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解野桑蚕卵春季人工孵化效果,设计人工催青环境条件对野桑蚕卵进行催青孵化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催青野桑蚕卵孵化历期平均4.6 d,平均孵化率82.07%,平均结茧历期4.3 d,平均结茧率69.38%。对照分别为32.8 d、58.83%、46.2 d、48.34%。春季人工催青野桑蚕卵可以促进孵化整齐、结茧集中。  相似文献   

2.
<正>四、无棒栽培天麻的管理技术管理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每段时期约120天。初期温度控制在l6~20℃,湿度60%~65%;中期温度22~25℃,湿度65%~70%;后期温度与中期相同,湿度55%~60%。培养室内温度超过25℃时,打开窗户通风,每3平方米放一盆凉水,使培养室内温度降低3~4℃。冬天室内温度降低时给窗户钉一层塑料薄膜,给麻床盖上草帘,可增室温7~10℃。生炉加温,一旦感染杂菌  相似文献   

3.
运用2因素最优回归设计,研究烤烟烘烤变黄阶段温、湿度2因子对上部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34.4~36.0℃、相对湿度88.9%以上,有利于还原糖含量的增加;而在温度36.0~38.2℃、相对湿度77.1%~85.0%的范围内,有利于降低总氮和蛋白质含量。综合考虑,建议上部叶烘烤的变黄恒定温度为36.0~37.0℃、相对湿度为80.0%~85.0%,即干湿差以2.0℃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一、春制越年种的保护(一)产卵初期保护产卵后7~10 d,蚕卵产下后到形成胚子,经过一系列发育变化,约需7 d才能达到该品种的固有色。蚕卵初期的保护温湿度,以温度24℃、湿度75%~80%为标准,避免接触27℃以上高温。从胚子形态和生理角度来看,此时正值前滞育期。从卵外表看,卵色不断变化,即淡黄色-淡赤豆色-固有色。从生理上说,逐步进入滞育期。蚕卵产下2~3 s,精子才进入蚕卵。蚕卵产下5 min后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60~80 min进行第2次成熟分裂,真正受精,即雄核、雌核的融合是在产卵后2 h,受精核不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湿度对面包虫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相对湿度为70%~85%;高温低湿时生长期较短;温度低于20℃、湿度低于70%时,卵的孵化率和蛹的羽化率明显降低;个体较大的雌虫在室温27~33℃、羽化后15~30 d的日产卵量较大;面包虫在饵料充足时的自残率约为20%.  相似文献   

6.
<正>桑蚕种催青就是把活化的蚕卵保护在适宜的温湿度、光线等环境中,使卵内的胚子按要求健康发育,直至孵化的过程,孵化前一天,由于蚕卵的颜色转为青色,所以称为催青。催青的目的:一是促进蚕卵发育整齐,预期孵化;二是一日孵化率高,减少饲养的批次,是养蚕省力化的保证;三是使蚁体强健,是提高蚕茧产、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蚕种催青是一项责任心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在催青前期,第一,必须进行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7.
张羽先 《农技服务》2009,26(9):73-73,75
从蚕种选择、合理催青、促进蚕卵孵化齐一及补催青与收蚁4个方面总结了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夏季温室作物受温度高、湿度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喷淋方式研究Venlo玻璃温室降温和加湿效果,并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喷淋对作物(黄瓜)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云天气条件下,喷淋持续时间为1~3min,降温和加湿效果分别为4.1~4.7℃、29.6%~31.5%;在晴天条件下,降温和加湿效果分别为3.3~7.7℃、23.7%~39.1%。喷淋后叶温与茎流快速变小,此后逐渐回升,叶温与室温变化规律一致,但变化速率大于室温,而在叶温回升至29℃(临界值)以上时,茎流量将逐渐减小,且茎流量变化规律滞后叶温变化规律约6min(晴天临界值受光照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器孵化法孵化绿孔雀,并进行人工育雏。孵化温度为37.0~37.8℃,孵化湿度为50%~60%,第1~3天育雏温度为33℃,第4~6天为31~32℃,之后每周降低2℃直至室温。试验显示,每对绿孔雀1个繁殖期共产卵36枚,受精率为37.5%,受精卵孵化率为58%,雏雀成活率为85.9%。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绿孔雀孵化和育雏成功的首要因素;湿度对孵化和育雏也极其重要;地理位置可能会影响绿孔雀发情时间;产蛋后期卵均不受精,可能是雄鸟个体的原因,也可能是物种的生理特性。因此,采用机器孵化和人工育雏以增加绿孔雀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家蚕胚胎发育对高温干燥敏感性的表现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蚕在胚胎发育期间,对30℃相对湿度60%的催青条件,品种间表现了不同的耐受性能力,耐受性能力强的品种,其孵化率为91.2%,弱的孵化率为24.08%,耐受性是属于一种遗传性状,普通蚕与催青热敏感性蚕品种杂交,其F1代杂种的蚕卵,用高温干燥条件催青,可控制雄蚕的孵化率在90%以上,而雌蛋的孵化率在9%以内,在高温的环境中,雌胚子较雄胚子对干燥敏感,雌胚子虽可发育至转青期,但几乎不能孵化,部分胚子形  相似文献   

