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6个不同种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进行种子观测及播种育苗试验,对种子品质、苗期生长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种源间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R值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形状差异不明显;苗高、地径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生物量差异明显,但不均衡。经过综合评价,初步选出贵州贞丰和百色隆林2个种源为苗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文冠果优良种源,在达拉特旗对20个种源文冠果种子及发芽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文冠果种子百粒重均存在明显差异,种源内变异系数为3.47%~29.18%,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5.52%;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均达到80%以上;发芽势变化范围为18.41%~74.80%,种源间变异系数为35.63%;发芽指数变化范围为16.72~32.49,种源间变异系数18.24%;发芽速度变化范围为3.47~7.01 d,种源间变异系数为20.74%。不同种源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平均发芽速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说明文冠果不同种源间种子发芽特性已明显分化。通过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特性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种源文冠果种子至少划分为3类,初步筛选种源地编号为NTB,NTK,NCH,NCK,SYJ的5个种子质量最优种源。研究结果可为文冠果良种选育和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萌发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不同种源的黄连木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横纵径比、千粒重、绝对发芽率、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千粒重范围为37.56~56.20g,横纵径比范围为0.55~0.75,形态较好;发芽率的范围为15.25%~56.85%,发芽势在20.55%~54.85%之间。不同种源间种子的横纵径比、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等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6个核桃楸母树林种子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6个核桃楸优良种源地种子,在襄汾县西贾苗圃试验地进行播种育苗,调查出苗率、苗高、地径生长量,并进行核桃楸种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核桃楸种子的千粒重、种子长度和种子直径差异显著,其3年生苗木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差异不显著。皋落、上庄种源地的种子最好,种源间平均苗高的变异系数为21.79%,平均地径的变异系数为22.27%,种源内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北美红杉种子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种源的北美红杉种子作不同试剂浸种处理和控制不同发芽温度的发芽试验 ,以及开展不同种源种子的播种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好的方案是用SYA6种源 ,种子经 10 0 0mg/L的KMnO4溶液浸泡 12h ,发芽温度采用 2 0℃。参试的 3种因素中 ,种源因素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影响显著 ;北美红杉各个种源苗木生长迅速 ,1年生苗木除苗木侧根数外 ,各种源间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度、苗木鲜重和苗木干重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种源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的差异,收集毛竹主要产区9个不同种源种子,测定种子千粒重、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率、种子净度、种子含水量、种芒长度、种仁长宽度和颖果长宽度等10个指标,分析不同种源毛竹种子质量差异,进行毛竹种子质量分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毛竹种子10个指标均差异极显著,变异系数为7.3%~38.7%。以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为主要指标,以净度和颖果长度为重要参考指标,将毛竹种子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种子生活力≥90.7%,发芽率≥84.5%;Ⅱ级种子生活力为79.8%~90.7%,发芽率为67.3%~84.5%;Ⅲ级种子生活力<79.8%,发芽率<67.3%。Ⅰ级种子、Ⅱ级种子和Ⅲ级种子分别占比11.11%、55.56%和33.33%。Ⅰ级种子占比较低,这与采种母竹林管理粗放,使毛竹种子质量差、产量低的现状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种源地兴安落叶松种子播种品质及幼苗生长量的差异,以进行种源选择,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净度、优良度、生活力、千粒重、发芽率、苗高、基径、冠幅、根幅、2cm侧根数、主根长和须根长的种源差异,对播种品质及幼苗生长量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各种源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1)利用种子播种品质和播种苗生长量指标来进行种源选择是有效的,除基径、根幅外的其他各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以须根长及苗高为主的兴安落叶松种源选择改良潜力巨大。