训学员18500人,发证17020人,其中初级2998人、中级11793人、高级981人、技师1248人。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目…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就业培训引导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就业培训措施。  相似文献   

18.
范超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106-109
解决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现代化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领导管理机制、网络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杨芸  杨瑞 《甘肃农业》2004,(11):16-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关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 ,是关乎社会安定和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更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对推进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意义更为深远。本文就我国贫困地区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路径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京郊农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京郊农民的现代化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领导管理机制、网络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