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遗传算法(GA)探讨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肠道CH4产量的相关性。数据库选自13个试验,包含有224个瘤胃液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配对数据,以及7个OBCFA的数据。甲烷的产量(mmol/molVFA)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计算得来,以占总VFA含量的相对值来表示。CH4产量与乳脂中OBCFA含量的相关分析采用MLR和PLS,结果显示该模型为线性预测模型。GA模型根据乳脂中OBCFA含量预测瘤胃液中各VFA占总VFA的相对比例;该模型的CH4产量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总VFA的比例预算得来,预测误差低(均方根预测误差<5%),数据方差高达66%,相关系数接近0.8。预测误差的方差小于由CH4含量计算得来方差的40%。7个OBCFA数据显示,支链脂肪酸iso C14∶0,iso C15∶0和iso C16∶0与CH4产量呈正相关,而奇数链脂肪酸C15∶0和C17∶0与C17∶1cis-9之和与CH4产量呈负相关。因此,该模型分析显示,乳脂中OBCFA含量与瘤胃CH4产量密切相关,可以用来预测CH4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瘤胃液和乳中奇链支链脂肪酸作为微生物潜在产生量的标志B.Vlaeminck等著李大刚摘译杨舒黎校摘要: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C15∶0、anteisoC15∶0、C17∶0、isoC17∶0、anteiso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③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④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入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4x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研究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血浆和乳中代谢组的差异,试验选用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14±22) d],饲喂精粗比为4∶6的全混合日粮。在试验期第20和21天晨饲后0、2、4、6、8和12 h监测瘤胃pH值,在早晚饲喂前收集奶样,晨饲6 h后采集颈静脉血,用于测定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基于奶牛瘤胃平均pH值高低,将奶牛分为SARA易感组(SUS,瘤胃pH=5.76,n=4)和SARA耐受组(TOL,瘤胃pH=6.10,n=4)。脂肪酸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与TOL组相比,SUS组奶牛血液及乳中的碳链长度≤C16的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C16的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中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代谢组结果显示, SUS组奶牛血浆中L-苯丙酮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MG(18:0/0:0/0:0)、9-HODE、12(13) Ep-9-KODE、烟酰胺、异戊基肉碱、磷酸肌酸和L-谷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乳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与TOL组比较,SUS组奶牛乳中的1-硬脂酰磷酸甘油丝氨酸和鞘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磷酰基乙醇胺、3-磷酸甘油和乳清酸等其他14个差异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及泛酸与辅酶A代谢等代谢途径。综上所述,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的血浆和乳中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SUS组奶牛血浆中氨基酸代谢活动增加,乳腺的乳脂从头合成能力较强,而从血液中摄取长链脂肪酸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易感奶牛乳中磷脂、乳清酸等营养物质水平下降,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5.
将20头安装瘤胃瘘管的荷斯坦产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Ⅲ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TMR,试验Ⅰ~Ⅲ组饲喂TMR分别加150.0g/(头·d)复合脂肪酸、乳酸和复合脂肪酸+乳酸(1:1),探讨复合脂肪酸和乳酸对奶牛瘤胃CH4释放量、VFA和NH3-N浓度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TMR加150.0g/(头·d)复合脂肪酸+2L酸(1:1),使奶牛瘤胃NH3-N和CH4释放量分别减少11.92%(P〈0.05)和21.35%(P〈0.01),FCM、乳脂率和乳糖含量分别提高3.28%、5.12%和3.62%,瘤胃VFA明显增加,能够有效抑制奶牛对空气的CH4污染.显著提高奶牛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链脂肪酸对体外发酵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精粗比(0:1和1:1)日粮类型时中链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24h,添加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抑制作用不受日粮类型的影响(P〉0.05);与不添加酸的对照相比,添加50mg未酯化月桂酸(C12,0)及月桂酸和肉豆蔻酸(C14,0)以3:2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50mg)可分别抑制甲烷产量的22.2%(P〈0.01)和11.8%(P〈0.05);添加50mg未酯化C14,0使甲烷产量降低3.4%(P〉0.05);不同日粮类型上饲料产气量、瘤胃液pH值和氨氙浓度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试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50头荷斯坦奶牛,收集泌乳7和30 d的奶样和瘤胃液样品,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泌乳7 d的干物质采食量(15.79 kg·d-1)和产奶量(26.81 kg)均极显著低于泌乳30 d的干物质采食量(18.87 kg·d-1)和产奶量(37.47 