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配施中微量元素对宁夏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是限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配施Fe、Mn、Cu、Zn、B、Mo、Mg、Ca等元素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赤珠霞(Cabernet Sauvignon)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B元素显著提高葡萄百粒重,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Fe和Mn元素显著降低葡萄百粒重、果粒粒径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Cu和Zn元素显著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Zn元素显著提高单宁和总花色苷的含量,配施Ca和Mg可提高葡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单独配施一种微量元素的效益是有限的,将8种微量元素混合施肥可较常规施肥的百粒重提高32.5 g,总产量提高43.8%,同时显著提高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并具有较高的单宁、总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因此,该地区多种微量元素综合配施在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方面显著优于配施单种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2.
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若干品质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2004-2005年北方6省酿酒葡萄主要产区葡萄取样和宁夏芦花台园艺场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酿酒葡萄主要品质因子总糖、总酸、pH值和单宁积累的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并建立了关系模式,提出了影响酿酒葡萄品质的定量气象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酿酒葡萄品质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积温和气温日较差等。影响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7-8月(幼果膨大-果实着色期),其次是果实着色期-成熟期。7—8月降水量和水热系数对酿酒葡萄总糖含量的影响最大,7-8〉130mm,K7-8〉1.62时,总糖含量不能达到170g/L(酿优质酒所需最低糖度)。酿酒葡萄总酸含量与果实采收前一个月水热系数呈幂指数关系,随水热系数增加,含酸量缓慢增加。因此,要使酿酒葡萄果实中酸含量达到5~6g/L,则果实采收前一个月的水热系数应在0.12~0.63。酿酒葡萄中单宁含量与开花-成熟期积温、8月平均气温、9月l日到果实采收期日较差和采收前一个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指数关系,与8月日照时数呈二次曲线关系。酿酒葡萄果实的pH值随开花-成熟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果实膨大期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4年生"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2年滴灌[0 kg/hm~2(CK)、24.5 kg/hm~2(T_1)、34.0 kg/hm~2(T_2)、43.5 kg/hm~2(T_3)、53.0 kg/hm~2(T_4)、62.5 kg/hm~2(T_5)]和转色期叶面喷施[0 kg/hm~2(CK)、0.5 kg/hm~2(T_1)、1.0 kg/hm~2(T_2)、1.5 kg/hm~2(T_3)、2.0 kg/hm~2(T_4)、2.5 kg/hm~2(T_5)]两种方式配合施EDTA-Zn的田间试验,探讨强碱性灰钙土(pH8.5)补充锌肥对酿酒葡萄锌含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CK)相比,施锌肥处理酿酒葡萄锌含量、粒径、穗长、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42.1%~78.7%、2.6%~28.2%、10.1%~22.3%、3.0%~8.8%和17.2%~216.6%。同时,与不施锌(CK)相比,酿酒葡萄的单宁含量降低42.0%~67.9%,花色苷、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0.7%~71.9%、5.0%~80.6%、9.3%~24.0%和10.4%~29.4%,而可滴定酸含量除T_4外没有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锌含量与穗长、百粒重、粒径、产量、总酚和可溶性糖均显著相关。综合酿酒葡萄锌含量和品质分析得出T_3处理效果最好。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石灰性土壤条件下,EDTA-Zn施用量45 kg/hm~2左右对于提高酿酒葡萄的锌含量、产量和品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以2019年嘉峪关产区马瑟兰葡萄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采收期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pH、百粒重、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总酚、单宁、糖酸比、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草酸等18项品质指标进行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将马瑟兰葡萄的18项品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耗水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对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明晰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效应对酿酒葡萄土壤水分精准化管理和节水灌溉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于2014年在河西走廊中东部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威龙葡萄园产区开展了酿酒葡萄不同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试验研究。在保持其他生育期土壤水分为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的情况下,在葡萄的萌芽期、抽蔓期、开花期、浆果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分别进行中度(土壤水分阈值60%~65%)和重度(土壤水分阈值50%~55%)的干旱处理,同时增设浆果膨大期的充分灌溉(土壤水分阈值80%~85%)处理,以全生育期的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作为对照,进行葡萄耗水特征和产量品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一致,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持续递增趋势;随着土壤深度递增,调亏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越来越弱;40~60 cm土壤剖面,调亏处理含水量较对照减少幅度最大;浆果膨大期土壤剖面内含水量均低于其他生育期。不同处理酿酒葡萄耗水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萌芽期日耗水强度最小,为0.13~0.33 mm·d-1,而浆果膨大期耗水强度最大,为2.30~4.09 mm·d-1。萌芽期中度胁迫处理酿酒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15 228 kg·hm-2和3.62 kg·m-3;浆果膨大期充分灌溉处理次之,而浆果膨大期重度胁迫处理最低,仅分别为7 128 kg·hm-2和2.26 kg·m-3。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下,酿酒葡萄花青苷、还原糖、单宁、总酚含量比生育期正常供水处理高2.7%、6.56%、17.91%和23.23%,且有效抑制可滴定酸积累(P0.05),而其他处理与对照之间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果实品质等指标,最佳酿酒葡萄水分调控处理为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即着色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65%、其余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0%~75%。由此可见,在酿酒葡萄栽培时适时、适度的调亏灌溉既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实现节水、高效用水的目的,又能提高果实品质,对河西走廊地区酿酒葡萄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指标及认证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苹果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与膨大期降水量、幼果期日较差、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及着色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果径与全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特优级红富士苹果的气候品质指标为幼果期日较差>7.9℃,膨大期降水量≥134.9mm,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6.1℃,着色成熟期降水量≤79mm,全生长季平均气温≤17.5℃;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评价指数CQEI的预测准确率为86.7%,可用于实际认证业务。  相似文献   

7.
