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棉抗病种质资源对棉花枯、黄萎病具较高的抗性、丰产性及优质性。累计在我国病区推广60万hm2,有效地控制了枯、黄萎病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同时为全国棉花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抗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邢宏宜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22-227
摘 要: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17、中19、中23、中35、中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公顷,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4.
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陕棉217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忆莲  李胄 《作物杂志》2008,24(1):105-105
陕棉217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7年以综合性状好、纤维品质优良的陕棉2234为母本,兼抗枯黄萎病的抗源材料陕2059为父本杂交,后代在人工枯萎病、黄萎病混生病圃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鉴定培育而成。2007年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抗病种质在抗病育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远缘杂交材料创新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种质创制的重要基础;基因工程提供了创造变异的新技术,但由于抗病机制复杂,导入一、两个主基因的效果还不明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发掘棉花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有助于剖析棉花-黄萎病菌互作机制。本文概述了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抗病品种选育的成就,介绍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与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孙文姬,陈其瑛,马存,石磊岩,简桂良,丁之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94)国内外报道棉花病害有40余种,其中枯萎病和黄萎病是防治难度最大的两种病害。自50年代起陕西植保所、江苏植保所、四川棉花所、中国农科院棉花...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在西南农业大学取得重大成果,该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最近获得了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为育成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近日,由西南农大教授裴炎主持研究的这项名为"广谱抗真菌双价基因的筛选及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研究课题通过农业部验收。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通常情况下,感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生长阶段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该研究为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提供了思路,并为抗病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病基因及种质资源。棉花黄萎病堪称棉花"癌症",陆地棉遗传背景狭窄,缺乏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戴小枫研究员主持,5家单位共同完成的"棉花黄萎病为害机制与抗黄萎病种质创制应用"成果于2014年12月19日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由陈剑平、刘旭、吴孔明、罗锡文院士等10位专家组成的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围绕棉花黄萎病菌变异复杂、棉花抗性鉴定困难和抗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陕棉4080是以冀合232为母本,中164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病圃种植选择抗病性;水、旱地交替种植选择抗旱性与丰产潜力;在不同环境胁迫压力下,连续选择而成。该品种丰产、优质、抗枯、黄萎病,中抗棉铃虫、耐旱、耐盐碱,1998—1999年陕西省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9增产霜前皮棉39.0 %。2000—2001年国家黄河流域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2增产霜前皮棉23.0%,居首位。证明在多种环境胁迫压力下育成的棉花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抗逆性和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发现并鉴定的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洞A为工具,将国内外现有的十多个抗(耐)棉花黄萎病的品种(系)和种质系导入到二个轮回群体中,拓建了棉花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从而为同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主要的病害之一,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发生十分普遍,江苏省自70年代末有零星发生后,蔓延迅速。本研究的目的: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抗黄萎病的种质,供杂交育种和生产上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朱荷琴 《棉花学报》2007,19(5):391-398
以棉花枯、黄萎病为主,就我国近50年来,在棉花病害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较详细的总结."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协作组"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棉花病害研究工作的进展,突出表现在棉花枯、黄萎病菌生理型(小种)的鉴定,棉花的抗病机理和抗病鉴定方法研究,棉花种质资源材料和新品种系的抗病性鉴定,落叶型黄萎病的研究,抗病育种及种衣剂的研制等方面.并认为应加强棉花抗枯、黄萎病遗传,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以及抗虫棉病害发生特点、机理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概述河北省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的抗枯、黄萎病鉴定,早熟性、高衣分和优良纤维品质等项筛选的结果。介绍了创新的5份新种质。  相似文献   

17.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在棉花抗黄萎病方面的应用,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双抗新品系86-6号抗黄萎病、兼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系86-6号(原编号88031)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河南新乡县小冀镇王屯科技组合作,1985年以中12为母本,以86-4号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混生病圃经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为“八五”攻关科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20.
陕麦139(原代号远丰13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所利用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和野生二粒小麦创制的陕麦8003、陕麦8007、N9134等抗病种质与野生二粒小麦AS846和农艺亲本陕229、矮早丰、小偃22等采用复合杂交、阶梯式杂交、回交等方法,于1998年完成亲本组配,组配方式为:小偃22/6/[野生二粒小麦AS846//(陕麦80031陕麦8007)F4/3/陕229/4/矮早丰]F3/5/N9134,经云南、青海加代于2003年选育而成的抗、耐多种病害的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2006年11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