kg)(P<0.01),而泌乳7 d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1);泌乳7 d乳中的C6:0、C8:0、C10:0、C12:0、C14:0、C14:1trans9、C14:1cis9、C15:1trans10、中链脂肪酸(MC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相反地,C17:0、C17:1cis10、C18:1trans6、C18:1trans11、C18:1cis9、C18:1cis11、C19:1trans10、C22:5cis4,7,10,13,16、长链脂肪酸(LC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反式脂肪酸(TRANS)的比例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泌乳7和30 d奶牛瘤胃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属水平上,泌乳7 d奶牛瘤胃内的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小杆菌属(Dialister)丰度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而球藻菌属(Sphaerochaet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和真细菌(Eubacterium_saphenum_group)属的丰度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此外,牛奶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瘤胃微生物对乳中MCFA含量影响较小,纤维素降解细菌(Ruminiclostridium_1、Ruminococcaceae_UCG_005)与乳中C17:0、C18:1trans6、C18:1trans11和C19:1trans10的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泌乳早期在生理和采食量上发生了变化,导致瘤胃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本研究为解析瘤胃微生物调控乳脂代谢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产后奶牛营养调控和提高原料乳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乳脂中奇数和支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乳脂中OBCFA的种类和来源1.1种类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包括奇数碳原子中的直链脂肪酸(如C15:0)和支链脂肪酸(如isoC15:0)以及偶数碳原子中的支链脂肪酸(如isoC14:0);另  相似文献   

9.
对50头泌乳中期的奶牛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研究高粗料高脂肪日粮对奶牛血液代谢产物、瘤胃发酵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有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奶牛,每头奶牛给定一种日粮。试验用日粮为:对照日粮(日粮1)和试验日粮(高粗料75%高脂肪7.5%,日粮2;高粗料,中等水平脂肪5.0%,日粮3;中等水平粗料65%,高水平脂肪,日粮4;中等水平粗料和脂肪,日粮5;或者对照日粮中含有50%粗料和2.0%脂肪)。这些日粮含氮量相同(CP17.7%)。粗饲料由20苜蓿干草、40%苜蓿半干青贮和40%青贮玉米组成。所用脂肪由80%瘤胃 保护脂肪和20%黄色油脂组成。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糖浓度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的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高于对照组。而奶牛采食日粮的粗饲料和脂肪水平不同,其NEFA差异不显著;对照组、试验组与粗饲料和脂肪水平不同的日粮的瘤胃PH、瘤胃VFA浓度和干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成 《饲料广角》2011,(18):34-38
4头插有十二指肠瘘管、体重为500±4.5kg的海福特肉牛被用来评估植物油和鱼油对其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质量的影响。每头肉牛的日粮均不一样,各为一个处理组,其中植物油为菜籽油或玉米油,鱼油的添加比例为0或1%。肉牛的基础日粮以蒸汽压片玉米和狗牙根干草为主,配以其他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十二指肠内容物从第12d开始收集,共收集3d。分析数据显示,除反-11油酸(TVA)和反-9十八碳烯酸外,其他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均不显著;且各处理肉牛的采食量和十二指肠总的长链脂肪酸流量差异也不显著;各处理组肉牛的瘤胃DM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也不显著;尽管植物油组(菜籽油或玉米油)的肉牛的瘤胃脂肪酸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添加鱼油后肉牛的瘤胃脂肪酸表观消化率有所增加(P=0.03)。这些数据均揭示了当肉牛的日粮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植物油,额外添加鱼油可以明显改变其瘤胃的脂肪酸含量或者其氢化产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亚油酸底物葵花籽油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和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5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雌性成年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和试验期(添喂葵花籽油7 mL/d)各15 d,低精料日粮常规饲养。每期结束后采集瘤胃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喂葵花籽油后,瘤胃液pH无显著变化;而氨氮(NH3-N)水平和TVFA显著升高(P〈0.05);乙、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乙、丙、丁酸比例(C2+C4)/C3比值和微生物粗蛋白(MCP)均无明显变化;(C18∶1)和c9,t11-CLA(P〈0.05)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在山羊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葵花籽油,可在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和不影响瘤胃微生物本身的情况下促进瘤胃消化代谢,调节瘤胃液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2.