张舒  王晶  马婷慧  王锐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5):323-329
宁夏贺兰山东麓现阶段水肥一体轻简化栽培模式下酿酒葡萄对氮素营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氮肥施用方式可能会引发酿酒葡萄成熟过快、浆果内含物累计不足、果皮中酵母可同化氮偏低等问题。以喷清水为对照,在酿酒葡萄转色期内叶面喷施硫酸铵、硝酸铵钙、尿素、苯丙氨酸及谷氨酸5种水溶性氮源,研究不同氮源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色期叶面氮素调控的葡萄浆果可溶性固形物以硫酸铵处理最佳,高达29.21%;花色苷在尿素处理下含量高达2.28 mg/g,较其余氮素处理提高16.33%~55.10%;单宁含量以苯丙氨酸处理最佳,高达19.88 mg/g;总酚含量在苯丙氨酸处理下高达19.56 mg/g,较其余氮素处理提高8.91%~27.34%。综合分析得出,转色期叶面喷施苯丙氨酸和尿素两种氮源均可改善酿酒葡萄生长发育,提升浆果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低海拔(41 m)和高海拔(2 343 m)‘美乐’葡萄产区浆果代谢组和品质的差异和成因,试验采用GPRS-Base系统气象站监测低海拔和高海拔‘美乐’葡萄产区的气象因子,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技术解析低海拔和高海拔产区‘美乐’浆果代谢组的差异,并测定了不同海拔‘美乐’葡萄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 H、总酸含量、还原糖、花青素、总酚、单宁、黄酮、类黄酮和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海拔‘美乐’葡萄产区平均日照时数、生育期总辐射、日均辐射、日均温差、日均温度、生长时期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均高于低海拔‘美乐’葡萄产区;与低海拔产区相比,高海拔产区的‘美乐’葡萄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单宁和还原糖含量增加,总酚和花青素含量减少。代谢通路分析表明:高海拔产区的葡萄浆果积累更多的氨基酸、有机酸、醇、多酚、糖类等物质。代谢通路富集表明:高海拔产区改变了葡萄浆果8条氨基酸代谢、4条碳水化合物、3条脂质代谢和3条氮代谢通路。去趋势化对应分析表明:‘美乐’葡萄园中的气象因子如日均日照时数、生长时期总辐射、日均辐射、温差、日均温度、生长时期有效积温是驱动‘美乐’浆果代谢物积累的主要因子。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气象因子的差异是‘美乐’葡萄浆果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高海拔区‘美乐’葡萄浆果通过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策略来适应高海拔环境,提高浆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对水肥一体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潇  王振龙  王锐  孙权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2):269-275,282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用有机滴灌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产量、品质以及葡萄园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探索半干旱区高山下洪积母质发育的瘠薄粗骨性灰钙土水肥高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数量的有机滴灌肥各处理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3.6t/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29t/hm^2。T4.5处理葡萄单果最重,果粒最大;与CK相比,3.6t/hm^2处理能显著提升酿酒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和花色苷等关键品质指标的含量(p<0.05)。酿酒葡萄品质指标与施肥处理间的关系分析表明,3.6t/hm^2处理得分最高。在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呈现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4.5t/hm^2处理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结果对地处大西北的宁夏贺兰山洪积扇生态脆弱区有限土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生产最高端有机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促进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全营养滴灌施肥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产质协同的营养调控技术。于2019—2021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施肥(CK)、CK+Si (T1)、CK+Ca(T2)、CK+Si+Ca(T3)、CK+复合微肥(T4)、CK+全营养肥(T5)6个处理,研究中微量元素复配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组成、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且分别提高了18.53%、13.63%和5.93%;配施中、微量元素均能提高酿酒葡萄的产量指标,且多元复配效果优于单元配施。T5处理较CK处理相比,酿酒葡萄粒径、单果重、单穗长分别增加了6.26%、19.13%、51.56%;T3处理下酿酒葡萄产量最高,为5576.35 kg/hm2;较CK处理相比,T3处理下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  相似文献   

11.
