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汾河水库上游总面积5268km~2,水土流失面积368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0%,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1918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6.4%,年均土壤侵蚀量2075.3万t,占水库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87.7%,是汾河水库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兴建淤地坝,拦截并利用泥沙,是解危于水库、兴利于当地的主要途径。治理汾河的前五年,以工程起步,把淤地坝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现已建淤地坝62座,控制小流域面积322km~2,总库容3969万m~3,其中淤积库2592万m~3,可淤坝地480hm~2。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交口县淤地坝发展潜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性措施。交口县地处吕梁山中段,建坝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根据典型小流域分析测算,全县共可兴建大小淤地坝614座,其中库容50万m^3-100万m^3淤地坝102座,10万m^3—50万m^3淤地坝308座,10万m^3以下淤地坝204座。总库容14949万m^3,拦泥库容7913万m^3,可淤坝地2799hm^2。  相似文献   

3.
汾河水库位于汾河上游娄烦县境内,总库容7.33亿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旅游等综合应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动工兴建,1961年正式投入运行。由于坝控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量泥沙淤积。至2016年底,淤积库容3.87亿m~3,占总库容52.8%。为排除水库淤积泥沙,保证供水安全,1967-1977年间,利用洪水进库实施异重流排沙,共进行了19次试验,总排沙量412.27万t,平均排沙比3.72%。从198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库区上游的宁武、静乐、岚县、娄烦4县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至2008年底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900 km~2,起到了较显著的拦沙保库作用。根据国内外水库淤积清理技术,提出了宜选择机械运输清淤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修建了约10万座淤地坝和小型水库,其中库容在50万m~3以上的有1万座。这些坝库主要分布在陕北和晋西地区,尤以无定河上游分布较多,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坝库群。如处于无定河源区的靖边县,有各种坝库1500座,总库容近10亿m~3。这批工程的兴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工程在防洪方面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陕北淤地坝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建设在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截至1989年底止,共建成淤地坝31797座,其中有骨干工程58座,大型836座,中型5600座,小型25303座,总库容394928万m3,已拦泥298109万m3,共可淤地49386hm2,已淤地43289hm2,坝地利用率69.8%。大中型和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7562.57km2,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6.7%。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低、运行年限超过设计淤积年限等原因,有75.8%的淤地坝成为病险坝。应加强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研究,加强管护、抓紧整修加固配套。  相似文献   

6.
截至目前,山西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8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 023座。详细分析了淤地坝在山西水土流失治理中发挥的拦截泥沙、减少淤积,上拦下保、淤地治滩,增产增收、富民惠民,蓄水保水、滞洪流清,以坝代路、沟通两岸等作用与效益,总结了强化淤地坝安全管理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 198 6年至 2 0 0 2年底 ,全区共建设水保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 2 2 6座 ,工程总库容 65 71 69万m3 。这些工程在拦泥淤地、防洪减灾、促进退耕还林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解决了当地的交通和人畜饮水问题。介绍了定西地区淤地坝建设的主要经验 ,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辽宁省喀左县瓦房店水库位于县城西部15km,拦截大凌河北支大营子、六官支流,主河道长度18.6km,集水面积120km~2。土坝坝高33.3m,死库容457.7万m~3,兴利库容901万m~3,肪洪库容1948万m~3,总库容3307万m~3。多年平均输砂模数为2000t/km~2·a,年平均淤砂量为28.8万t(22.15万m~3),设计淤积年限20年。水库设计标准为2%频率,设计洪峰流量1820m~3/s,保坝标准采用0.01%频率,相应洪峰流量3720m~3/s。  相似文献   

9.