L-肉毒碱是长链非酯化脂肪酸(NEFA)氧化所需的自然产生的化合物;研究证明,瘤胃后注入L-肉毒碱可减少限料泌乳母牛肝脂肪的累积:在过渡期奶牛日粮中添加L-肉毒碱(≥6克/天)可降低肝脂肪浓度.减少患代谢紊乱的风险、改善母牛健康状况:要在奶牛日粮中建立有成本效益、瘤胃稳定的L-肉毒碱来源,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亚油酸对反刍动物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水平亚油酸培养基进行溶纤维丁酸弧菌体外厌氧培养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D600 nm值达到1.0时,在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试验1组(对照)、2、3及4组培养基亚油的浓度分别为0、2.5、5.0及7.5 mg/100 mL,培养24 h后收集菌液检测35种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细菌代谢相关的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 C、C18:2(n-6) C、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C22:2、C22:1(n-9)及C22:6(n-3)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亚油酸浓度的提高无显著变化(P>0.05);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而C15:1及C18:3(n-3)合成量在2.5 mg/100 mL亚油酸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对照组中合成量最高,在添加亚油酸的试验组中,随着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7.5 mg/100 mL亚油酸组合成量最高。综上所述,亚油酸对于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脂肪酸有一定影响作用,可抑制C10:0、C12:0、C16:0、C18:0、C23:0、C14:1、C20:4(n-6)等脂肪酸的合成,C15:1、C16:1、C18:3(n-3)含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量时合成量会减少。  相似文献   

14.
奶牛属反刍动物(草食动物),最主要的消化特点是有4个胃,能够利用纤维和非蛋白氮。其中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可被微生物降解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肽类、氨基酸及氨等成分,同时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氮源、能源等发酵产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这些过程中,对于奶牛来说,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调控奶牛消化代谢过程的目标是使奶牛发酵的有利方面达到最佳,而使发酵的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脂肪来源对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血液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选取胎次[(2.95±0.1)胎]、体况和上一胎次平均产奶量[(31.4±0.4)kg]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60头,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三组,每组20头奶牛,分别饲喂泌乳净能和粗蛋白质含量一致,但脂肪(酸)来源不同的日粮,三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A组)、脂肪酸钙组(B组)、棕榈酸脂肪粉组(C组)。试验期为母牛分娩当天(0 d)至产后21 d。试验结果表明:(1)干物质采食量:除泌乳天数10~12 d干物质采食量,B组较其他两组有下降的趋势(P=0.06)外,其他各阶段B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A组和C组(P <0.05),全期干物质采食量B组较A组和C组下降18.78%和14.56%(P <0.01)。(2)产奶量方面:整个试验期,B组产奶量均低于A组和C组(P <0.05),但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 0.05),全期产奶量B组较A组和C组下降13.41%和12.48%(P <0.05)。(3)瘤胃发酵参数方面:血液β-羟丁酸浓度(BHBA)在产后7、14 d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艾君涛 《饲料广角》2011,(14):24-26
小麦DDGS替代传统的玉米DDGS有诸多优点.如小麦DDGS的淀粉含量较低.而粗纤维和植物油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对动物脂肪的反式和共轭亚油酸(CL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合成有积极作用。当母牛育成日粮中分别用0、20%、40%和60%的小麦DDGS替代蒸汽压片大麦时.日粮的油脂从1.9%增加至3.7%.但日粮中的脂肪酸含量基本一致.随着母牛日粮中DDGS含量的增加.牛膈肌总的脂肪酸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P=0.031):同时胸肌和膈肌的18:2n-6(P=0.001)和总的n-6脂肪酸含量呈线性增加趋势(P=0.001).但n-3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肉牛的胸肌和膈肌的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DDGS含量的增加.肉牛胸肌的10t-18:1含量线性下降(P=0.033),膈肌的10t-18:1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P=0.004);胸肌(P=0.005)和膈肌(P=0.003)的11t-18:1含量都呈线性增加趋势:同时随着牛日粮中小麦DDGS的增加,牛胸肌(P=0.044)和膈肌(P=0.023)的9c11t-18:2的含量也呈现线性增加趋势,且牛胸肌(肚0.086)和膈肌(P=0.039)总的CLA含量也有所增加。总的来看.肉牛日粮中饲喂一定量的小麦DDGS可通过改变牛肉中脂肪酸的含量而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马晓文  李发弟  李飞  郭龙 《草业学报》2021,30(12):202-211