将红地球葡萄随机分成5个释放速度的二氧化硫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CK组、 T1(7包片+1包粉)组、 T2 (4包粉)组、 T3 (5包粉)组、 T4 (标准SO_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组,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分别进行腐烂率、脱粒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4种SO_2保鲜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有效提高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综合各项指标, T4组的贮藏效果最好,在贮藏末期(90~139d)显著降低葡萄果实的腐烂率和脱粒率,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且各项品质指标变化平稳。SO_2残留量结果表明, T4处理组SO_2残留量始终高于其他3组, 4个处理组的SO_2残留量均未超过GB 2760-2014规定的限量值,不存在残留量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水氮处理对荒漠绿洲区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研究水氮耦合对葡萄树光合、果实品质及产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发展葡萄产业具有科学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葡萄浆果成熟期对不同水分亏缺及施氮水平下的酿酒葡萄进行了光合日变化测定,同时对可溶性固形物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亏缺会导致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的下降,而施氮量的增加能消减下降趋势。低氮条件下,轻度和重度水分亏缺分别使葡萄产量降低32.2%和49.9%,使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6.9%和13.9%;氮素充足条件下,尽管存在水分亏缺,但葡萄产量无显著降低,且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6.2%。该研究对于认识葡萄水肥耦合关系、指导水肥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摘叶对烟台产区赤霞珠葡萄及所酿葡萄酒主要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蓬莱的6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在转色期(花后70 d)及采收期前10 d(花后143 d)进行半摘叶和全摘叶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和摘叶方式对赤霞珠葡萄的理化指标、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摘叶处理都能够有效地提高葡萄果实的成熟度及其葡萄酒的综合品质。其中,花后70 d全部摘叶处理对糖、滴定酸以及p H值的提高效果明显;转色期半摘叶和全摘叶处理后葡萄果实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17.96%和50.25%,所对应的葡萄酒中总酚和单宁含量也分别提高了40.18%和54.13%;此外,摘叶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及所酿葡萄酒中香气物质的骨架影响不大,但对香气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转色期半摘叶处理使呈现果香的香气物质含量提高明显;转色期全摘叶处理使葡萄酒中色度提高效果最明显,达到了16.48%;4种摘叶处理均使葡萄酒色调降低,使得葡萄酒颜色呈现淡紫色。本研究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在田间管理和提高葡萄酒质量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采前壳聚糖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平  刘兴华 《核农学报》2012,26(5):781-785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采收前喷施浓度为0.1%和1.0%的壳聚糖溶液,以喷洒0.5%冰乙酸溶液的果实作为对照,采收后的果实在(0±1)℃、相对湿度85%~90%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耐压强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以及脱落酸(ABA)、生长素(IAA)、玉米素(ZR)和赤霉素(GA3)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研究采前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冷藏中品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0.1%壳聚糖处理葡萄中GA3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延缓了果实中GA3的分解;贮藏后期壳聚糖处理果实中ZR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1.0%壳聚糖处理果实中ABA的积累显著(P0.05)低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减缓了果实中IAA的氧化分解速度,但效果不显著。在整个贮藏过程中,经壳聚糖处理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耐压强度值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果实,并且0.1%处理显著(P0.05)保持了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采前壳聚糖处理有助于果实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采前喷施脱落酸(ABA)对欧李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农大6号和农大7号2个欧李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喷施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的ABA后测定成熟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的ABA后,农大6号欧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降低,对于可滴定酸含量而言,喷施2次比喷施1次的降酸效果明显,而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受ABA浓度和喷施次数的变化影响不大。各处理下农大7号欧李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得到了升高,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受ABA浓度和喷施次数的变化影响较大。根据主成分分析进行排名可知,不同浓度不同次数的脱落酸处理后农大6号欧李果实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果实综合品质下降,农大7号欧李果实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当脱落酸浓度为25 mg·L-1,喷施次数为1次时对果实综合品质的提升效果最好。本研究为提升欧李果实品质选取喷施适宜浓度和次数的ABA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探求不同施肥量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最佳施肥量,分析施肥量对猕猴桃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以“红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猕猴桃萌芽期一次性施入复合肥料0 kg/株(对照)、0.25、0.5、0.75、1 kg/株,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红阳”猕猴桃产量、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可有效提高猕猴桃平均横、纵径,施肥量为0.75、1 kg/株的平均横、纵径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量均可提高猕猴桃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5.10%、12.55%、27.21%、13.08%,其中,施肥量为0.75 kg/株的处理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施肥能提高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施肥量为1 kg/株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施肥量为0.5 kg/株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145.29 mg/100 g;施肥量为0.75 kg/株的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1.18%和6.04%,均高于其他处理。