须根长和苗高受高强度的遗传控制,广义遗传力值分别为0.936,0.850;冠幅、2cm侧根数、主根长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基径和根幅受遗传控制的程度低。3)综合分析,初步认为黑龙江阿木尔、内蒙古金河、黑龙江呼中、内蒙古莫尔道嘎种源综合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其结论尚需在今后的区域化造林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竹子种子品质测定和发芽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时间采集的12个种源地竹子种子进行随机抽样,得到12个样品,利用恒温发芽箱进行发芽率实验及种子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种子的纯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32.4% ~ 96.7%、11.5 ~107.5 g、0%~72%、0% ~ 44.5%.多数种子发芽率为10% ~50%,巨竹种子发芽率较高,可达50%以上.种源不同,种子保存条件不同,种子发芽情况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6个种源地砂生槐的种子进行了萌发研究,分析了种子大小、萌发特性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每荚种子数变幅为2.96 4.50粒;种子千粒质量变幅为30.639 47.415 g;种子纵径变幅为4.3144.962 mm;种子横径变幅为3.244 3.693 mm;种子纵横径比变幅为1.306 1.383,差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每荚种子数(F=8.52**)、千粒质量(F=19.73**)、种子纵径(F=6.17**)和种子横径(F=5.79**)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种子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差异不显著(F=1.47)。2)6个种源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变幅为43.16%90.03%。其中萨迦种源发芽率90.03%为最高,最低是米瑞种源为43.16%。3)6个砂生槐种源的种子在发芽起始时间上仅差异1 d;萌发持续时间在14 23 d之间,种源间持续发芽时间差异最多达到9 d;萌发高峰期在17 27 d之间,种源间差异较大,其中萨迦种源最短,朗县种源最长。4)每荚种子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R=-0.844 3,P0.05),而种子千粒质量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升高(R=0.614 3,P0.05)。5)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与海拔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但不显著(R=-0.505 6,P0.05);种子萌发持续时间与海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83 6,P0.05),而种子发芽率则与海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4 7,P0.05)。  相似文献   

10.
对4.5 a 生巨桉种源/家系3个试验点共13个种源175个家系的生长和形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观测性状在地点、区组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1),胸径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 <0.01),树高、干形、分枝和冠幅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树高和胸径变异系数在地点间差异不大,冠幅表型变异系数为45%~60%,江西南康的分枝变异系数高达34%,广东连山的分枝变异系数仅15%,总体上广东连山试验点各性状变异系数略低于江西南康和云南景谷,冠幅遗传变异系数>胸径>树高>干形>分枝,景谷点参试性状遗传力>连山点>南康点;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性状间、生长性状与冠幅、生长性状与部分形质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筛选1号(昆士兰州 NW Townsille)、2号(昆士兰州 Copperlode)和12号(四川乐山)为优良种源,2号(昆士兰州 Copperlode)、21号(昆士兰州 Barron Gorge National Park)、40号(昆士兰州 Koombooloomba)、51号(昆士兰州 Tinaroo)、125号(昆士兰州 Bambaroo)、127号(昆士兰州 Bambaroo)、137号(昆士兰州 Bambaroo)和144号(昆士兰州Tully Gorge National Park)等家系在两个试验点中同时表现优良,但没有家系同时在3个试验点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1.
在孟加拉Khulna大学森林和木材技术学科苗圃,调查了预处理的苦楝种子的萌发情况。成熟的苦楝种子采自国家植物园内的健康植株,对种子进行了5 种处理(对照,冷水浸泡,热水浸泡,砂纸破皮和浓硫酸浸泡)。结果表明,除了冷水浸泡外,其它播种预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种子。砂纸破皮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最高(80%),浓硫酸浸泡和热水浸泡的种子萌发率分别是74%和69%。苦楝种子在第8~11天开始萌发,萌发周期是20~21天。方差分析表明,预处理显著影响种子萌发率,但对萌发周期没有显著影响。推荐用热水浸泡处理种植在孟加拉农村的苦楝种子促进萌发。图2表2参30。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国有温县苗圃试验地6个种源的180个家系的实生苦楝为研究对象进行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80个家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差异极显著;6个种源间胸径和树高差异极显著。对试验地现存的苦楝个体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高与胸径、枝下高、冠幅,胸径和冠幅表现出极显著相关。对苦楝180个家系进行选优,共选出32个优良家系,其中渭南种源12个,郑州种源15个,兰考种源2个,新乡种源3个。对1211株苦楝个体进行无性系选优,共选出90株优良无性系苦楝,选中的家系和个体可用于下一步的选优选育。  相似文献   

13.