将大麦进行不同粒度粉碎处理改变瘤胃可降解淀粉的含量,研究其对湖羊血常规、瘤胃微生物组成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选取54只健康3月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大麦经2、3和4 mm的筛片粉碎,每个处理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整个试验期包括预饲期7 d,正试期63 d和采样期1 d.试验结果表明:1)大麦粉碎处理对湖羊血液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大麦4 mm粉碎组总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显著低于2和3 mm粉碎组(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大麦4 mm粉碎组湖羊肌肉中的C10:0、C12:0、C14:0和C14:1含量均显著高于2 mm粉碎组(P<0.05),C18:2n-9t11t和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含量显著高于3 mm粉碎组(P<0.05),肌肉中anteiso C15:0、C16:1、C18:2n6t和C18:2n-9c11t的含量随着粉碎粒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综上,当饲喂湖羊4 mm粉碎大麦的饲粮时,湖羊瘤胃内容物中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减少,肌肉脂肪酸中CLA含量增加,因此,4 mm粉碎处理对湖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肌肉脂肪酸CLA合成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作者旨在研究瘤胃添加游离的亚油酸(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十二指肠脂肪酸外流及乳成分和乳脂脂肪酸成分的影响。试验动物为4头泌乳中期(138.5d±10d)安装瘤胃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采用4×4拉丁方设计,试验每期3周,共4期。试验日粮处理因素为2因子2水平即不含LA或含2.7%LA和不含DHA或含0.5%DHA。添加DHA会增加瘤胃中Megasphaera elsdenii数量,降低Fibrobactersuccinogenes的数量,但不影响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的数量。添加2.7%干物质含量的LA不会影响3种主要的纤维分解菌或M.elsdenii的数量,并且LA和DHA对微生物数量变化无交互效应。单独添加LA或DHA或两者混合都会增加十二指肠外流的异油酸的量。随添加脂肪酸量的增加,乳中异油酸和c-9,t-11CLA也逐渐增加。同时添加LA和DHA具有深层次的刺激性。本研究说明添加LA或DHA能增加十二指肠异油酸的外流量和牛奶中有益脂肪酸如VA、c-9,t-11CLA的含量。因此,调节日粮的组成能有效的提高牛奶中c-9,t-11CLA的组分。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比较了奶牛十二指肠灌注葡萄糖(Glc)、五种非必需氨基酸混合物(NEAAm)和瘤胃灌注丙酸(C3)后葡萄糖的显现率(Ra)和乳中乳糖分泌情况。试验动物为4头安装十二指肠瘘管和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棕榈油酸钙和包被共轭亚油酸对瘤胃氢化和长链脂肪酸从十二指肠到乳转化的影响。试验将12只体重(61.9±8.57)kg处于泌乳期的多胎次萨能奶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两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补充50g棕榈油酸钙和包被共轭亚油酸,试验共开展42d。结果显示,两个试验组对山羊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淀粉摄入量及养分在十二指肠流量和瘤胃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棕榈油酸钙组相比,包被共轭亚油酸组有降低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趋势(P=0.08),但处理组对淀粉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山羊饲喂棕榈油酸钙或包被共轭亚油酸日粮后,脂肪酸的十二指肠流量高于脂肪酸摄入量。包被共轭亚油酸增加了C18:2trans-10,cis-12和C18:2cis-9,trans-11的十二指肠流量,导致两种脂肪酸对瘤胃的氢化保护率均达到16%。C18:1cis-9、C18:2cis-9,12、C18:3cis-9,12,15的瘤胃生物氢化不受包被共轭亚油酸处理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与添加棕榈油钙相比,在奶山羊中饲喂不受瘤胃生物氢化包被共轭亚油酸对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淀粉摄入量、十二指肠流量及瘤胃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包被共轭亚油酸增加了十二指肠的流量和C18:2trans-10,cis-12和C18:2cis-9,trans-11的比例,使瘤胃生物氢化保护率达到1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