淤地坝除险加固是确保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增设溢洪道是淤地坝除险加固的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坝的防洪标准,做好洪水组合和调洪计算,是溢洪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山西省在淤地坝除险加固设计中的实际处理方案,按单坝和坝系2种情况讨论防洪标准,按单坝、设计坝上游串联一座淤地坝和并联几座淤地坝3种情况分析洪水组合,根据不同的淤积高程进行了调洪计算,还提出了建立坝系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完善坝系洪水组合和溢洪道设计理论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淤地坝拦泥蓄水及其水资源利用潜力,为淤地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通过调查法对甘肃省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现状、拦沙数量及空间分布、水资源利用效益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共建成淤地坝1 600座,其中大、中、小型坝各为559,452,589座;坝控面积4 101 km2,总库容4.82×108 m3,其中设计拦泥库容2.29×108 m3。目前拦泥库容1.43×108 m3,占设计拦泥库容的62.37%;拦泥库容中,大、中、小型坝各占80.86%,13.21%和5.93%;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各占71.46%,13.91%,12.72%,1.91%。由于流域产沙量减少,大型坝平均淤积17 a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5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43.88%;中型坝平均淤积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0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38.81%。全省淤地坝剩余拦泥库容8.62×107 m3,可作为今后蓄水利用的潜在库容。目前,淤地坝蓄水主要用于应急抗旱、农业及果园高效节水灌溉、土地多种经营及经济综合开发、畜禽养殖、淤地坝田园综合开发利用等。庆阳、平凉、天水和定西市安定区今后可开发用于人饮备用水源地、提灌补灌工程水源地、水体养殖(鱼塘)的淤地坝数量共147座。[结论] 为满足当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对淤地坝的社会需求,对有蓄水用水需求的区域,应提高新建坝的设计标准,建设可长期蓄水的高标准淤地坝;对已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进行提质改造,保证淤地坝坝体、防洪及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同时建立淤地坝风险管控预警机制,有效化解缺水地区淤地坝蓄水用水与防汛管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流域水库的拦沙作用,研究根据泥沙淤积总量来计算逐年拦沙量的方法。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清水河流域水库的基本情况,估算了水库的总拦沙量,并引入水库控制面积、土壤侵蚀强度、拦沙率3个因素建立了水库逐年拦沙量的分配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至2012年,清水河流域共有具拦沙功能的水库100座,控制面积9 184.70 km~2,总库容12.23亿m~3,可淤积库容6.86亿m~3,拦沙总量5.71亿m~3,为同期泉眼山输沙量的78.25%。对模型计算结果的验证表明,在当水库数量比较多、分布比较均匀的条件下模型计算结果精度较好。根据计算结果,1979年以前时段水库拦沙量比较大,1980年以后由于水库建设速度减慢,水库的拦沙能力逐渐变小。自1960年以后水库的剩余可淤积库容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00年以后水库的淤积比处于83.00%左右,水库的拦沙能力已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闻喜县水土流失面积 9 44万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79%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实际情况 ,闻喜县委、县政府将坝系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主攻方向 ,规划 2 0 0 2~ 2 0 0 6年 ,建设骨干坝 9座 ,中型淤地坝 43座 ,小型淤地坝 15 4座 ,塘坝 5 7座 ,谷坊 3 0 0 0座。 2 0 0 2年投资 198 1万元 ,完成淤地蓄水工程 2 1座 ,灌溉农田 3 3 3hm2 ,解决了 10 0 0人的饮水困难。介绍了他们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坝的规格、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淤地坝的平均淤积库容在0.9~2.4万m3之间,平均淤地面积在0.14~0.45 hm2之间,与坝高、坝控面积、侵蚀产沙模数和泥沙粒径成正比;拦沙指标变化在500~760万t/km2之  相似文献   

14.
宁夏建设和利用淤地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60万余座,已发展坝地11820hm2,固原市共有3.39万人依靠坝地增产走上了致富之路。全区现有的近1400座小型以上的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438km2,拦蓄泥沙10875万m3,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万t,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现状、取得的主要效益和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5.