苦楝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苦楝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楝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最高峰出现在12:00,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63μmol/m2.s,光饱和点为1300μmol/m2.s,光补偿点为34.9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1031,CO2补偿点为78.5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332。其光饱和点较高、光补偿点低,表明它是一种既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又能适应较强的阳光辐射,对光适应幅度较宽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寿宁县境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海拔茶园抛荒地进行苦楝造林试验。通过对4年生苦楝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调查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苦楝人工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平均胸径、树高、立木材积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海拔高度是影响苦楝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海拔高度700 m以下,苦楝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大,立木材积产量高,林分长势良好;海拔高度超过700 m,则林分长势差。  相似文献   

15.
苦楝表型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苦楝24个群体729个个体18个表型性状指标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苦楝中国分布区区划为5大表型区10个亚区.对表型区划结果进行典型判别分析发现,苦楝各表型区间家系性状分化比较明显,而各表型区内家系分化不明显.对苦楝5大表型区区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回判预测,有93.8%回判正确.  相似文献   

16.
苦楝优良家系初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山东、河南、福建4省采集的20个苦楝(Melia azedarach)家系1年生实生苗苗高、地径、根幅、主根长、最长侧根长、根数、叶片数、根鲜重、茎鲜重和叶鲜重等10个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除最长侧根长外,各供试苦楝家系的其余9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供试苦楝家系隶属度综合分析排序结果为:江宁0802>射阳0801>溧水0803>阜宁0802>武夷山0804>东台0801>东台0803>射阳0804>铜山0702>招远0804>五莲0801>赣榆0802>大丰0701>平度0805>滨海0801>诸城0802>灌云0703>五莲0803>焦作0801>洪泽0704。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5种树种侧柏、苦楝、栾树、黄连木、乌桕1年实生苗的抗旱生理生化指标丙二醛(MDA)、电导率(EC)、叶绿素(Chl.)、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等的变化。在研究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抗旱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侧柏、栾树、黄连木、乌桕、苦楝,这一结果与5种植物的实际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8.
对楝树进行的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嫁接时间和对接穗采集时间及其处理不同的多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冬前采集经沙藏的接穗,在芽萌动膨大期运用芽接法嫁接育苗方法可行,培育出的苗木成活率高,可以在楝树无性苗木繁殖中推广应用。统计分析表明:接穗采集时间及处理因素在0.05检验水平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应用乌桕、夹竹桃、大叶冬青、珊瑚朴、薄壳山核桃、苦楝6种木本植物叶浸液对钉螺驱杀实验及其解剖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薄壳山核桃、珊瑚朴叶浸提液较短时间对钉螺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苦楝叶浸液对钉螺毒杀作用最明显,其依次是夹竹桃、乌桕、大叶冬青;随着时间的推移,6种叶浸液对钉螺毒杀作用均达100%。(2)不同树种叶浸提混合液对钉螺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单种植物浸提液。钉螺分别在大叶冬青×薄壳山核桃、夹竹桃×苦楝、冬青×乌桕、珊瑚朴×乌桕4种叶浸提混合液处理下,从5-30min,冬青X薄壳山核桃处理组的钉螺逃逸率10%~12%。假死率88%。99%;夹竹桃×苦楝处理组的钉螺逃逸率始终是0%,假死率始终是100%;冬青×乌桕处理组的钉螺逃逸率0。2%,假死率98%。100%;珊瑚朴×乌桕处理组的钉螺逃逸率8%-24%,假死率76%-97%。(3)钉螺分别在珊瑚朴、薄壳山核桃、乌桕、夹竹桃、大叶冬青、苦楝6种叶浸提液处理24h后,6种处理的雄性螺的阴茎、雌性螺的卵巢解剖结构分别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在建设血防林时,可以考虑利用像大叶冬青、乌桕、夹竹桃、苦楝等树种营造混交林,对钉螺的分布与驱散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苦楝表型性状梯度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24个苦楝群体729个家系的5个地理气候因子及与其对应的苦楝18个表型性状因子进行典范相关分析,第一典范变量的特征根为0.997 9(0.01水平极显著),占全部特征根的78%;跟进主成分分析将二元坐标降为1维数据轴,即表型性状梯度轴.采用内插法在苦楝自然分布区内按0.2表型性状梯度差值绘出等值线图,揭示出苦楝表型性状东北-西南梯度变异的地理模式.通过通径分析描述各表型性状对表型性状梯度值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侧面证实了繁殖器官性状的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