(3)整个生育期间,猕猴桃果实干物质含量总体均呈“S”形上升的变化趋势,叶片及果实的氮磷钾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4)整个生育期内各器官氮含量顺序为叶>果,其中叶氮含量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的氮含量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各器官磷含量顺序为叶>果,叶的磷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的磷含量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的钾含量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钾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不同施肥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猕猴桃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改善果实营养品质,综合效果以施肥量为0.75 kg/株最佳;整个生育期间,果实干物质含量呈“S”形上升的变化趋势,各器官氮磷含量为叶>果,叶的钾含量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钾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氮肥在促进酿酒葡萄营养生长的同时还能有效调节其生殖生长,补氮时期和补氮方式对于协调葡萄营养生理和品质构成的关系尤为重要,尤其在葡萄品质形成最为关键的转色期进行氮素调控对浆果品质组分的影响最为显著。以8年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在葡萄转色期内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叶面喷施、滴灌补氮、喷滴结合和减量补氮4种补氮方式,研究补氮方式对葡萄生理、品质和酵母可同化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相比,4种补氮方式均能提高葡萄果实的果形指数;滴灌补氮能有效增加叶片叶面积、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b含量,其中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81.53%;葡萄浆果的单宁、花色苷和总酚提升效果在叶面喷施氮素时分别显著提高11.69%、99.19%、21.60%;减量补氮可以显著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与积累,同时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增加16.15%;喷滴结合提升叶片净光合速率、类胡萝卜素和酵母可同化氮含量的效果最佳,分别显著增加35.15%、38.46%和53.04%,同时百粒重显著提高44.88%。综合评价发现,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叶面喷施和滴灌追施的补氮方式是调节酿酒葡萄生理、改善葡萄浆果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果实采前套袋对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福建省主栽龙眼品种“福眼”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套袋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但降低了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等营养物质含量,导致龙眼果实甜度下降、风味变淡。果实采前套袋降低了与龙眼果皮褐变密切相关的酚类物质(包括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少了龙眼果实在贮藏期间果皮褐变的发生;同时,果实采前套袋明显减轻由采前病原菌潜伏侵染所致的采后龙眼果实病害,提高果实耐贮性,延长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19.
喷施钙肥对‘夏黑’葡萄果实糖酸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大田条件下,喷施钙肥对葡萄果实糖酸积累等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葡萄生产上合理补充钙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果实转色期对‘夏黑’葡萄果穗喷施硝酸钙、氨基酸钙两种钙肥,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硝酸钙溶液浓度设置为0.3%、0.5%,氨基酸钙溶液浓度设置为0.1%、0.08%,研究外源喷施钙肥对葡萄果实糖酸积累及其它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喷施0.1%氨基酸钙溶液可促进果实成熟期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抑制酒石酸和草酸的降解,果实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相比对照分别增加35.71%、38.66%,可滴定酸含量较对照下降30.17%。外源喷施0.5%硝酸钙溶液可促进果实成熟期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积累,促进酒石酸、柠檬酸的降解,增加草酸的积累,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47.74%、7.99%和43.34%,可滴定酸含量相比对照下降28.89%。综合糖酸含量和其他果实品质来看,‘夏黑’葡萄果实转色期喷施0.5%硝酸钙溶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适宜采摘期确定及其贮藏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其适宜采收期。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采用未浸果和浸果(氯吡脲10 mg/L)处理,监测了谢花后9~128 d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与6个不同采收期下贮藏期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果实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快速生长期(谢花后9~23 d)、缓慢生长期(谢花后23~100 d)和平缓生长期(谢花后100~128 d)。‘贵长’猕猴桃果实在生长期内,硬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干物质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逐渐增加,总酚和黄酮含量变化呈波动增加。10 mg/L氯吡脲浸果明显提高了‘贵长’猕猴桃果实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量,降低了生长期果实的硬度;且能增加生长期和贮藏期果实干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可滴定酸、总酚和黄酮含量,提高谢花后58~128 d和贮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但加速贮藏期糖高峰出现和可滴定酸损失,降低了贮藏性能。早采或晚采以及10 mg/L氯吡脲浸果均可加速‘贵长’猕猴桃果实的软化、硬度降低、质量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极显著地(P0.01)增加果实腐烂率。‘贵长’猕猴桃较适宜的采收期为谢花后125~132 d,即干物质达16.5%~17.5%、可溶性固形物达6.5%~7.5%间采收。该研究可为猕猴桃优质生产及适宜采收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