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已建淤地坝3 530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 268.50 km2,总库容11 518.43万m3,拦泥库容9 550.70万m3,可淤地面积4 016.50 hm2,已淤地面积2 000.31 hm2。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使得淤地坝在拦截泥沙、滞洪蓄水、减蚀固沟、增地增产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认识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结构特征,对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车路沟坝系沟道特征、库容分布特征、泥沙淤积及蓄水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坝系的级联方式进行了解析,对把口站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车路沟流域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沟道平均面积增大,平均沟长增加,平均比降减小;Ⅰ级沟道小型坝的数量最多,Ⅱ级沟道中型坝数量最多,Ⅲ级和Ⅳ级沟道则以骨干坝建设为主。(2)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骨干坝的总库容、设计防洪库容和设计淤积库容表现为逐渐增大,中型坝、小型坝的总库容和设计防洪库容表现为逐渐减小,设计淤积库容先增大后减小。(3)车路沟坝系中型坝和小型坝的设计淤积库容已经几乎淤满,而骨干坝还剩余较大的淤积库容。(4)车路上游坝系单元通过拦蓄洪水泥沙为下游主沟的淤地坝减轻防洪压力,坝系单元内部各中小型坝尽快淤积成地,车路沟坝系仍有较大的淤地潜力;随着车路沟淤地坝系的建设,流域把口站的水沙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成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现有淤地坝 3 5万座 ,累计拦蓄泥沙 5 0多亿t ,淤地 5万多hm2 ,年增产粮食 2亿多kg。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陕西省大力推行了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 ,已有 1 8万多座中小型淤地坝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其中股份合作制3 5 19座 ,租赁承包 14 177座 ,拍卖使用权 482座。改制后的淤地坝 70 %得到恢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研究科学成熟的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方法,为精确获取淤地坝拦沙量,实现淤地坝安全运行和拦沙效益发挥提供实践支撑。 [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总结分析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沙淤积遥感监测方法。 [结果] 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获取淤地坝拦沙淤积量的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无人机正射测量、无人机倾斜摄影、无人机载LiDAR等遥感方法的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及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结论] 相较传统人工调查方式,遥感监测技术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具有较大优势,可满足不同的拦沙淤积监测需求,是未来淤地坝拦沙淤积测量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Ⅴ区因其独特的土壤及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使淤地坝坝控区的重力侵蚀严重,以至于毁坏耕地、道路和桥梁等,严重影响淤地坝效益的发挥。针对黄土丘Ⅴ区典型小流域坝控区在运行期间因沟岸崩塌和岸坡滑塌等产生的重力侵蚀导致淤地坝泥沙淤积量计算失真的问题,采用实测库容与3S技术生成库容资料和原设计库容曲线复核率定的三重复核分析方法,对运行期淤地坝坝控区域的重力侵蚀来源、诱发因素及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反映淤地坝淤积形态的形态判别系数α'为0.711~208.517,均值48.238,说明除阳山上小型坝小于临界数2.2为椎体淤积外,其他淤地坝为三角洲淤积;(2)坝控区形态参数如淤积面面积、周长、淤积体积及淤积形态判别系数等对重力侵蚀影响较大,给出了重力侵蚀量及侵蚀模数的计算关系;(3)重力侵蚀模数的范围184.79~812.80t/(km~2·a),均值360.68t/(km~2·a),坝控区淤积产沙模数的范围225~2 719t/(km~2·a),均值1 382t/(km~2·a)。重力侵蚀模数约占淤积产沙模数的26.1%,说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淤地坝的库区拦沙既有上游因水力侵蚀产沙又有库区自身重力侵蚀所致,淤地坝的运行管理既要防止重力侵蚀破坏现有耕地,又要防止淤地坝淤积出的土地被沟道基流苦咸水破坏,从而导致淤地坝淤地无法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揭皮沟流域属渭河上的一级支沟。多年来共建各类坝库56座。建坝密度为0.51座/km~2。骨干坝与淤地坝配置比例为1:2.7。结果表明:通过坝系建设,防洪能力提高,可防御2%频率的洪水。坝系工程初步实现了流域水沙的利用平衡。同时,保收面积和保收能力逐年增加。以往研究表明,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淤地坝对于入黄泥沙减少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措施;造林的贡献率居第2位,梯田的贡献率居第3位,种草的贡献率则最小。黄土高原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60%,为淤地坝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今后尚可新建控制性的治沟骨干工程2万多座,新建淤地坝13万座,涉及七省(区)32条主要支流。据初步预测,可累计拦蓄泥沙259亿 m~3,新增坝地3333km~2,加上已有坝地,将达到6667km~2,届时坝地成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