11.
南岭天蚕属大蚕蛾科一化性珍惜物种,以卵态幼虫越冬。将天蚕种卵在4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护,研究天蚕种卵的不同的保护方法、保护温度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温度在-2~-16℃的范围内冻害,各区组的孵化率:低温库内-2℃区组孵化率为74.6%,自然雪埋-16℃区组孵化率为73.8%,室内自然-14℃区组孵化率为73.6%,冰箱低温-4℃区组孵化率为73.2%;孵化率分别相差0.8%、1.0%和1.4%。平均孵化率为73.8%。确定种卵在20~23℃、相对湿度70%的环境条件下孵卵期为20d,孵化期为15~17d。本研究为人工养殖适时收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春季采用全龄适当提高蚕的幼虫饲育温湿度、稚蚕期饲给适熟偏嫩桑叶、眠中不降低温度、各龄响食前后提高 1.5℃温度、控制日眠等方法饲养春用蚕品种。结果表明 ,龄期经过缩短 2d左右 ,以 10g蚁量为单位计算 ,用桑量比对照节省 10 %以上 ,劳力节约 2~ 3个工时。这不但降低了饲育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且蚕的体质、茧量、茧质、蛾产卵量、良卵率、孵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生种发生 ,原种繁育普通种对后代化性、眠性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14.
不同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f2~7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30~110d,3~5℃)的蚕卵,经同一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结果】冷藏时间相同,库外保护时间短的冷藏浸酸种比库外保护时间长的发育快,而库外保护时间间隔越长,蚕种孵化整齐度越差。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提高明显,冷藏时间达到70d以上,其实用孵化率全部达到生产要求(90.0%以上);而且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孵化整齐度也明显提高。【结论】冷藏浸酸种的卵龄差过大、内库冷藏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孵化不整齐。因此,在生产上应尽量减少冷藏浸酸种补种,防止蚕种孵化不整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2~7 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30~110 d,3~5℃)的蚕卵,经同一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结果】冷藏时间相同,库外保护时间短的冷藏浸酸种比库外保护时间长的发育快,而库外保护时间间隔越长,蚕种孵化整齐度越差。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提高明显,冷藏时间达到70 d以上,其实用孵化率全部达到生产要求(90.0%以上);而且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孵化整齐度也明显提高。【结论】冷藏浸酸种的卵龄差过大、内库冷藏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孵化不整齐。因此,在生产上应尽量减少冷藏浸酸种补种,防止蚕种孵化不整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滞育卵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为今后做好蚕种保护冷藏浸酸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5~60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100~175 d,3~5℃)的滞育卵,在同一时间以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实用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结果]蚕种冷藏时间100~175 d、库外保护时间10~60 d时,蚕种实用孵化率为90 33%~97.33%,符合蚕种质量标准规定的实用孵化率在90.00%以上的要求.冷藏时间100~175 d、库外保护时间5~60d的蚕种孵化并不在同一日内完成,其中,库外保护5~10 d的蚕种孵化比库外护时间更长( 15~60 d)的蚕种孵化时间相对早且集中,即库外保护时间越长,孵化时间相差程度越明显.[结论]库外保护时间长短对滞育卵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影响不明显,但对蚕种的孵化整齐度有影响,尤其是库外保护时间在10 d以内的蚕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温度对棘胸蛙(Paa spinosa)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将受精卵分别在20℃、23℃、26℃和29℃4个不同温度下孵化及驯养。测定各温度下受精卵的发育时间及蝌蚪体长、全长等表型特征变化。结果表明:20~23℃是棘胸蛙适合的孵化温度,孵化率均在80%以上,随着温度升高,孵化速度增加,但孵化率明显下降;温度对棘胸蛙全长与体长等表型特征具有显著影响,在23~29℃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其增加量降低,增速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狮头鹅种蛋孵化期间失水率、蛋温变化等基础数据及其对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对孵化期的狮头鹅种蛋进行称重,并测定孵化期内蛋内温度和蛋壳温度的变化,分析气孔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失水率不仅影响孵化率,而且影响雏鹅质量,孵化第6、15、24和28天种蛋最佳失水率分别为3.28%、4.75%、9.48%和14.22%。随着胚龄的增加,蛋壳表面温度相对稳定(37.32℃→37.17℃→37.37℃→36.83℃),而壳内胚胎温度上升较快(37.75℃→39.22℃→39.82℃→40.62℃)。蛋壳气孔数量显著影响胚胎发育。蛋形指数影响孵化率,但不影响受精率。[结论]降低湿度、严格选蛋、孵化中后期加强凉蛋是提高鹅蛋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的保护温度,研究南岭天蚕种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孵卵与孵化。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温度、孵化温度下的孵化率略有差异;孵卵时间与孵化历期长短,与种卵保护温度无相关性,孵卵和孵化期间的温度低,孵卵和孵化期的时间长,反之则短。同时可确定南岭天蚕卵的有效积温,不但高于柞蚕卵的有效积温,同时也高于长白山天蚕卵的有效积温。种卵在-15~-10℃条件下保护,对饲养效果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